文/沐子音
现代马克思主义 概述
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我发现了消费小区理论,即发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现代马克思主义包括: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社会学、科学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学
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简要地概述如下:
全球划分为三千个区域,每个区域两百万人口。区域的核心为城区,城区的外围为农业区。城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业区,一部分是生活区。生活区由近一千个消费小区组成,每个消费小区两千人。消费小区里主要有:餐饮业部门和餐饮中心、洗涤业部门和服装中心、住宿中心;精神生产部门、计算机网络中心。
要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要保证每个人能够“今天上午在这个生产部门活动,明天上午在那个生产部门活动;今天下午在这个精神生产部门发展,明天下午在那个精神生产部门发展”,就要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生产部门里自由人联合体、消费小区里自由人联合体。
近一千个消费小区中:成人的消费小区六百个;老人的消费小区两百个,病人的消费小区数个,残疾人的消费小区数个;孕男孕女的消费小区几个,孕妇的消费小区十个,婴儿和乳母的消费小区十几个,幼儿的消费小区几十个,儿童的消费小区几十个,少年的消费小区一百个。
为了深入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简要地叙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史: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从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到机械化、蒸汽化工业时代,与工场手工业时期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按资分配”不能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而必须由新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互助合作关系、按劳分配”来代替;完成这个代替,变革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必须运用上层建筑“无产阶级专政”:“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这就是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理论。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组建政党,这个无产阶级政党帮助资产阶级政党“反对君主专制,实现君主立宪,尽可能引向实现民主共和”,完成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从而为下一步的无产阶级革命扫清地基。
在国际上,当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及其导致的帝国主义上层建筑到来时,列宁适应时代的发展,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他发现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国内,二月革命一下子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制,无产阶级政党得以在这个地基上开展活动、扩大影响,从而迅速成长壮大。
与此同时,愈来愈迫切的理论问题和政治实践摆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面前,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向人们清楚地阐述了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理论。
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后政治实践的成功,标志着俄国从资本主义进入过渡时期。
但是俄国是一个工业很不发达的农民国家:这样的国家首先要发展生产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来使生产力发展到机械化、蒸汽化时代的工业和农业(不仅在质上(工业时代,或称工业质量),而且在量上(工厂数量)达到发达国家的生产力——落后国家的生产力之所以落后,首先在于工厂数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工厂数量,其次在于大多数工厂的工业所处的时代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工厂工业所处的时代),马克思没有留下任何论述,列宁不得不进行全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开始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后来改行新经济政策迂回过渡……
斯大林对列宁的落后国家的过渡时期理论懂得十之五六,对马克思的发达国家的过渡时期理论懂得十之二三,对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理论全然不懂,1936年胜利成为发达的工业国家的苏联(80年来,所有以社会主义为方向、没有渡过过渡时期的国家,只有苏联东欧国家的生产力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三个发达地区(工厂数量大致达到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工厂的工业都达到了同时代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工厂工业所处的时代,因而称之为比较发达地区更恰当),中国的这三个比较发达地区大概可以用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来比拟,而西部地区与这三个地区的差距,也可与19世纪上半叶东欧国家与这三个国家的差距相比),当渡过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要求把消灭阶级、消灭国家(国家消亡、民主消亡)提到日程上来时,斯大林止步不前了,他赞扬无产阶级民主,辨解说由于对外职能的必要,国家还不能消亡。
斯大林主义是“革命马克思主义”[3][4]。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达到了“科学马克思主义”[5]的高度,列宁不仅理解、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那么列宁之后,应该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呢?
十九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生产力从机械化、蒸汽化工业时代发展到机械化、电气化工业时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落后的俄国,列宁提出要实现“全俄电气化”,那么在经过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无阶级社会)第一阶段之后,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创立电气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第二阶段理论:与机械化、电气化工业时代生产力相应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互助合作关系、按需分配”,
社会科学的这次革命发生后,在实践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同时提出:自此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和平革命。
然而,第二次社会科学的革命没有发生。试问:人们不能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理论,又如何能发展出社会主义第二阶段理论呢?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生产力从机械化、电气化工业时代发展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工业时代,这时应当创立自动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第三阶段理论: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工业时代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互助合作关系、按需分配、缩短工作日”。第三次社会科学的革命必然要发生,但是在地球人类史上没有发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化(生产自动化,传播网络化;厂区智能化,小区智能化)时代来临: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提高到不能再提高)——在发达国家,精神生产生活领域不可或缺的传播手段从十五世纪开始的印刷化经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电子化(广播电视)发展到现代的网络化——在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厂区智能化为生产部门里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小区智能化为消费小区里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
这时应当创立信息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现代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互助合作关系、按需分配、最短工作日、自由人的联合体”。第四次社会科学的革命必然要发生,而且已经在发生。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呢?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论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体系和著作:“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MAEN,1,304]”
在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社会主义>[L,2,439—442]中,有且只有六个问题:
“从上文……直接结果”——经济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在重新分布人口(既消除农村的荒僻、与世隔绝和不开化状态,也消除大量人口集中在大城市的反常现象)的基础上结合起来”——消灭城乡差别。
“现代……唯一方法”——消灭家庭。
“民族是……的真理”——消灭民族。
“国家这个……陈列在一起”——消灭国家。
“最后……的好处”——必须在过渡时期解决的农民问题(消灭工农差别——把农民变为产业工人、由农业工人从事大农业,必须在过渡时期完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论述城乡差别(104页)、家庭(83页)、国家(84,85页)、民族(86,87页),而且论述分工(《马恩选集》第82—87页,第104页) ——马克思着重指出:是分工导致了城乡差别的存在,是分工导致了家庭的存在,是分工导致了国家的存在,是分工(或者说,是私有制:“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MAEN,1,84]”)导致了民族的存在。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一消失——自由人的联合体一实现——城乡差别、家庭、国家、民族也就随着分工、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了。
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会学) |
||||||
经济学 |
社会主义(消灭分工,全面发展) |
|||||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
全面发展 |
城乡差别 |
家庭 |
国家 |
民族 |
蒸汽化 |
过渡时期 |
消灭城乡差别 |
消灭国家 |
|||
蒸汽化 |
按劳分配 |
单方面发展 |
私人的家务… |
几百种 |
||
电气化 |
按需分配 |
双方面发展 |
孩子的抚养… |
几十种 |
||
自动化 |
缩短工作日 |
多方面发展 |
一生多次婚姻 |
几种语言 |
||
自由人联合体 |
全面发展 |
恋爱自由 |
一种语言 |
“消灭城乡差别”——划分区域,平均分布人口;
区域内人口分布:除了必要的农业人口,全部人口集中在城区。——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无阶级社会)第一阶段。
“消灭国家”——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消失了,标志着过渡时期的结束,无阶级社会的建成。
世界上的语言的统一(即通用语言以外的很多种语言的消灭)程度表明着民族的融合(即民族的取消)程度。
地域性的、民族性的个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何种程度上成为世界公民,当然凭感性感觉就知道了(可是如果要给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的话,那么这就是世界上语言的不断消灭后剩留下来的得到广泛使用的语言(即通用语言)的种数)。
在讲个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之前,先把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分别分类:
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用、行,然后才能从事构造、艺术、科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