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地域经济发展的出路渺茫
写完了《家乡巨变的喜和忧》(三),我的心情很沉重,好在把憋在心里的块垒卸除了,也觉得轻松些了。我继续写(四)的时候,就觉得家乡出路不多了,因为引进的新项目虽然落户梅河口了,没有几个实质性的产业。除了“工业园”还是“工业园”。我就认为这跟全国到处兴起的“开发区”一样的,名声好听,大多是用来招商的。说穿了就是忽悠人的。可是能称其为“开发商”的人没有傻子,就是被忽悠来了,就是投资了,发觉无利或少利也会放弃撤除的。他们是讲投入和产出比例的,现在更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对这样的新企业不抱希望。
再说了,以往的国营厂家在街头的,最大的是县造纸厂,也没占那么大的地面。在郊外的砂轮厂和制砖厂、啤酒厂等,也没占这么大的地面。后上的啤酒厂是建在西北方向的山沟里,占用的也是不毛之地。至于,城里那些厂子,如电化铝厂、彩印厂、半导体厂和山城镇的轻工机械厂、稻镰厂、制药厂、二造纸厂以及海龙镇的印刷厂、塑料厂等,就跟人民公社生产队的马号大小差不多。像现在已经落地的那些所谓的“工业园”规模的几乎没有。叫我说,开发商这么干就是投机占有土地。政府这么干就是败家。当然,政府领导所以这么干,也不是白送给开发商的,是有丰厚利益的。厂子已经被前任卖没了,他还靠什么支撑市财政?只能卖地了。从开始的几千元一亩涨到6万元一亩,不是太有账算了吗?可是,到开发商手里,1市亩地是666点67平方米,1公亩地是100平方米。我不知道现在出卖土地是按市亩还是按公亩。就算是按公亩计算,100平方米,有一个3居室的房间就回来了。况且土地是只能少不能多的,以后土地资源少了,还会涨价的。能把土地占有了,将来就会升值的。所以,尽管我没跟那些来投资买地的开发商对话,但我也能明白他们的心理。他们是既讲眼前利益,也想长远利益的。而我们的官员顶多是想3年,他们更注重的是眼前。因为上级看见他们当政后就有新变化,就有显著的业绩,可能还提升他们。走仕途的人,谁不希望继续高升啊?等3年后再出政绩就晚了。所以,现在当官的,多是“打快传儿”,指望他们像家里人那样,为所任职的地方长远负责是办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主要领导像走马灯那样轮换快的地方,肯定发展不起来。
去年我是8月14号离开家乡回北京的。我在老家住了3个多月。城里在大力扩道,把主街道的路面拓宽了,把门市前的地面也铺上预制石块了。路两边的树木也重植了,就是树下的根盘都种上花草了。新市长要把梅河口建设成适合人居的中型城市,老百姓无不叫好。可是,今年我端午节第二天回去的,给我的印象是,新铺的街道已经百孔千疮,到处都在维修。我不明白筑路的质量怎么这么糟糕?一年都没到啊!幸亏这是躺在地面上的街路,倘是楼房,那就坍塌了;倘是桥梁,必然垮掉。后来我才知道,这铺路的人也是个开发商,是政府给了他多少开发用地,不要钱了,回报是他就把街路给铺好了就行。结果就这么个结果! 我早就对私有化有成见,这个事例让我对私人老板更不看好了,对私有化更是恨之入骨了。于市长的心地太善良了,他就没看透私人老板的心?
去年铺好的路面,不到一年就这样了
街路北侧也是这个模样
十字路口也未能幸免
修路工人有活干了
运料车也来了
轧道车也来了
开轧道车的司机很是认真
修路工人在给街路病患处做手术
值得挖补的地方可不少啊!
铺路的时候也没这么累
通往市长住的小区街道也在劫难逃
门市前面的预制石板路面也是裂痕遍布
行人的脚怎么这么有力啊?
是石板不结实不抗脚踏吗?
显然是石板下面没铺平。
是材料不达标,还是施工不负责?
莫非是人为破坏?
当然,别管私人老板怎么样的作为,跟当地领导的友谊是照常的。梅河口的前任书记卸任后,没有升迁,也没离开梅河口,就被那个当地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聘请去“帮助工作”了。人家这样的友谊,老百姓能说出什么来啊?
梅河口的实体经济很难发展了。除了“遍地皆市场、无处不经商”外,就只能是餐饮服务业了。因此街头上的饭馆、酒楼一个挨一个;除了宾馆,就是数不尽的小旅馆。梅河口的确是商品集散地了,但附近的柳河、东丰、辉南等县来的购货人多当日返回,很少留下住宿的。于是,这些小旅馆就“卖钟点”了。我不知道到这里滞留仨俩乃至个把小时的顾客能享受什么服务?
街头一家挨一家的小旅馆
真是左右逢源
除了餐饮服务业,就是药店和小诊所。私人开办的药店仅次于饭店,而私人诊所也到处可见。无论药店和诊所,用医保卡都可划卡消费和结算。这样的确方便了群众。就连我跟老伴儿每年回去为稀释血液滴注疏血宁和奥扎格雷都到附近的小诊所。因为不用排队,态度也好。但是这样下去,自然是跟国营医院争患者了。将来医院也难逃国营商店的命运。现在刚刚开始,后果还没得到医院的反馈,我不能随便说。但这个趋势是肯定的了。国有企业是怎么垮的?不就开始是社队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后来是私人企业无限制地发展造成的吗?当初的恶果也是渐显的,等到显著了,也就遏制不住了。现在的国务院还继续推行全面私有化,凡是国有的企业都在劫难逃。
现在唯一兴旺的是地产业。地产老板在当地的声望不比市委书记和市长差。当地人说到那个地产商的时候,仿佛是梅河口的救星了,张口闭口都是那个老板的大名。当然这个老板不是唯一的,据说承诺给市区铺路的那个老板就不是那个鼎鼎大名的老板。现在梅河口的6层楼已经普及了,20层左右的高楼也不是少数了。河南岸的什么“城市经典”,什么“天城国际”都雄立在岸边。此外还有我记不得名字的好多小区。在老桥南端那个地标式的最高建筑还未竣工,多少层我没注意。除了大柳河两岸,铁北、西头梅河湾北侧也没耽误建楼。现在可以说是楼的海洋了。但是,这样的开发,这样的建楼势头,我看已经过剩了。但是楼价还在上涨,去年超过3000元/平方米,今年有的已经达3500元/平方米了。梅河口的工资是通化市中比较低的。而通化市在全省来看也是低的。作为低中之低的工资标准,怎么能承受得了这样的楼价啊?在计划经济时代,铁路职工是被人羡慕的,现在已经沦为跟地方职工一样的水平了。当年好于县里职工的省直6大批发站的员工跟下岗职工一样的处境,想指望他们购买也是靠不住的了。所以,我认为靠楼市支撑市财政是一厢情愿。
再一个是所谓的民办教育的发展。毛泽东时代的民办学校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办的。民办教师是不挣工资挣工分的,也就是跟社员一样待遇的。现在是把私立学校都叫民办学校了。梅河口已经发展起来的翰林中学和博闻中学,也在跟公办的中学竞争。有的高考率几乎跟老五中相比。这个倒不是坏事,利用民间资源发展教育事业无可厚非。问题是出奇的学费一般居民是承受不起的。他们为了争夺生源,兴起用校车到边远的乡村或外地拉学生。私人开办的学校这么干了,其他的公办学校也得这么干。什么就地上学,已经认为是落后的了。尽管当地还没发生校车事故,但全国各地的校车事故已经表明,这样的争夺生源做法是不可取的。
现在也都讲竞争了。什么行业,什么事业,什么玩艺儿都讲竞争了。很少讲合作、讲友谊。我就认为现在的竞争跟过去的学、比、赶、帮、超不是一回事。学、比、赶、帮、超是在一条线上朝前奔,有先后,但没有死活。现在的竞争是动物那样,是拼个死活的。我胜于你,就把你吃掉了;我败于你,就被你吃掉了。这样的发展是淘汰后的单方发展。所谓的“优化组合”和“减员增效”都是牺牲多数,得以少数发展的。这个绝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没有优越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梅河口也不能例外,表面上看,几个私人老板发展起来了,那就势必有一大批人失去工作机会,失去岗位了(包括农民失地)。所谓“下岗”,其实就是失业,因为他们所在的企业已经没了,他们也就不可能再上岗了。即便出现了一些新的企业,因为不是国家开办的,人家要用自己招收的员工,一没包袱,二随时可以打发掉。即便他们用几个国企下岗职工,也认为这些国企老职工有责任心,有纪律性,但也跟他们招来的佣工一样,不是企业主人,就是个奴隶。如果这些私人企业越有生命力,他剥削的人就越多。这些员工不是国家职工了,不是企业主人了,也就不是给国家做贡献了,也就不是干社会主义了。他们怎么能有积极性?一个不关心所在企业和工作单位的人,他连所在的工作单位都不爱了,他们怎么能爱国家?所谓的“中国梦”失去了“个人梦”的基础,那也很难圆成的!关键是政府和老百姓想不到一块了。公仆(现在叫官员了)违背了公仆宗旨,失去了公仆本色,干部(也很少叫干部了,都是官员了)跟群众不仅不再鱼水关系、血肉关系,而是主仆关系,有的甚至是狼羊关系。我听说梅河口开初强行征地时,为了对付农民的抗议,就动用了大量警力,予以“保驾护航”的。显然政府已经站到老百姓对立面了。这样的官员跟老百姓岂不是狼跟羊的关系了吗?政府跟老百姓如同冰火了。习总提倡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的确应该,但是已经晚了。如果咱们的最高层提前10年,最好20年,搞这样的教育就不至于把干群关系(现在是官民关系)、党群关系恶化到这样的程度。现在就等于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再给他吃什么补药也裨益不大了。这就是眼下老百姓对中央这个极好的决策不大关心的原因。还有洗澡、照镜子的说法,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我是不大乐观的。国家高度,俺没条件站那么高,但就家乡梅河口的情况我是立于其间心知肚明的。对于家乡地域经济的发展出路,我觉得渺茫,对前景的预测,我也觉得迷茫!
2013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