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胡懋仁:如何看待某些对马克思的困惑(一)

2025-11-10 08:50:53  来源: 北航老胡之闲话   作者:胡懋仁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有篇网文提出了关于学习马克思的一些困惑。这些困惑的产生可能有比较复杂的原因。其中有的原因或许也有一些道理,但也会有一些作者在概念上存在的混乱所造成的。所以,我们不妨试着做一些探讨。

  网文提出的第一个困惑是这样表达的:唯物主义的基石在于强调物质的第一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然而,“物”作为一个概念,其本身却属于精神范畴的产物,必须借助语言来承载和传递。我们使用同一本字典,但对其中“物质”一词的理解都可能因人而异,充满了主观的诠释空间。人类通过语言和思维构建了“物质”这一抽象范畴,而这一构建过程恰恰依赖于主体的精神活动。若唯物主义的“物”必须通过精神和语言来定义与理解,那么“唯物质”究竟唯的是什么?这一逻辑起点上的悖论,提示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概念本身无法脱离认知主体而独立存在,这使得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面临深刻的哲学挑战。

  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不太使用本源或者本原的说法。网文说“物”是一个概念,而概念本身却属于精神范畴的产物。这里作者的困惑可能就在于,作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在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事物时,必然使用概念。然而概念与所指谓的实体而言,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在这里说物质是一种哲学范畴。但这个哲学范畴所指的是客观实在的存在物。物质所指谓的是客观实在的东西,不是主观概念。物质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当作概念。但物质的所指不是概念而是客观实在。人类在思维中,在语言交流中,一定要使用词汇,也一定要使用概念。而思维和语言所使用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都要指向客观实在的存在物。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要拿那些客观实在的物体要如何称谓呢?你一使用这种概念称谓,就是在说你所称的概念只是非物质的东西,这样来看问题,是不是会导致思维或者交流中的巨大混乱?

  网文在这个方面实际上没有看到思维与客观实在之间的矛盾,或者网文并不理解这个矛盾。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是否喜欢这个矛盾,这样一类矛盾一定是无法避免的。网文一定要把概念与客观实在的存在体划上一个等号,只能让他的思维陷于更大的混乱。他不能接受这个矛盾,甚至想要排除这个矛盾,因此他就必然陷入他所认为的混乱。

  另外,马克思在谈到历史唯物论的时候,是有着明确指向的,那就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历史唯物论从来不抽象地讨论所谓单纯的物质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我们不深入考察历史唯物论,就不可能理解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作用。

  另外,按照网文的思维逻辑,我们在任何思维过程中,或者在任何语言交流过程中,都不可能真正去讨论客观存在的实际物体以及与它们有关的任何问题。因为只要我们在思维,只要我们在交流,都在必然使用着形形色色的概念。这就是说,我们只能一直在空谈,一直都停留在所谓纯粹思维的范畴之内。那么我们的思维与语言交流就无法解决任何实际的具体问题。那么,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交流还有什么意义呢?

  网文提出的第二个困惑是这样的:经典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将精神视为物质之间的中介。若按照此逻辑,为何不能简化为“物质直接决定物质”?如果精神仅仅是物质的附属产物,为何其在实践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人类历史的进程表明,精神活动——如思想、文化、价值观——并非简单的被动反映,而是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力量。科学理论的突破、艺术创作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印证着精神的能动性。若精神仅仅是中介,为何它能够成为推动物质世界变革的关键?这一矛盾揭示了精神现象的独特地位,其独立性或许远超唯物论的预设。

  网文把精神理解为两个物质阶段之间的中介,而且网文还认为,这个中介是可以省略掉的。然而网文作者可能没有搞清楚。所谓不需要中介的从物质到物质到底是在干什么?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繁衍都离不开生产过程。人类社会有两大生产,一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有一个是人口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通过劳动实践而实现的。而劳动实践就不可能缺少精神或者意识能动性这个环节。我们播下一粒种子,在秋天就会收获更多的粮食。没有人的实践劳动,这个粮食的丰收是如何实现的?而人的生产实践或者人的劳动实践就需要人的精神,人的思维来支配人从事劳动这样一种物质活动的。所谓从物质到精神,是指人们如果要生存就必须要从事生产。而人类要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就需要使用人类的精神或者思维要引导或者安排这样的生产过程。这就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而在人类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一刻都不能缺乏精神或者思维的指导或者指挥的作用。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或者思维指导之下从事的生产实践,才能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来,这就是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网文的作者没有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如果我们脱离历史唯物论而单纯思考所谓纯哲学或者纯思辨的问题,那么我们一定会陷于一个巨大的混乱之中。

  要知道,马克思不是之前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或者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家,那些人总是从最抽象的理论或者概念来思考问题。马克思考虑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的矛盾运动会导致这个社会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如何推动这个社会发展的。而这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就是这个社会最终的灭亡。而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本身就充满着辩证法。离开辩证法,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唯物论。同样,如果我们不理解历史唯物论,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都是像黑格尔所批评的那种形而上学。

  网文所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其作者阅读马克思所带来的困惑。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马克思所带来的。作者所存在的问题来自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当时的物理学发生了一系列革命时,这种革命给当时的欧洲哲学界所带来的问题。物理学家马赫认为,传统的物质概念已经过时了,他甚至认为物质本身已经不存在了。他所谓的物质不能过是个人感觉的结果。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里批判了这种马赫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经验批判主义的错误思想。列宁在批判中指出了经验批判主义者对物质概念的错误理解。这些错误理解就包括了网文作者所存在的困惑。(未完待续)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