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古话还那么反映真相吗?不一定。
古代,是封闭型社会,文人读书多为科举,读书的目光不在目不触及的地方,行万里路确实可以得到书本上见不到的知识。
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只要你注重信息的价值,即使你不行万里路,也能了解到人家行万路看到的事物,甚至可以了解得更透更多。
比如说,我去过长白山,了解到一些长白山的信息,而另有人没去过长白山,但他非常详尽地研究过长白山的全部信息资料,在聊长白山的时候,如果单从“知识点”这个角度看,我可能不是他的对手,我比他多一点的优势在于:我到现场体验过。
回忆几十年来的经历,中国国内,可能只有极少数省份没去过,体验的山水人文非常多。然而,那又怎样呢?不怎么样,能留下记忆的其实不多,能了解当地的真实内情更是少之又少。
信息时代,光行万里路并不足以涨太多知识,因为你看到的、听到的都只是表面。
曾经多次问那些到日本旅游过的人,问他们对日本有多少了解?回答的基本上跟网上流传的说法差不多,个别人在日本学习多年回来,还是讲不出多少深层次文化内涵。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没办法融入到日本人的家庭生活中。这就像外国人在中国逗留几年后的印象一样,他们也只能表相化理解中国,不能真实地看到中国人家庭。
对于日本,我的态度比较简单,只要日本不触及中国核心利益,我对它没有另类思维,不仇恨它,也不向往它。
今年春节,在别人的推荐下,我非常专注地看了东京电视台录制的一档节目《我可以跟着去你家吗?》,拍得非常好,它让我打消了再去旅游的念头,因为即使去游十次百次,也不可能了解到这么内核的日本人生活,顶多只能多看点日本网红景点和街头文化。

这个节目好在哪里呢?
好在它的真实性,好在它的随机性,好在它把人与人之间平时不愿意触及的东西全都大胆地触及到,好在它坐在你的家里,把你的情感、年龄、收入、教育、子女、婚姻、职业、优缺点、家庭财富等等,一一给你扒个彻底,无论你旅游多少次都不可能了解这些日本真相,即使你以学者身份过去调研,也不可能得到如此深入的材料。
看完节目,想用另一句话取代古话:行万里路,不如看一万分钟记录片。
《我可以跟着去你家吗?》内容很多,涉及到数百个家庭的真实,刚看两三集的时候,对日本印象非常不好,认为日本人很穷,认为日本人不讲卫生,因为头几集选的对象刚好都是单身或底层,看着看着,人物就更丰富,范围更广了,地域放大到东京之外,有工人,有农民,有公务员,有律师,有教师,有艺人,等,日本的部分群体形象慢慢呈现出来。
必须指出,这部记录片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涉及到日本中产和底层家庭,上层人士并不太愿意把自己暴露出来,权贵家庭的内容完全看不到。
下面,就把观看后的一些感想跟大家分享。
日本的公共区文明确实相当不错。日本,是个纯私有制国家,但从镜头看,它的公共区文明与环境都相当不错,日本人的公共意识都相对较好,尤其是卫生方面,在东京,镜头里几乎找不到死角,到东京周边县市的农村去拍摄,美而清洁的感觉也相当舒服。
日本的私人空间并不如我相象中那么好。一般家庭内部,整理得都很不错,非常卫生。但是,有那么几类人的家庭就感觉极坏。孤独老人的家,单身男女青年的家,住在出租房的学生小窝,离异后的单身家庭,人口多面积小的家庭,等等。因为不能按时送交垃圾,部分家庭,就像是垃圾站,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只有个别吗?不是,有不少,在播出的节目里,估计占到十分之一。
日本的家庭文化整体上还是类同于中国。本以为脱亚入欧的思想影响日本很久,本以为被美国同化的时间也比较久,日本会有明显的欧美化。然而,关于家庭教育,关于上下辈关系,关于夫妻关系,都有着与中国类似的文化,它身上的“东方性”仍根深蒂固。日本晚辈还是非常讲究“孝”这个字,老人的说话份量很重。
日本人的教育理念跟中国差别不大。看完《窗边的小豆豆》时,我以为日本教育已经完全不同于中国教育的内耗。其实不然,日本今天的教育仍然内卷,只是比中国略好一点,学生的自由度相对大一些。在日本中小学,各类体育及文艺俱乐部相当多,一所小学内,有足球队,有棒球队,有垒球队,还有许多自发组织的器乐队。部分不爱读书的学生还可以自己组织学习,完全不跟学校走,在这一点上,许多日本家长比较开明。
日本人仍然崇尚勤劳拼搏。镜头中的几乎每个人都是在下班的路上被拦住采访并接受到家里察看,无论男还是女,都表现出严重的体力透支感,但每个人都承认必须努力劳动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都还表现为不希望自己父母知道自己的打拼过程,年轻人很要面子。
日本人的性格似乎更为自由、洒脱和张扬。无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无论男还是女,都爱喝点小酒,酒文化似乎比中国更深入人心,女性喝酒的比例可能远高于中国。日本人还非常爱音乐,爱乐器,即使在农村,老、中、小都接受音乐和艺术的培训,体育锻炼也深入人心。
日本家庭的离婚率可能远高于中国。在采访的大约几百个家庭里,估计差不多四成家庭有过离婚史和重组史,离婚在她们嘴里说得都很轻松,部分男性,部分女性,面对镜头,当着自己配偶的面,能说出自己离婚的原因,出轨也能当面承认,甚至当着记者面告诉对方出轨对象是谁谁谁,他(她)们对性的立场似乎比中国更开放。
日本家庭在生育方面呈现两极分化。部分女性选择不育理念,另一部分家庭又生下一大堆子女,还有相当多不婚又不育的女性,这个错误方向现已经影响到中国。当然,也可能中国人并非是受它影响。
日本的大男子主义似乎比传说中要好点。在播出的家庭里,绝大多数男性都比较惯着女性,甚至有溺爱的倾向,大男子主义者有,但并不多,在重组家庭,男性更加勤劳肯干。比较有钱的男性也没有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粗鲁,也可能是内心没有完全表露出来。
日本人的家庭装修非常讲究。不只是城市住房,农村房子的内部装修也类同于城市,没有丝毫逊色之处,从外在看,日本城乡房子都不优于中国房子,但进入室内,发现日本人更为讲究,每家房子都特别精致,精致到每一个角落,大房子,小房子,都一样,农村的房子看起来不像中国农村追求高大,而是讲究内部精美和周边环境的美化。
日本年轻人的就业观相当开放理性。考公务员似乎没有国内这么香,对读职业学校也相当有热情,哪怕是去一个酒店当小工人也相当的敬业有热情,外国人去日本,据说都能感受到店员的热情,这可能与他们的职业观有密切关系,日本的一些技能学校就特别受青睐。日本各类技能性职业都要考证,没证,就不能工作。
日本人讲苦难时似乎不愿意煽情。因为这档节目以中底层人为主,许多家庭都涉及到苦难事件,但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不愿意流泪,都是笑着讲苦难,或者是非常平静地介绍苦难,丝毫也没有想过要通过电视放大苦难。年轻人讲困难时也爱笑,很少听到埋怨。
日本的一般工人收入没有想象中那么可观。以前,经常有人讲,在日本当工人赚的钱非常多,比得上中国大学里的老师。事实并非如此。普通工人的工资放在日本也只够养家糊口,如果要租房子,生活就比较寒酸,比中国工人拿中国工资在中国的生活水平高不到哪里去,甚至可能更低,因为日本东京的房租极贵。最普通的劳工每月拿到手的也就20万日元,好一点的工作可拿到30万日元,出租车司机年收入可拿到600万日元,因为日本出租车司机可以选择自己开公司,不一定要挂靠。(这是2022年疫情期间录制的节目看到的数据)
日本很现代,但日本人也还传统。中国人早已经不写纸质信件,也不寄普通的纸质祝贺卡片。在日本,特别好的朋友间和亲人间,还保留着重要日子寄卡片和写信的传统,以显示双方的重要性。
日本的穷人跟中国的穷人境况一样。在日本,如果家里出现主要劳动力失业,如果顶梁柱生病或死亡,整个家庭也是非常艰难,并没有什么宣传中的那种福利保障,政府做得并不比中国好,如果没有自住房,他们的日子甚至不如中国。
日本一般家庭日常生活似乎比中国更简单。被采访的家庭,很少看到摆满水果的,很少看到吃一大桌子菜,绝大部分都是吃味增汤(一大锅)和很少的几个菜,料理也不常做,到了农村,家里吃法倒是丰富多了。普通家庭逛超市,一般选择“百元店”。电视台为了做节目,会让选中的对象去小店自购一点消费品,他们也不贪,一般就采购几千日元的货。
日本政府对日本人自己消费的农产品检测确实非常严格。日本种稻谷的农民,不但要尽可能减少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还要尽量减少田地里的塑料残留,因为日本农产品必须经过塑料残留检测,若有残留,卖价极低。
日本人的眼里似乎不太高看政客。当着电视台镜头,日本人笑着说首相水平不行,说自己也可以当首相,虽然是笑话,但他们说得非常自然,没有害怕的感觉。
日本政府对交通秩序管理可能比中国更严格。记者采访一位大学副教授,问他为什么没买车。他说自己住的公寓那边没有买到停车位,故不能买车。在中国,只要没买停车位,就往街上乱停,甚至往人行道上停,绝不会因为没买车位就考虑不买车。
日本文、艺、体明星似乎过得没有中国同类人那么滋润。有个八十年代比较有名的歌唱明星,因为嗓子后来出了点问题,沦落到小酒馆当洗碗工,有个国家棒球队主力队员也有类似经历,一位动漫作家,他的书曾经年销售超百万册,住的还是两居室,说是买不起大房子。日本的文艺体明星年纪大了或退役后不能进体制内,也没有官方协会可进,必须靠进一步劳动赚生活费,吃老本是吃不久的。中国的明星,一旦成名,年轻时赚的钱可享受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换句话讲,中国给明星的待遇太高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离谱。
日本人的寿命似乎没有公开数据那么高。在采访的对象中,大量的家庭存在中年丧夫或中年丧妻的情况,还有不少家庭的孩子因为酗酒而亡,得血液病和得其它各种病死亡的也不少,采访的老人多在七八十岁,但基本上都已经丧偶,独居的多,跟中国的情况很相似,还有不少年轻的重组家庭是因为各自配偶死亡而走到了一起。节目总共只涉及几百个家庭,样本不够大,但感觉上日本人的寿命可能跟中国差不多,尤其是城市。
看这档节目,让我有个总感觉:如果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国也差不多算是,中国的差距主要在中部、西部和北方的农村,其它地方距离不大,中国人不要自大,更不要自卑。
附言:
1.网络称“中国最后一位校长”刘道玉先生去世。评:刘教授对中国教育有贡献,官方媒体定位是“为恢复统一高考做出了一定贡献”,也就是这个程度。说他有些骨气不假,说他有想法也不假,但把他说是“中国最后一位校长”就不应该了,作为校长,看你把学校办得好不好,光靠骨气还不行,哈佛校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康奈尔大学校长,都已经向特朗普低头,因为他们不能失去巨额的经费。刘道玉教授的贡献就是官媒的那个贡献,其它的传说都不见得真实,只是传说。他能当上校长,他又当不下去,都是有原因的。把大学搞得很好的校长有很多,比刘校长贡献大的人多得是,没有人配得上“中国最后一位校长”这样的荣誉。
2.美国政府停摆39天仍未恢复。评:这事若放在中国,公知的话语体系就很丰富了。但是,放在美国,它们就不吱声,甚至还说美国就是好,停摆都正常运转。咱中国人,是局外人,它停390天最好,吃瓜不怕久。
3.河北廊坊有人拦住婚车索要50条香烟。评:这可不是什么传统风俗,中国从来没有这样的风俗,讨喜糖,也并非拦路讨,也是在乡里乡亲熟人之间发生,这些陋习,是违法行为,都是近几十年的怪胎,农村还远不止这种怪胎,还有许多封建残渣的文化泛起,都是打着传统文化的名义在推行。
写于2025年11月9日星期日
【文/孙锡良,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独立时评人。本文原载孙锡良新公众号“孙锡良B”】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