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利亚•法里科夫斯[俄]
我在《Snob》(势利小人) 杂志网站上偶然看到了与作家阎连科的一次“大对话”。我在那里找到了以下段落:
——中国读者是读着革命小说长大的。例如,我们这一代人如饥似渴地阅读高尔基和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有时会开玩笑说:我们的文学作品如此糟糕,部分原因在于苏联。苏联文学传统对我们影响很大。而今天,中国文学需要摆脱这些模式。 70年来,我们的读者习惯到,文学应该像高尔基的书,或者像小说《牛虻》一样。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读着这些书长大,今天的小学生也必须读同样的“红色经典”。
译者 Alina Perlova 补充一句:
- 据我所知,苏联读者并不太喜欢了高尔基和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之后她很惊讶这些书是在中国买的。
阎连科对此回应:
——因为它们是推荐的!这是推荐给孩子们阅读的书籍。我有时说:有一天我们应该坐下来算一算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学造成了多大的损害。说实话,我甚至打算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但我一直没有时间。
.........
我可以和翻译争论。在学校,我们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很多朋友都喜欢这本书,还有《牛虻》。而关于高尔基的评论总体上是令人惊讶的。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母亲》,但即使是狂热的自由主义者也欣赏《在底层》。那么,为什么国际文学研究所要设立一个部门专门研究高尔基的作品呢?
但还有另外一些令人好奇的事情。这种自由主义路线和世界观总体上与左派倾向形成了多大的对比。作家刘继明,一位绝不属于官场的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他列举了对他影响最大的五本书,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被问及他对俄罗斯/苏联文学的态度时,他回答如下:“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十分喜爱俄苏文学,从普希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到高尔基、奥斯托洛夫斯基、肖洛霍夫等等,像对本国文学那样如数家珍。在我看来,俄苏文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有一种深厚的底层情结,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到高尔基的《在底层》《母亲》以及索尔仁尼琴的后期作品,他们的政治观点或有不同,但对劳动人民的忠诚是一脉相承的。在许多俄罗斯作家看来,背叛和歧视人民是可耻的,作家只有在人民中间才会获得力量。但在今天的中国文坛,这样的作家和作品凤毛麟角,并且一直受到排斥和打压。坦率说,我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作家,能够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对社会主义仍然保持一种坚定的信念,与俄苏文学的滋养是分不开的。”
正如《黑&白》译者陈刚指出的,与莫言、余华、贾平凹等大多数标榜“纯文学”的中国主流作家不同,刘继明关注现实,支持进步社会运动,经常对时政议题发表意见。由于鲜明的写作立场,刘继明通常和已故的魏巍、曹征路等人一起被视为左翼作家——这在中国是一种边缘化的存在,长期被右倾的主流文坛所排斥。
(作者译自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