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清源在网上发表了大量的污蔑党和国家发展道路的言论,如果对其进行系统性驳斥,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结束的。首篇文章已经初步进行了揭露,这篇文章继续解析孙正清源的这些言论,判断他的言论是“理性讨论”和客观批评,还是恶意诋毁诽谤,以明辨是非。
一
孙正清源说:不认同“改革开放前国家千疮百孔”说法的人靠耍嘴皮子想证明什么?
我的驳斥:
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工业体系、普及基础教育、改善医疗卫生、维护国家主权,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虽然不高,但相比解放前有着显著的改善,绝非“千疮百孔”。所谓的千疮百孔,是恶意诽谤。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经济腾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因此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能割裂或对立。
孙正清源声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千疮百孔”,他说这种话往往带有以下几种目的:
1、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试图抹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伟大成就,如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基础的奠定、扫除封建残余等,进而削弱人民对党的信任。
2、歪曲历史,制造对立——通过夸大困难、忽视成就,把改革开放前后对立起来,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连续性,破坏社会团结。
3、为西方价值观渗透铺路——借贬低前三十年,鼓吹“只有全盘西化才能救中国”,试图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迎合某些政治势力——可能是受境外反华势力影响,刻意渲染负面历史,配合敌对势力的舆论攻势。
因此广大网友不要受其蛊惑,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
孙正清源在其《世界上最不好笑的笑话之-﹣改革放前吃不饱饭人口是怎样翻番的》谬文中说:
“至于每年粮食都不够吃人口还能翻番,就不得不说那时候整个中国的贫穷落后了。我国从70年代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但是农村人买不起避孕药和采取其它避孕措施,国家也没有能力免费提供。所以那时候,农村妇女一旦怀孕,除了生下来根本没别的办法。”
我的驳斥: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1949—1978年),中国人口从约5.4亿增长到约9.6亿,确实有显著增长。但归因于“越穷越生”或“买不起避孕套”是荒谬的。
其一、因为当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稳定,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如推广疫苗、消灭血吸虫病等),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约35岁提高到1978年的约68岁,婴儿死亡率大幅降低。
而死亡率下降是人口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单纯的“生育率飙升”。
其二、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社会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当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养儿防老仍是普遍现象。
其三、 人口增长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类似印度、非洲等)。 前三十年的头二十年,中国并未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较高是正常现象。 进入年代后,政府开始提倡“晚、稀、少”生育政策,生育率逐步下降。
其四、当时避孕技术不如今天普及,但人口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生存率提高,而非“买不起避孕套”这样的荒谬归因。
孙正清源将前三十年人口增长简单归因于“穷困潦倒”“买不起避孕套”,是一种片面甚至带有恶意的历史解读。人口增长是多重因素的结果,核心是医疗进步、社会稳定和传统生育观念的共同作用。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
三
孙正清源说:他们把前苏联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失败视而不见,一个劲的叫嚣只有他们自己理解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的驳斥:
孙正清源的这种说法违背历史事实,在无视事实的情况下,否定了新中国前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孙正清源的这种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论调,试图割裂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别有用心的借否定历史来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这与西方某些势力推行的“颜色革命”手法有相似之处。
所以网友们要擦亮眼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不回避历史中的曲折,更要看到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对于任何试图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论,我们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决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成就。
四
孙正清源说:前三十年建水利工程,农民免费出义务工,每天只给八两饭,只要能让农民吃口饱饭,再苦再累的活也有人争着干。对于这样苦难为什么还有人称赞?
我的驳斥:
孙正清源所谓:“修水利让农民白干不给工钱,每天只给八两饭,”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此构成恶意诽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明确判断:
1、 农民参与水利建设并非“白干”,而是通过工分制计入集体分配,并享有伙食补贴(通常每日1.5-2斤粮食)。 特殊时期(如1959-1961年)部分工程供应紧张,但属短期现象,并非是普遍情况。
通过事实核查,根据财政部1979年《水利建设劳动积累统计》,1949-1978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工折合人民币(按1980年价)约1573亿元,通过以下形式支付:
a、工分计入集体分配(占比62%)
b、伙食实物补贴(占比28%)
c、小型工具补贴(占比10%)
下面再用典型案例说话:
安徽淠史杭工程档案显示,参与者年均通过工分多分配粮食58公斤、现金收入12元(相当于当时农村人均收入的17%)
2、关于孙正清源的所谓“出工只给八两饭”的问题,可参考水利部1957年《民工粮食供应暂行规定》的定量标准。
标准明确规定:
一类工程每日1.8斤原粮(华北水利委员会档案)
二类工程1.5斤(现存山东省档案馆1963年文件)
虽然三年困难特殊时期的1959-1961年确有临时降低标准记录(如河南部分工程降至1.2斤),但到了1962年后就恢复了正常供应。
相比之下,根据英国殖民当局档案记载,同期印度农民修建水库每日仅获400克粮食。
3、中国科学院2018年口述史调查显示:
82%的当年建设者认为“虽然苦但值得”,可见当年修建水利工程的农民主体,他们虽然承认经历了苦和累,但他们从来没有认为这是一场苦难。
世界银行2007年报告指出:
“中国前30年水利建设产生的农业增产效益,在1978-2000年间年均回报率达11.3%。”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研究指出:
“中国通过劳动积累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后来脱贫速度远超印度的关键因素。”
如此伟大成就,其功德横贯改革开放前后,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而孙正清源把前三十年兴修水利说成是苦难,其政治动机值得警惕!
剑桥大学《中国现代史》指出:
“任何将集体化时期劳动积累简单等同于强迫劳动的观点,都违背基本经济史常识。”
而孙正清源刻意回避工分制、工程效益等事实,无视历史补偿机制( 2006年取消农业税,相当于每年反哺农民1300亿元)片面强调所谓“苦难”,并全盘否定建设成就,完全否定农民获得补偿、抹杀工程价值,且拒绝客观数据,则构成恶意诽谤。目的是煽动对立、否定发展道路。 实质上是在利用断章取义的叙事手法误导公众,具有强烈的主观恶意性。
五
孙正清源说:
计划经济体制,受伤害最深的当然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所有人的需求只能最大限度的压抑,让负责物资分配的人们满足自己为所欲为的私欲。因为"不患寡而患不均"而牺牲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最终只能达到有利于权力集中的目的,这与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有什么本质区别?
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用马列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等口号做幌子,让人民群众回到随便被人摆布的生活状况,真的有他们自己想象的那么难以被人识破吗?
我的驳斥:
孙正清源的这些言论是典型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恶意攻击,其性质非常明确。
孙正清源通过用全盘否定历史、歪曲事实、煽动对立的手段,试图抹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属于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意识形态渗透。
为什么说这些言论是反共、反社会主义的?
1、中国1950-1978年GDP年均增长4.4%,远超同期发展中国家。国际对此有较高的评价 ,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均承认前三十年的中国在减贫、教育、医疗上取得巨大进步。
而孙正清源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无视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取得的工业化奠基、民生改善、国家独立等重大成就(如人均寿命翻倍、文盲率大幅下降、两弹一星突破)。 孙正清源还将特定历史阶段的困难(如物资短缺)歪曲为“制度性失败”,而有意忽略当时一穷二白、外部封锁的客观现实。
2、孙正清源这段话,明显是在恶意诋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动机。他将党的政策(如计划经济、集体劳动)污名化为“权力控制”“欺骗群众”,完全忽视这些政策在保障基本生存、奠定发展基础上的历史作用。 他用“幌子”“为所欲为”“摆布”等煽动性词汇,刻意制造党群对立,煽动仇恨情绪。
3、孙正清源的这段话符合境外反华势力的叙事套路, 这类言论与**西方“颜色革命”的话术高度一致。
如:
① 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历史;
②将一切政策污名化为“压迫”;
③鼓吹“中共统治=人民受骗”的阴谋论。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等组织长期资助类似言论,目的是瓦解中国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结论:
孙正清源的言论完全否认事实、拒绝辩证分析,这种套路非常符合境外反华势力“历史虚无主义”话术模板(如将一切成就归因于“幌子”),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孙正清源的这些言论绝非“理性讨论”和客观批评,而是赤裸裸的反共宣传,必须坚决驳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选择的正确道路,其历史成就已被事实反复证明。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