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实施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结队帮扶指导下,经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广大农民群众完全摆脱了绝对贫困的状态,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以解决相对贫困为着力点,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脱贫攻坚任务是按现行国家标准下实现脱贫摘帽的,脱贫户走出了绝对贫困的困境,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生活目标要求,与全国人民一道开始走上小康生活之路。但是,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基础还不很牢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相当部分脱贫户经济来源基础不稳定,收入水平不高,政策性收入占比大,脱贫基础脆弱,一旦遇到不可预见的灾害因素,容易出现返贫致贫的现象。二是脱贫户大多数还停留在单家独户生产经营模式,甚至有的种养还是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不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低。当前平果连片租赁100亩以上的规模农业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而山区农村是贫困相对集中的地方,田地大多都是分布在丘陵和山脚谷地,农业耕作机械化程度推广普及率低。三是脱贫地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普遍薄弱,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比如,近年来国家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交通运输难的历史。但是,很多乡村硬化道路都是两米多宽的单行道,车辆行驶盖满路面,只能通行小型车辆和满足群众的往返行路需求,会车点少设,连小型车辆会车都难通过,大型运输车辆更不用说了,特别是山区公路弯曲窄小,坡高路陡,一遇上堵车就是堵上大半天,阻碍着农资、农产品等物流的畅通,是交通运输的瓶颈。例如,凤梧镇百丰村龙内屯2018年受益于扶贫政策修建了一条约二公里的盘山通屯硬化道路,由于山坡陡峭,路面窄小弯度急,有两三个拐弯小型车辆上下坡一次性无法通过,需要倒退两三次才能通行,大型车辆无法通行。四是农村饮水供给不稳定,枯水期来水不正常,甚至断水;汛期受洪水影响水质浑浊,水质卫生不保障。平果市当前农村饮水管道铺设达到90%以上,但都是以独村独屯就地引水,受水源流量影响大,这种管道小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储水量不足,疏于管理,供水不正常。
(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因此,在结合总结脱贫攻坚战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对脱贫户摘帽不摘帮扶,制定一个符合当地的长效扶持机制,如适当延长跟踪观察期、扶持政策过渡期,防止脱贫户出现返贫和出现新的贫困户。同时,要以科学合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注重对边缘户和因灾因病因学等出现新的贫困户的识别和帮扶,脱贫路上不能让一人掉队。发展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鼓励专业能人返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搞连片规模种植,以租赁大户为示范,带动周边群众进行科学种养,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完善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不能通行大货车(应以运载量统一标准,如15吨以上或20吨以内)的乡村主干道进行进行加宽、降坡、减少弯度,让运输农产品和农资大货车畅通于乡村道路上。改进农村饮水供给方式,在水源充足的村屯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蓄水和统一供水,同时,加强农村饮水质量监测,保证农民喝上放心水、卫生水。
(二)教育扶持要坚持并进一步加以完善。让农村孩子个个都有学上、读好书,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之一。从目前所有的扶持政策中,教育扶贫效果最显著。实践证明,控制辍学、雨露计划、助学贷款、减免学杂费等,是对贫困家庭子女最实用的帮扶措施。一个贫困户如能培养出一个本科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贫困现象自然摆脱。所以,在跟踪观测期的脱贫户、边缘户、因灾或其他原因出现新的贫困户,对其上学子女应给予继续享受教育扶持政策,并把它当作山村教育的长效扶持机制实行。
(三)继续完善老残病弱保障机制。农村至贫至困最主要原因是家庭出现老、残、病、弱者,生一场大病、或出现丧失劳动能力的伤残病人,足以把一个好端端的农户推到贫困边缘。扶残扶弱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品德,给予老、残、病弱者帮扶是最大的民心工程,任何人都支持和同意的事,应以个体识别给予政策性的帮扶和优待。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过去以户为单位识别贫困户,有的青壮劳动力搭车享受到政策扶持,而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只要积极去劳动就能养活自己的人,却搭车领着国家低保金过日子,尤其是那些嗜酒、懒惰、闲散的人以户捆绑享受扶贫政策的,不但没有正能量,反而起反作用,群众很反感。也就是说政策不养懒汉,凡是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都应退出低保保障。
(四)搬迁扶贫值得探讨。在“十三五”期间上级下达平果易地扶贫搬迁任务5457户23903人,其中,集中安置4173户17254人,分散安置1284户6654人。到2018年底搬迁户全部进住新房。这些搬迁户大多不是整体搬迁,95%以上是从原住地搬迁出来。是贫困户的就可搬迁出村,不是贫困户的大多住户还是在原地生产生活。问题就在这里了,其他绝大多数群众祖祖辈辈能生活并靠双手劳动致富的地方,为什么评上贫困户了就不能住下来生活,而且仍然还是贫困的?这是不是滋生特权或是产生依赖思想的根源,很值得各方家探讨。如若生产环境恶劣,不宜人类生存的石漠化山弄整体搬迁的这倒是应该的,但目前享受国家集中安置的贫困户大多都是从村屯里搬出的,留下的住户对上级扶持政策的指向都感到失望和不解。
二、培养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在农村能人示范带头作用效果很明显,由于历史和所处环境条件原因,相对来说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办事讲实在,说千遍不如干一件实事,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最有吸引力,只要有人做出样板来他就自觉地跟着干。因此,要培养更多的专业大户和经济能人,做出示范样板来,以引导和带动周边群众的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农村致富带头人要更加积极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团结凝聚广大基层群众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从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的贫困村能走上致富道路,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专业户和经济能人发挥了“领头羊”作用,他们以自身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了周边的群众,一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比如,凤梧镇百丰村属非贫困村,居住在平治河下游,全村辖10个自然屯,其中甘河沿岸7个壮族自然屯群众大多都靠勤劳的双手走上致富的生活道路,但是,居住在大石山区山㟖里的龙内、龙温、龙井3个瑶族屯,原先不通车路,全是走崎岖的羊肠山路,有的要靠手脚共用爬山而过。全村的贫困户就集中在这三个瑶族屯,大多都居住在半山腰上,且分散零星,几乎都是特困户,是扶贫工作难中之难。帮扶干部与村干根据这几个瑶族山㟖的实际,采取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制定一屯一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侧重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让群众在摸得着、看得见中跟着学、跟着做,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比如,建立致富带头示范户,扶持龙温屯韦进洲、龙井屯兰光龙、龙内屯韦建吉等贫困户,有能力的动员外出打工,在家的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每户都实现产业脱贫,率先实现脱贫致富。2018年,在这几个脱贫致富示范户的带动下,各农户你争我赶,除出外打工外,在家的户户搞种养产业脱贫,39户贫困户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当年有17户获得政府的以奖代补资金79965元。到2019底,经过上级委派第三方验收,全村提前一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实现了“八有一超”目标,脱贫户生产干劲十足,迈向小康生活的步伐加快了。
农村经济能力人在农村致富带头作用具有很强的召感力和影响力,农民群众对身边出现的事例也感兴趣,愿意学愿意做。在脱贫攻坚中致富带头人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中还要继续发挥其效率优势作用,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需要,也是现实要求。首先,这是因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脱贫户要持续稳定发展,增加收入,不能让脱贫户长时间停留在摘帽线上过着“知足”的低生活水平,更要防止脱贫户因病因灾等出现返贫现象的发生,这需要带头致富能人的帮带作用。其次,从脱贫摘帽转到乡村全面振兴,不是一足而蹴的事,要经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艰苦奋斗,期间少不了致富带头人连续不断的创新引导。第三,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转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迎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不少的难题,农村致富带头能人作为农村建设一支重要依靠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必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引导致富带头能人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时代大潮,各尽其能,各展所长争做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三、加大培育产业力度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排在第一位。也可以说,乡村全面脱贫致富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条件,脱贫基础牢固振兴目标就容易实现。产业兴乡村兴,没有产业作支撑,乡村振兴就成为空中楼阁。开展脱贫攻坚战以来,平果市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项目,提高了产业扶贫覆盖率,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取得明显的扶持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要看到,一些脱贫乡村产业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率低下,有的追求短期效应,可持续性得不到保障;一些项目对专项扶持政策有一定的依赖性,自主发展能力不强,政策实施期限一旦到期产业也跟随着消散;一些项目产品还不形成品牌效应,市场化程度低,扶持效果不高。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把扶贫产业列为重点发展规划项目,立足当地资源条件,进一步优化调整特色产业,把效益高、有潜力、发展前景好、群众愿意做的项目立项起来,充分发挥那些已取得实效的扶贫产业的优势,切实提高扶贫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使产业脱贫变为产业兴旺乡村,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在发展产业中真正获得实惠,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平果市北部山区乡村地处大石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全市中有一定的优势。山脚谷地丘陵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是平果市粮食生产重要基地;石山区山脉绵延,面积广,草木繁茂,是养殖生猪、山羊、菜牛的最好资源。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为了拿出实绩,有些产业立项依赖性强,主要靠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维持,并明确了实施期限,期限一过项目也停止,产生的效应有限。比如,扶贫攻坚战期间,平果市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的扶持产业奖补曾收到很好的扶贫效果,如被列为扶持产业奖补的桑苗、水果、甘蔗、油茶、养牛、养猪、养鸡等产业都得到较快的发展,大多贫困户都在发展产业中受益,但政策扶持期限一到有的产业就出现徘徊的局面,甚至产品终端销售服务跟不上。比如,去冬今春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好多农产品滞销,为了畅通销售贫困户扶贫农产品,今年初,平果市明确设立几个商户为贫困户扶贫农产品销售专户,规定全市近九千名帮扶“第一家长”春节工会所发放的每人六百多元、近六百万元的福利费统一到指定商户购买扶贫农产品。据了解,扶贫农产品销售差价确实明显,但商户从农户收购的农产品价格不算高,销售差价却明显高出,结果农民获利只是小头,商家拿了大头。同时,专卖店以销售本地脱贫户一些农产品为“招牌”,如柑橘、大米、茶叶、鸭蛋、粉丝、红糖片等,里面却掺杂摆卖更多的外地高利润农产品,如花生油、调和油、枣果、铁观音高档茶叶等,这些产品当地根本不曾生产过。由此,脱贫户销售产品没有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扶持优惠待遇,帮扶干部花高价买的却不是脱贫户生产的产品,无形中帮扶干部的福利也被商家侵占了。另外,去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少小商户纷纷停业转型,而政府却特许成立新商家专户,打破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不利于生产经营。
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合理谋划,科学管理,让产业发展越走越宽广。一是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源头看,贫困多是发展落后造成的。单家独户经营,生产规模小,效益低是过去许多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组织农民搞合作互助,把耕地集中连片耕作,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可发动经济能人租赁田地进行产业开发,把外出务工又顾及不到农田生产的农户的田地转向给有能力的人耕作。二是大力发展种养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结合农村的实际,侧重对目前还是以种养业为主的乡村,大力发展种养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如,榜圩、黎明、坡造等乡镇的大米品质优良,与外地产的大米比质量不差,甚至更优。在今次扶贫产品专卖销售中,商户只用工厂定制印刷的塑料包装袋包装后才销售,就把价格提高了一半以上,这点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激活农民内生动力纵深推进乡村振兴
从一对一帮扶攻坚战,到集中力量面向广大农村常态化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一场比一场任务艰巨,场场都是硬仗,必须依靠农村广大群众的主体力量,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山区农村已脱贫摘帽,但山村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能力较为欠缺。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和环境原因,部分脱贫户由于受到身体素质、就业技能、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仍然存在观念固化、安于现状、依赖性思想,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脱贫走向富裕生活还有一定的障碍因素。特别是有的脱贫户认为,比起脱贫前的生活,脱贫后的生活不知好过多少倍了,产生满足感,缺乏向更美好的生活目标奋力前行的信念和动力。特别是部分靠政策性收入的脱贫户,因为是以户为评定单位,有些劳动力也跟随享受低保待遇,生活有保障了,但却削弱了这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拼搏精神。一个人每月二三百元的低保,数额虽然不算多,但对山村低消费水平来说,已达到不愁吃不愁穿,有稳固的房子住,有病能及时得到救治,这对部分农村人与过往吃不饱穿不暖相比已是很满足了,因而有的脱贫户靠政府兜底心安理得过日子。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是脱贫户彻底摆脱相对贫困的不小障碍。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工程,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柱才能取得成功。这就让广大脱贫户认识到,要彻底摆脱贫困,保持持续稳步发展,建立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奋斗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要丢掉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振作精神,撸起袖子,自觉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去。
首先,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内生动力。脱贫的根本问题是观念先脱贫,因为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上的贫困会影响脱贫行动的实施,是脱贫致富最大的障碍和阻力。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必须改变传统落后思想,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坚定信念,才能激发活力,让脱贫成果变成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动力。其次,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要把每一项工作做细做实,不能以行政命令代替群众意愿,更不能以干部意志代替百姓的愿望,在项目实施之前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诉求表达,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意愿,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比如,在乡村整治中时常遇到的农房违建拆除、生活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件件都是涉及农户的切身利益,也是开展整治工作的最大难题,如何与群众勾通协商解决,是考验一个干部实际工作能力的试金石。通过政策讲解、与农户谈心,了解群众的诉求和表达等,样样都要求干部深入实际去面对、解决,让群众满意就是最大的工作绩效了。只有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去解决问题,才能把农民群众的意愿拧成一股绳,这样任何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了。再次,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团结协作的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弱济困的浓厚氛围。发扬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
五、重塑乡风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重乡土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措施。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乡村振兴中要注重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保护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和心灵栖息地。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活力乡村,需要精神文化滋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事业,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文明动力。在推进充实文化下乡、建立更齐全的村级图书阅览室、开展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结合乡村生态建设,制定适应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三农”文化题材的创作,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体验乡村生活,写出反映乡村生活特别是乡村振兴实践文化、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乡土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近年来,平果市先后成立了作家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工艺品协会、嘹歌协会、赏石协会等,依托这些文化领域组织的优势,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人才,发挥各协会专业职能,划分片区进行文化结对帮扶,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耳熟能详的文化服务。
其次,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切实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为广大村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乡村振兴,事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美好幸福生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力、财力、物力、产业、技术等多种要素,需要统筹安排科学实施。一是把农村环境整治与农业绿色发展相结合,种植的要增加科技含量投入,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降低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畜禽养殖的要加强其粪便集中处理,把粪便等废污转化利用,实现农牧业生产生产综合循环利用。二是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绿色生态产业相结合,兼顾发展与生态同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行新兴绿色生态模式,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让特色产业长期惠农增收。三是把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休闲景点开发相结合。利用乡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评估,适度开发、合理改造,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生活与自然环境、娱乐景观、旅游观光相结合,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服务,既增加农民的收入,又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如今,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城乡居民旅游休憩的好去处,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近年来,平果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开发了坡造荷花基地、平治河风光、堆圩光岩黑岩景点、通天河景区、芦仙湖风景区、鸳鸯滩漂流等景区,沿线以休闲农业经营为主体的旅游景点,为乡村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纵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按照“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的要求,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能力,纵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十九大以来,我国全面开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社会也在发生深刻的发展变化,乡村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群众对新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乡村振兴将是一句空话。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要求。要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乡村治理各个环节中,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增强乡村治理活力。一是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大公无私奉献精神,着力解决乡村治理有事无人管、或不敢管的软弱涣散状态。二是完善村规民约,依法办事,打破农村熟人社会中的人情圈。农村是传统的熟人社会,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熟人社会里人情很浓厚,乡村仍然存在家族势力(指影响力)裙带关系等小圈子,要结合乡规民约,运用法律法规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题,推动乡村治理依法办事。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挖掘利用好道德意识在民间根深的优良传统,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充分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自觉性和约束力。通过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畅通法治与德治的双管有效治理渠道,促进在乡村治理中形成“崇德尚法”的良好风气。四是提倡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战,我国已消灭绝对贫困,人民生活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开始走上幸福美好生活,但有些地方却滋生讲排场比阔气,出现了铺张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农村在红白喜事中大操大办屡见不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据了解,目前农村红白喜事的份子钱已由前几年三五十元涨到三五百元,甚至更多,涨了十倍多,一个五口之家一年支付的人情债约占全年家庭总支付四分之一左右,这个不得不支付的份额是压在农民肩上沉重的负担。日子好了,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在农村要大力提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革除一切奢侈、攀比的陈规陋习,形成婚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浓厚氛围,树社会主义新风尚。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局性要求,也是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致富的现实需要。
【文/陆章流,本文为作者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原创投稿。】
作者简介:
陆章流,笔名章彰,男,壮族,籍贯平果榜圩,1960年9月出生,大学文化,百色市作协会员,农艺师。写过新闻通讯、调研材料、工作报告、讲话稿、叙事散文、随笔、杂谈、农业科普和专业论文等类型文稿,散见于一些省市报刊和公众号,多年获得各级报刊(社)奖励。在省部级科技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代表作有《探析导致土壤污染直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等。著有散文作品《山村记忆》《常有岁月可回头》、新闻报道集《业余,我坚持报道平果数十年》、专业论述《实用甘蔗生产技术指导》(合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初探》(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原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