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年轻网友问我:“老孙,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精准描述当前国人的心态?”
我直接告诉他没有这个能力,但我给了他一个假设:
马云发一个穿围裙在自家厨房洗碗的视频;
一大学普通教授发一个细心给老母亲洗脚的视频。
在不做任何炒作的前提下,看网友对这两个视频的自然点击量,数量上的差别对比,就是当前中国人的心态描述,它比语言准确。
喜欢点击前者的人,都知道自己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但仍然要点,总以为洗碗水里可以看到金币。
不愿点击后者的人,都知道点了无害,但仍然没有兴趣感受这份孝道,不排除部分人会骂教授做作。
心态,既是做人的一种保持,更是社会化需要的一种表达,多数不带有自然性,生存的必需慢慢会塑造出它的真实造型。
这个假设可能有点虚,不妨看看相对比较实一点的场景——微信。
以前,我不知道微信有“步数”这个功能,后来,我夫人帮我下载了步数功能,每天散步后,我的步长便基本可以推算出来。
刚开始,别人给我点赞,我也给别人点赞,但也只坚持了一周。我这个人比较爱观察,只那么几天时间,我就能看出这里面的江湖,有些人,步数多达几万步,后面的点赞是零,有些人,就几千步,点赞数达近百人。再去考察具体人,发现区别在于“身份”。之后,我不再给任何人点赞,也不期待有人给我点赞,偶尔有人赞,我也只能在心中表达一份谢意,不会回赞。
微信的另一个场景是朋友圈,我也进行过多年地观察,早期,它是活跃的,也是快乐的,大家都把这块地盘当开心园地,或者说是私密一点的观点交流中心。后来,风的力度和方向变了,人的心态也变了,这个地方慢慢成了寒带地区,大家都躲在避风的地方偷看。
不过,有这个圈子存在,总还是有人会发文、发言、发情景,纵算量小,也有小的心态展示。
部分人,不发,不点,这很正常,尤其是不认同的内容没必要强求点赞。有些人,自己不爱发,但会点自己认同的,也正常。还有部分人,不怎么发,也不怎么点,但只要领导一发点或转发点什么,他一定要点,特别有意思地是,原创者发文,他不点,领导一转发,他却去点,他点赞的不是文章,而是在点赞领导。这些微信小江湖心态,读出味道且有心得的人应该不少,虽不重要,但可以帮助完善识人的心态。铁杆的互点者不多,有几个,你就要珍惜这几个。
如果说微信还不算真实,那不妨就把话题拉回到身边。
一般年轻人,我经常劝他们不要说自己身边的事,说多了,会无意中得罪许多人,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处理关系。不过,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不太在乎这个禁忌了。
我的眼睛是极毒极毒的,从入社会到今天,我一直有这个功能,看人很准也很透,打几十年交道的和打几年交道的同事,慢慢形象都已经固化,与初见时的认定几无出入。有一批同事,职称都不那么高,但都是心态不错的真诚人。在领导眼里,在许多同行眼里,他们都是心态消极的代名词。但他们自己有自己的心态定位,没用的“积极”和没用的“贡献”,比消极的只做好自己分内工作,在本质上并无区别,有些时候,消极甚至比积极更积极,他们不会制造浪费。单位认定的贡献并不代表对人类、对国民是正贡献。
有许多真干事的人,他们的积极性的确相当有利于人类,大多数人的“成就”其实都属于“功利心态”驱使下的无利消费,花钱,积累材料,然后又获得更多的钱。举个例子讲,老师,一是做教学,一是做科研,只要把其中一项做到学生满意,都算是有了成就。但,有些人,教学教不好,科研也不会真搞,却能获得无数荣誉和极高的职称。
诚然,“功利心态”也不全是坏心态,既把事情做得很好,又从中获得了实利,这样的功利是匹配型功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应该大力鼓励之。为什么要鼓励之?因为这样的匹配型功利对应者非常少,并不是拿了荣誉、拿也职称、拿了成果、拿了论文、拿了奖项就证明他的贡献与之匹配。
我对不少低职称的人抱以认同,或许是我的站位不高,或许是我的能力不足。然而,必须得强调,我并不是认同他们的消极一面,而是认同他们的求实一面,能力所及即所追,他们不为刻意追求利益去勉强制造废品为自己增光添彩,他们把自己必须做的工作做得非常好,甚至比高职称人士好出许多,这就足够了,他们的言、行与利是匹配的。
前面说那么多,说的都是别人的心态,我自己的心态呢?
实话告诉大家,这些年,我也学坏了,并不是所有时候我都有正确心态,经常也会表现出假心态,也要看菜下饭,我自己要吃好饭,还不能搞得人家吃不下饭,人家怎么来,你得怎么回,时时都敢当面说真话的心态没有了。
大家知道,中国的会议多,我不当官,没什么地位,会相对少点,但该参加的会必须参加,不能挨处分。开会,经常就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环节,看似重要,其实是在折磨人。你批评别人,批啥呢?真批实了,人家会说你是在搞文革大批斗,是扣帽子。不批,也不行,记录本上必须写点东西。那怎么批呢?比蜻蜓点水还少一点点水就够了,不要真点进水里。
就只我这样操作吗?不会。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回到文章开头的假设。
如果真有那样的视频,我相信,马云视频的点击量绝不会低于1000万,而普通教授的点击量应该不会超过1万,这就是心态绝对数差异。
现实生活中,“功利心态”和“非功利心态”的对比是不是这个分布呢?我认为基本是符合的,甚至可能更畸形。
年轻网友问了我问题,所以,我得给出对年轻人的建议:
在当前社会环境,五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你们还是应该站在多数心态那一边,没有对错,只有生存的需要,五十岁以后,慢慢再改吧!
什么时候可以倒转呢?
当“公”和“私”在天平上及在心里的显示数发生逆转时。
附言:
1,有朋友问我对海南某主持人对日本地震的言论态度。答:不支持这种言论,中日之间的斗争或战争,只能靠人,不靠天,中国人要让日本人服气,就得靠自己打败它打痛它,而不是期待用自然力战胜它。当然,对这位主持人,教育即可,不应该开除重罚,毕竟他也没有违法。
2,网上看到央企一把手薪水表单。评:我个人认为并不高,央企体量大,管理难度大,要经营好发展好,值得这个报酬。当然,必须保证是在廉洁守法的基础上,必须保证不失职渎职的基础上,必须保证不流失国有资产的基础上。
3,朝鲜一声炮响,韩国发令避难。评:都在演,快过年了,不会演过头。
4,有同事问:中国台湾省正在为投票做准备,前途如何?答:该赢的会赢,赢不了的人就认输,能不能统一,不是看他们谁赢谁输,他们穿的是同一条裤子。真正的输赢在我们,看到“统十条”有时间表,我才能放心,哪怕只来个四五条也行。
写于2024年1月6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