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两个结合”的产物

2023-10-14 11:01:05 来源: 中国历史研究院作者:谢惠媛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智慧,原创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具有世界历史视角。在他看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要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就要采用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开放姿态,而非以孤立封闭的方式或零和博弈思维考虑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延承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客观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深化发展的逻辑。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愈发明显。任何人和国家都无法独立而存、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摈弃西方特殊主义共同体理论,消解人为设定的各种界限,拓展共同体的范围,使之覆盖全人类,真正推动世界历史前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产物。“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共同体的形成。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共同体的建立必须满足特定条件,如创造物质条件、消灭剥削与阶级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足两个大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要应对发展难题,就要着眼全球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中国方案。它主张改变分裂、对抗和排他姿态,代之以团结、合作和包容,倡导携手解决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推动共同发展进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融贯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天下情怀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相似,天下情怀也内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等思想从整体性视角理解人与人的关系,反对以邻为壑、相互排斥的分裂对抗姿态,体现出公平、平等、博爱和包容的伦理取向。与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倡导国家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发展需求,体现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

  除此以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融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利观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唯有置身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平等。这一平等观蕴含的重道义理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所反映。如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的同时,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种重义轻利、以义为本的思想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同中华传统义利观相结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从道义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仅有少数国家或部分人享受幸福生活并不足够,应当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及其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从利益层面看,该理念强调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原则,既要取之有道,又要摈弃零和博弈,同时还应向贫困国家提供必要帮助。这否证了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正当性,主张秉承公道正义,不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真正帮助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保障其正当发展权益。

原题《“两个结合”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坐标与思想脉络》,摘自《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