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反腐败让职称退出历史舞台
2023年初吉林省推出的“3031”职称认定政策取消了职称评定,像毛泽东时代那样直接按工龄认定,这不是复辟“大锅饭”而是反腐败之冰山一隅。
该文件明确表示:基层服务符合“3010”政策人员可随时申报,统一实行“县审核省认定”制度,每月认定一次;各县(市、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对在本县乡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专业技术工作累计满30年,且现仍在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聘任中级职称满10年的(简称“3010”),要认真审核相关材料原件,将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及时网上推送;省厅认定通过后及时生成职称电子证书,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落实相关政策待遇,符合当年正常职称申报条件的也可参加年度职称申报评审。第一,破冰之举,开拓职称评定先河。吉林省的这次职称工作改革,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开了职称评定界的先河。对一线教师来说,职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国内,职称高低是判断教师水平的基本条件,一线教师的学术地位、收入水平等都与职称息息相关。越往上晋升难度越大,越要付出太多的精力与心血。职称制度,目前已实施了三十多年,一方面是没有哪个一线教师不想争取,一方面又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诟病。第二,公平的职称评定,近年来教育界许多人反复呼吁,希望职称评定这一块能作出壮士断腕的改革!呼吁比较多的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一是取消职称评定,只设初级、中级、高级三档。这三级职称都要只考不评以确保透明公平,国外绝大多数国家也是这么做的。让学生选教师就是让外行选内行,而限定名额的职称制度无疑是横亘在教师前行路上的一个难以逾越的拦路石,这块石头不搬掉,就会绊倒许多教师的内心崇高理想与前进希望;二是可不废除高级职称,但要取消职称评定,按一线执业工龄直接晋升为副主任或主任职称;三是即便职称一时半会无法取消,也应缩小职称工资差距。可按一线工龄直接将工资待遇套改到高级职称水平。本来职称代表的是学术水平,但现在与薪酬关系太密切,导致一线教师过度的关注职称晋升,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在上面;四是以考代评,年限够了,考试过了,就晋级职称,晋级了就直接聘任,提高待遇。在现代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有必要用行政的手段逼迫一线教师将科研论文等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通过不断继续教育学习更新教育知识,但无论多好的政策一旦不能与实际现实情况充分联系,那么再好的出发点,最后也很可能会沦为形式。一线教师关心职称,无非还是因为职称与工资报酬密切相关,这也是当前我国职称评定的一大困局。如果一线教师的报酬是依据其在日常工作中的一线表现来制定,那么大家还有必要抱着职称不放吗?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希望尽快将技术职称与薪酬待遇脱钩,或降低职称在工资体系中的权重,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档案体系,保证一线教师最终靠教学技能与工作业绩来决定薪酬,公平兼顾到每一位守护“祖国的花朵”的一线教师,这是改良职称制度的立足之本与发展方向。
吉林省的此次职称改革是针对中小学的,但高校层次老大难的职称腐败问题也势必因此而进一步激发热议。职称越来越被异化为广大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职业生涯的拦路石,潜规则太多了。许多高校的非教学工作人员,一辈子没上过课,却抢走了一线教师的高级职称。又如,高级教师与中级教师工作量一样,仅仅因为职称不同,月薪就相差一千多元。职称一直是教师心底最大的痛,大家一直在盼望着何时取消职称。很多教师直到退休后还是中级职称,甚至被压在初级职称上的也大有人在。教师们经常吐槽:评个职称太难了!作为一线教教师,支持取消职称制度;各类评审确实是劳命伤财,取消好!这个提议很好,利国利民。有网友称,目前的职称评审形式主义极其严重,不仅不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反而压制了人们的创新活力。更有教师表示强烈建议取消职称与工资挂钩,应更看重教师的教龄、教学水平及教学成绩。其实,关于职称早就有广大教师呼吁: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不能过于看重证书与论文材料,建议职称评聘对教师实际教学能力有更多关注;建议弱化对论文发表的考核。不是每个教师都有科研成果,但有的教师仍然被同行公认为极其优秀;希望评职称以工龄而论,以及工作态度,教学成绩……综合而论;至少要公开透明!不能只让一把手说了算。作为一线教师,或多或少亲历了教师职称评定的风雨经历,坎坷辛酸,也为这样的经历而深深地伤心着,也许至今还是灼灼地痛。这样的痛可称之为:“撕下脸皮之痛、折断脊梁之痛、划破血管之痛”!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发出的取消教师职称评定的呼声就更是让人痛得眼泪都已流不出了。教师的职称评定一句是《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实际生活中,在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中,这本该振奋教师、激励教师的“好政策”,却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伤心之痛”、“ 撕脸、折脊、破血之痛”,成了爱不起,恨不休的累赘与身心事。一线教师对此有哪些看法?“教师职务编制,特别是中高级教师职务被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占用,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各级教师职务的技术标准与评聘程序被基层教育机构曲解或异化,升学人数与考试分数依然是关键或核心;教师职务评聘依然没有分开,评聘程序不公开,被基层教育机构主要领导‘暗箱操作’;部分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依然没有真正地、充分地调动起来”。
社会上各种不良倾向的侵蚀,各种不正之风的干扰,将教师职称评定变形、走样,成为教师的“难以承受之痛”。一是评定的不公:由于符合各层级职务任职要求的教师很多,但具体职数十分有限,而十几人,几十人争一个职称评定指标的现象,常在基层教育机构上演。由于每次评定的具体条件都由基层教育机构领导制定,在民主治校没有得到根本落实的情况,权力便成了职称评定中的最有权的发言者,迫使一线教师竭也要不择手段去争当领导,想方设法找领导干预评审。二是人情的干扰: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处世方法,这就难免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人情往来,但在一线教师的职称评定中,人情圈子又毫无例外,这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工常工作,政策、条件也因此会倾斜,人为设限之事,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情况下,要么是老实的吃亏,要么拼命与有关人士结上人情,拉上关系,甚至不惜请客、送礼,不惜屈膝行贿。
一旦教师职称沦为权力的囊中之物,尤其是沦为腐败分子可随意支配的“恩赐”或“财富”,其被用来牟利的危险也就在所难免了。有了上面的“好处”,基层教育机构就会紧紧盯上“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坚持要“加强领导”,甚至“亲自为之”。人事部门霸占了评定权还坚持将指标分配等都全握在手中,分配名额调整指标不择手段。我在为他们这样的“全力为基层着想”的“伟大奉献精神”感动的同时又不能不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他们的真实用心!如此的社会环境,教师又怎么能不为职称评定所伤呢?他们单纯的思想又怎么能承受这现实的职称评定之痛呢?我国的教师职称制度已实施了近三十年,时至今日已被很多人诟病,究其原因,无非是学历、教龄与职称评审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
职称不是考的,职称靠评与审出来的,评是参予者,审是他人,两个环节,一个靠己另一个靠天,腐败由此而生。职称评定,学校领导占便宜,这是铁的事实!一线教师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到头来评聘高级教师还要给领导送礼表现,还不如天天在领导后面拍马奉迎的,这样的事真的不能理解!那还堪为人师表,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呢?第一,腐败评审之风盛行,评审前给可能参加评审的评委打电话,打招呼,请客吃饭。全国各地都一样,每年评审中高级教师,选出高级教师组成部分的评委团,由组长带队,但抽出去的人中,有的是几年都抽中的,许多教师就拼命地打电话查问哪些人会去评委,哪一个队今年由谁带,很早就打招呼,所以个别教师只要“上面有人”就能一次通过。不认识的,四五次都不通过,于是死心不评了。更有甚者组长指定哪几个人一定要评上,少数评委也从中指出哪些人条件很好,暗示一些人一定要评上,大家都是当评委,不便说出,不愿得罪人,也就只好同意了,无形中让少数人一路绿灯直行,剩下的人选就是硬件的较量了。于是不少人通过各种关系找人,送礼,请人吃饭,使评审高级的活动成为比拼社会关系的竞赛,有一个教师直言,让我花几千元钱去参加函授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还不如花钱去拉关系,疏通评委,早一点评上高级更来得实惠的多,多么世故的现身说法!第二,可恶的论文评选等级。在高级教师的评选中,最为苛刻的条件是一定要市级论文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多数人还是想到更为现实的市级一等奖,但那也是一道难过的关。首先,每次评选奖时,只有20%一等奖,40%二等奖,其余的就是三等奖,但由于只有一等奖评选高级时才有用,而且几个评委还有内定的人数,其余的指标就成为评委们捞取金钱的资本了。教师评职称一直对论文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一是对教师发展的误导: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水平与能力并不重要,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是发表论文,只有发表论文,才是发展的最重要的与最显著的标志。于是,不少教师把精力用在写论文上,挖空心思发表论文,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一塌糊涂,结果,评职称竟然比有教学实绩的教师早。这种误导必然导致教师发展的畸形,不会上课没事,却一定要去搞所谓的“教育科研”;教学质量差没事,却一定要去写文章发表。教师越来越不重视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不重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不重视班主任工作,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学生的发展与国家的教育事业。第三,造假业绩。评高级条件是比较苛刻的,除了要有论文省或市级一等奖,还要是学课带头人,骨干教师,有市优秀教师荣誉证书,优质课,说课一等奖……为了达到此类条件,潜心钻研的教师们也真有办法,出高价买通管理证书的教育局工作人员。第四,职称评定伤害了教师间的感情。平常大家的关系都处理得十分融洽,但每到职称评定,昔日的融洽变成了争吵、上告,甚至冷嘲热讽,教师温文尔雅的形象变得粗鲁,相互间撕破脸皮。给教师评定职称还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教师形象。教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自己在竞争职称其实就是争取利益时,却扭曲了心灵,自贬了人格。难怪会使人哀叹:世风日下,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原来并不神圣。每一次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留下了难言的心痛。许多原来要好的教师,因此反目成仇,甚至还动用了黑社会,增添纪委等部门麻烦与工作成本。经历了教师职称评定的痛归之为“撕下脸皮之痛,折断脊梁之痛,不得不舍得放血之痛”,如此“三痛”,痛彻心肺!职称评定期间常有这样的场景: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语。第五,职称评定让中国教育大倒退。职称实行以后,中国的教育是否就等于提高了呢?不,恰恰相反,教育水平反而大踏步倒退。很多高校的教师评上高级后转到其它部门工作,不再但任课程或担任工作较轻的课程而不再担原来的主课了。评上职称后,让更多的教师变得懒惰,没有了责任心与同情心。看,这不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中国式的教育制度吗?粥少僧多,无形中让多少有能力的教师失去了评定的资格,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积极性,评上的教师是这种心态,没有评上去那又怎么样呢?教师职称的评定,把教师的积极性都评没了,把教师的心评凉了,评痛了,师道,沉伦于职称评定之中,职称,罪魁也,此教育之大不幸也。第六,严重干扰教学秩序。评审前教师处心积虑,花大量时间获得证件,无暇顾及教学。评审时要做各种材料,更是无心教学。评后落聘者失意,心灰意冷,没有动力,无心教学。被聘者认为从此高忱无忧了,随意也就不再用心教学了!为了参聘每年教师都要办理计算机证、继续教育证与其它能加分的证件,花费很多金钱。为了评审,要定级的教师提前二三年就要准备各种材料,这迫使许多教师加入做假的行列,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分配指标到评审结束这段时间是对每位参评教师的心理煎熬与精神的摧残,哪里还有心思去教学呀!呜呼哀哉!教师轻松愉快的生活哪里去了呀!教师职称评比,是用来激励教师的,而不是阻碍教师的。教师是孩子心灵的阳光,请让教师们安心教书!
如果取消职称,按什么定工资比较好的?按工龄最合理。按工龄定工资,以下几个好处:第一,可与公务员晋升机制相呼应。教师为什么总是与公务员比工资呢?《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不能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既然公务员都能按年限自然晋升,为什么教师就不行?还怕教师不好好上课?为什么不害怕公务员混日子呢?这不是双标是什么?教师只有与公务员看齐,参照公务员的晋升制度,才能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才能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这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第二,可稳定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安心从教。现在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呀!看看网上,教师辞职的有多少?以前是普通教师辞职,现在连名师都辞职了,这是好现象吗?名师的职称达到特级了却依然要辞职,这至少能说明职称未必能促进教师们好好教学!如果用工龄定工资,每位教师不用勾心斗角争各种荣誉,只要踏踏实实上课就能等来高工资,这样的教育行业还会有谁不满意?第三,可改变目前的职称乱象,改变目前的功利性教育观。都说现在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什么?实际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的教师太功利了,已不是纯粹为了学生而教学。每位教师辛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荣誉,是为了成绩,是为了职称。为了这一切,可体罚侮辱学生,可诱导学生去辅导班,可指定学生买教辅。只要是为了成绩好,什么事教师都能做。为了职称,教师心态难免扭曲,怎么教育出来三观正确的孩子?第四,能给每一位教师充分的尊严与人格!让教师真正站着教学。都说现在的教师是在跪着教学。为什么呢?因为目前的教师几乎没有什么尊严!为了职称,可能要给领导点头哈腰各种送礼;为了荣誉,得与教师们斗智斗勇必争我抢;为了管理学生,可能一不小心就要给家长赔礼道歉。我们的教师还有什么尊严与人格?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要与年轻的小姑娘一起竞聘,老教师有尊严吗?一个快退休的老教师工资比年轻的高级教师低很多,这不是侮辱老教师吗?尊师重教要从尊重身边的老教师起步!第五,不患寡而患不均,职称造成的不均就是最大的弊端!七十年代的教师工资高吗?人人都不高吧,为什么那么敬业呢?现在的教师工资涨得不少吧,为什么大家还有意见呢?很简单,因为大家感觉到了不公平。同一个办公室的教师,干同样的活,教学成绩一样优秀,可能就因为职称不达标工资比别人每月低1000多,这种不均谁能忍受?如果工资不看实际工作,只看职称,那教师们有什么理由好好工作呢?不患寡而患不均,教师们不是嫌弃工资低,而是感觉到了职称评审的不公平。
焦作的姚教师则为越来越腐败的中小学职称评审制度敲响了一记更响亮的警钟,职称评定最初是对教师的激励,但现在其消极作用越来越严重了。弊端一:职称成了糊弄之源。年轻教师为了评职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老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就躺平,凭经验上课,论资历办事,靠“老本”度日。某市的一项调查发现:该市中小学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继续作为教学骨干,带毕业班的占16.8%,留在教学一线的占39.2%,转岗或做后勤的占42.7%,长期病养的占1.3%。大面积“躺平”,使教师职称失去该有的意义。弊端二:评选沦为形式主义。教师职称评选存在很大缺陷。它不看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教学成绩等,却注重与教学无关的“表面功夫”。看论文、看课题、看奖状证书、看科研能力……很多都是课堂上用不着的,还特别容易造假。弊端三:职称退一个补一个。很多学校有十多年捞不到名额了,很多教师直到退休都评不上职称。好不容易退下来一个,还有十来个50多岁的老教师抢着要,年轻教师哪怕再优秀也争不到。一位教师曾这样比喻:“为数不多的职称指标,就像是上面给教师们扔下来的几块骨头,为了抢到一块骨头,教师们被迫勾心斗角,抢得头破血流。”
评职称越来越被学校领导“暗箱操作”,职称评定逐渐偏离教育方向而迫使教师疲于奔命,买论文、拼凑课题、找关系上优质课,为了一个荣誉证书争得面目狰狞。学校这一方净土顿时成了“名利场”,造假、拉关系层出不穷,腐败问题也由此滋生。问题一:评定过程存在不公。教师评职称的具体条件,由学校领导制定 。所谓的“公开指标、民主投票、成绩量化排名”的背后依然有很大水分,不排除暗箱操作的可能。比如全网关注的姚教师副高落聘事件。她总分第二,却在民主投票环节被淘汰;反而是第16名,没有上课没有教学业绩,却利用赋分功能民主测评,顺利获得高级职称。这是一种对公平公开的亵渎。问题二:人情干扰导致不公。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改革开放“一切向钱看”之后学校也不再是什么“象牙塔”了。教师职称评定,成了比关系、比背景、比后台实力的一场不公平竞争。2015年,陕西省旬邑县就闹出严重的“人情职称、金钱职称”事件。第一、从上往下指定人员;第二、后期突击成倍增补名额;第三、擅自取消联评环节;第四、评定结果与实际截然相反。好好的职称制度,却成了少数人把持的“游戏”。如果一线教师职沦为学校领导升官发财的工具,职称腐败就能披上“合法”的外衣而公然蜕变为为腐败分子卖官鬻爵买单的“投名状”。
有教师总结了职称评聘不公的现象:第一,“领导先上”,早已不是公开的秘密;第二,“量身定做”,评审方案为“关系户”绞尽脑汁;第三,“关系优先”,让各类比赛获奖归属“有缘人”;第四,“看菜下单”,普通教师根本无缘综合荣誉;第五,“纵容造假”,让“关系户”假证书顺利过关;第六,“民主集中”,让“意中人”得民望顺利晋级。职称评聘有太多“不公”,每一条都能撕咬得教师们痛不欲生。久而久之,评职称也成了学校里的“潜规则”,各种闹剧因此而生。这一边,学校拿职称威胁教师。号召教师献血,表示献血者在评职时优先考虑;故意刁难教师,要求教师“听话”才能评职称。那一边,教师为职称撕破脸皮。质疑学校篡改教师评职成绩,当场与校长互殴;质疑学校职称评定不公,与校长争吵反被掐脖。多少教师为职称“奔走”早已身心俱疲,评职晋级年年没有你,职称工资年年你最低。职称评审已成教育“搅屎棍”,污染一方净土,终将被教师抛弃。此前,一位河南教师发文要放弃职称。“今后凡是与职称有关的事,我一律不干。干等直转,不直转绝不会去参评,不争这个荣誉了。”从教26年,也是一位老教师了,但在职称评审面前仍然看不到半点希望。
取消职称,别再让一线教师心凉!关于职称,其实早有教师呼吁:第一,不受指标限制,就是对教师评职称最好的优待;第二,简化评审内容,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成绩、工作态度;第三,符合条件,可直接晋级,不搞杂七杂八的事,让教师心寒。两院院士沈岩也提出:“教育上应取消职称,这样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如果取消职称,按什么定工资比较好的?个人认为,按工龄最合理。理由如下:第一,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水平。教师晋升,也应参考公务员的晋升制度。如此,才能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第二,可让教师安心从教。职称并不能促进教师好好教学。相反,勾心斗角的环境,只会逼走好教师。摒弃职称评定,用工龄定工资,才能让教师踏实教书、安心育人。第三,可改善当前的教育。功利性教育观,只会教出精致利己的学生。为了职称,教师已心态不正,又如何教出三观正确的孩子?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让教师放下功利心,冲出职称的重围才能成就学生,成就自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称工资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教师职称何时整改?这是继“取消教师编制”之后最受广大基层教师关注也希望的一件事了。以往只要是“教师职称”的相关话题总能引起热议,这都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教师职称”的吐槽声太多了,许多教师身在其中苦不堪言。因为名额限制、评定标准死板、评审过程的种种“内幕”,许多达标的教师等了很多年也没能等到自己的机会,近年来取消教师职称的呼声越来越大了。去年两院院士在两会上提出,教育上应取消职称,这样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但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总有一小撮既得利益者在背后说,不能取消职称,不然教师们都不好好上课了?没有职称,大家怎么定工资呢?职称也不是历来就有的,七十年代哪里有职称,教师们难道不敬业吗?那时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少吗?那时也没现在这么多教育乱象吧!看来,职称的存在对教育的发展起的作用并不大。
教育是个良心活,教师是唯一与学生没有血缘关系却满怀期助其成才而舍小家顾大家并无怨无悔的民族脊梁,教师认真教学靠的是内心的职业道德而不是职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教师要被认可而不是各种质疑或否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要重视教师的心理预期,尊重教师的内心需求,而信任与尊重每一位教师是国内教育最缺乏的。
【文/陈俊杰,本文为作者向188金宝搏体育官网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