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不为国家利益服务,必然是亡国,宋朝就是前车之鉴。
我们这几年出现国学热、要恢复传统,但大多都有追求形式而忽视本真的倾向。有的教授讲老子、庄子,讲得散淡而潇洒,海阔而天空。但这些香味四散的文章和演说对一个饥饿的失业者,一个受了欺负却没钱打官司,一个赚了一辈子钱而买不起一套房的普通打工者,一个还受霸权主义欺负、主权统一尚未完成的国家来说,真是南辕北辙。
与共产党早期对政治的理解还处于粉红色的感性阶段的经历相似,中国今天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处在感性和“好玩”阶段:似乎国学就是穿旗袍、打灯笼,西学就要打领带、穿西服,女子“开放”就是开背、露肚脐、穿拖鞋。如果是一般百姓,这样的感性认知当在情理之中,但我们的知识分子就不应该这样。
事实上,古代能流传下来的名作和名家都是回应了时代问题。比如,孔子的学说是与少正卯之类的主张分封以至裂国的“自由派”公知论战中产生的。孔子《论语》的本质不是形而上的之乎者也,而是重实践经验,反对先验空谈。孔子到处奔走呼号是为了阻止国家由分封导致的分裂的趋势。《论语》是带刀子的作品,其指向就是少正卯[1]之流——这些人在德国叫“神圣家族”,在今天就是“公知”——的裂国空谈。孔子当鲁国代理宰相第七天便杀了少正卯。《论语》的本质是格物致知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而不是玄而又玄的空论。
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完成了将德国意识形态从国家理性送入阶级理性的过程。今天中国知识分子担负着将百姓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社会主义国家理性认识的任务,担负着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国文化面临的时代问题看待传统文化,讲传统文化,将传统知识经过当代中国实践经验的过滤,使其能更加有效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为新时代的强国路线服务。
注释:
【1】少正卯(?~前496),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是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鲁定公14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后7日就把少正卯处死,曝尸三日。
【文/张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