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真的是我的保命药,原先是86块钱一瓶(100片),现在不到一年已经涨到了1000元一瓶,涨了10多倍,而且还买不到了。”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说,多名消费者反映,市面上一款激素类药物醋酸氢化可的松片价格出现暴涨。由于大多需要长期稳定服用,暴涨的价格让很多患者用药成本急剧上升。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是临床用药“三大素”。醋酸氢化可的松作为激素的代表性药品,其临床运用很广,此次价格暴涨,该药适应证患者将陷入“一药难求”困境,即使侥幸买到药品,也需背负10倍于过去的沉重负担。
有人说是新老交替工艺升级,所以出现暂时现象,你不用着急,问题是这事儿能不急吗?有人强调市场规律,保命与市场规律之间是什么关系啊?
因为反正你要保命,所以我市场就更规律,你看这样行吗?医疗产业化微观操作中,有人就是试探着你的承受力,盯着你的小钱包,把所谓规律用足。
这里边有一个深刻理论问题:
我们的这个市场经济啊,以人为本,还是以资本为本?
以人为本,那就是保命要放到前边。好比这药是炉子里面炼出来的,原来十个炉子,先更新一个,循环着往前推,不致市场大波动。
如果以资本为本,管你呢,正好涨价,多赚些。
两条路线,泾渭分明。
以人为本,也有一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同样是这种保命的药,涨10倍,有人无感,有人则有价格高得要了命的感觉,我想说,保命的药,要以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为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绝大多数。
因之,保命药的问题,或是个屁股坐哪的问题。
有人以为,理论就是说一些不着边际,跟过日子没关系的玄学,是一堆一堆漂亮绕口的套话。
大谬也。
生病是煎熬人是要死人的,医疗业,做药的,开刀的,本是应救死扶伤的,但是如果做药的开医院的,把赚钱放到第1位去,医院变成了商场,病人没有能力讨价还价,这商场不是钱物(服务)自愿让渡的,而是任人宰割的,这不是猴子吃麻花满拧吗?完全背离了开药厂办医院的初衷。
说白了,你是要治病还是要赚钱?
我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一直不敢贸然说出来:现在需要终身服药的疾病越来越多,当然轰鸣的主题是人类发现了疾病的规律,找到了对付它的办法,必是伟大的文明的演进,可里边有没有一些小技巧、小门道、小窍门、小秘诀,即利用折磨人的痼疾,把病人当成赚钱的常青树,细水长流汇入汹涌的医疗产业化大海?有没有人躲避“根治疾病”,就不让你一把利索彻底治好,把“根治”当成不可持续的错误的人类商业模式?
疫情之前的2018年4月10日,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的一份研究调查报告,高盛分析师冷静而残酷地给出分析结论,某种治疗方法,例如基因疗法,可能成为一次性治愈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然而快速甚至是一次性治愈患者的商业模式,并不利于长期利润。
美国高盛举例,医药公司吉利德10年前上市“泛基因型”抗丙肝病毒药物,市场推广名为索非布韦,由于对丙肝疗法治疗效果斐然,治愈率高达90%。世界上的丙肝患者急剧减少,虽然当时赚到了大钱,但是没有后续的现金流,这是一个不成功的医药产业化的案例。中国医疗产业化理论权威,在著名大学EMBA学习班上,经常举到这个案例,他满脸轻松,谈笑风生,跟着他学习的人深为佩服。台上台下均在琢磨着怎么避免给人把病治好的商业陷阱。
多么美妙的医疗产业化的前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以不同的角色和姿态被嵌入这幅美景。
对不起,我绝不是说现在价格涨上去10倍的保命药,要是学习了高盛案例的实践结果。二者之间根本就没有联系。但的确有些药企把原来的药起了个新名儿,换了个马甲,再编出一些新词儿,价格就涨上去了。
凡此种种,非但不是我们的方向,亦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2023年5月24日早饭前,写于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8号)
【文/司马南,独立学者,知名社会评论家,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原载微信公众号“北京司马南”,授权188金宝搏体育官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