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小的时候,每到过年过节,亲戚之间便会有所往来,生活虽不富裕,“走亲戚”的程序不能少,“走亲戚”的味道很幸福,祖辈亲戚,父母辈亲戚,相互之间都要走到。
有人认为,因为那时吃得不好,走亲戚混吃才产生幸福感。
不是这样,亲戚,亲戚,走动才有个“亲”字,不相往来,亲与非亲就没有区别。
后来,人的流动性大了,打工的打工,搬迁的搬迁,加之“新观念”的人越来越多,亲戚之间就就由“走亲戚”换成了“走过场”,有时连“过场”也免了。
从亲戚间的走过场,已经发展到兄弟姐妹间的走过场,再又发展到父母子女间的走过场,同是一家人,可能分散在全国,可能几年见不着面,家中更夜坐,尽是远离人,长时间分隔消磨,无论何等重要的亲情都开始碎片化。偶尔想起,那是亲人,某年再聚,已近陌生。
随着少子化和无子化的趋势迈步走来,以亲情为纽带的中国社会正在迅速碎片化,最终将走向物质高度现代化时代的亲情瓦解。
亲情之外,同学情,朋友情,也正在急速走向碎片化。
前些日子,有同学让我组织大家回母校搞一次聚会,我不太有积极性。为什么呢?不是怕麻烦,而是感觉今日同学已非往昔同学,年过半百的一群人,相当一部分各怀心事,价值观已严重分化,相互之间谈得来的并不多,如果再夹杂一点“成功指数”进来,那就更无趣,我不再想请大家一起过来吃个饭喝杯酒吹几句牛就走人。
亲人,同学,朋友,时空之隔只是感情疏远的一个原因,更大原因在于彼此之间的价值观已经失去了趋同感,这个鸿沟正在吞食各种传统关系。
对价值观的侧重性难道会碎片化感情?不全是。如果大家的价值观简单趋同,价值观更易于将人际关系简单化,反之则复杂化。亲戚亲人之间,同学朋友之间,之所以表现出情感碎片化,主要原因是价值观碎片化在先。
尽管西方更强调价值观多元化,但在他们的国家最容易被记住且被最大多数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却很简单:民主、自由和法治。
你无法简单判断这六个字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它们确确实实只追求这六个字,哪怕为此付出生命代价也是如此。西方国家天天搅在一起干扰世界,它们说是为了共同的价值观,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它们就是这么坚持着,并不因外界批评而动摇。
真假,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糊判断,是见仁见智的事,如果掺杂点斗争情绪,就只能各说各话。如果能放弃成见,我们必须承认,它们能统一在这六个字之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它们愿意为这六个字确立协调性关系,体现了共同的吸引力。
大家再闭眼思考三分钟,14亿人的共同价值观是什么?你能给我什么答案?
我想了很久,曾经,由一个“公”姓价值观凝聚所有人,现在,找不到合适的交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同的价值观吗?
不是。这是一个发展愿景,或者说是一种口号式理想,并且还是一种模糊理想。什么叫复兴?复到何种程度就叫兴?复到哪个朝代的影响力可宣布已复兴?口号不等于价值观。
有人会讲,我们不但有共同价值观,而且远不止六个字,光核心价值观就有24个字,五千年的中国可以凝结出更为丰富的共同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不是道德守则,不是字越多就越好,每个字都要有共识,并且每个字都能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14亿人中至少有10亿人记不住这一串字,何来共同追求?字数越多,越反映出价值观碎片化。也可以理解为,因缺少简单的高度认同,故只能碎片化广覆盖,碎片化,意味着分歧多。
对于中国人,当前最迫切的恐怕不是急于否定外人的价值观问题,而是要拷问自己的共同价值观缺失,我们有没有一种“东西”让所有人愿意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并且不管人变时变都在捍卫此“东西”?
价值观碎片化,实质上又等同于价值观异化,更确切点讲,就是中国人没有共同价值观。
共同的价值观必须是写在宪法里但又存在于比宪法还高的每个人心中的死理,只有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才能保证写在纸里的东西可得到落实,如果它只存于纸而非真实践行,注定没有上升为共同价值,只能说是少数人曾经的设想。
价值观碎片化的后果是什么?
价值观碎片化首先会导致社会碎片化。大社会,小认同,会让一切政策都找不到共识,最后只能采取“硬”的手段执行,而这种“硬”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最终会得到体现。
价值观碎片化会导致社会矛盾复杂化。西方国家为什么可以做到“小政府大社会”?我们为什么只能采用“大政府大社会”?找不到共识,矛盾表现更为复杂,解决矛盾需要更大的力量,过去,一个公安可以守住一个乡镇,现在,你在乡镇设一个派出所还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大家知道管得太多,但又不得不管那么多。
价值观碎片化最大的危害是人与人关系走向沙化。中国近几十年也强调“价值多元”,但又误读了“多元”,很多人只强调“我的想法”,错到离谱也要求被尊重。以“绝对自私”为诉求的价值多元最终必定是满地碎片,人与人靠这种碎片不可能粘合到一起。如果没有水和水泥,聚沙能成塔吗?
碎片化最终会导致价值观畸形。
前不久,看到一电视新闻,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妈妈哭着问老公钱去哪儿了?她说女儿要做手术急着要用钱。对着镜头,那男人说钱都拿去打赏女主播了。记者问他难道不知道孩子生病要用钱吗?他说:“其实没大病,就是医院想赚钱才提出要做手术。”
一个亲女儿,一个从来没见到永远也见不到的女主播,他选择了把钱花在后者身上,反让医院背上黑名,这个人的心理畸不畸形?他的价值观是什么?
一位“卡子哥”,特别爱喝酒,特别爱交友,人家把钱花在老婆孩子身上,他把钱都花在了酒肉朋友身上,喝了酒,回家还经常打老婆骂孩子。后来,他的家散了。这一来,他更加爱酒,喝完还要去娱乐一下,朋友不肯陪还会惹他怒吼。有一天,听说他死了,没朋友来送他,是单位帮着处理的后事。
交友有价值,但把交友的价值畸形化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某省有一个全国知名的中药批发市场,有一位老板本是农村人,靠卖天麻发了财。他的天麻为何畅销?因为他学会了用硫磺熏制天麻,外观极好,新鲜度看似很高。发财之后,他也懂得回村里做些好事,得他好处的人不在少数,他随便表个态都比村支书管用。后来,政府严打违法熏制中药材商人,他被村民举报了。结果呢?倒霉的不是他,而是那个举报人,因为村民更恨后者。天平的一边放钱,一边放公理,你猜哪边净值重?
离开大社会,看看学龄世界如何?
中国的孩子,从入幼儿园第一天起,就设定了一个有价值的远期追求——好工作。中间的过程都是奔着这个追求而去,至于孩子幸不幸福、适不适合都不重要。在这种力量的加压下,中国孩子的意识成型也都非常规矩统一,必须是为满足父母设定值而努力。
现在的大学,有许多竞赛,部分竞赛用处较大,可以直接用于保研。在竞赛项目还不多的时候,你拿个数学建模一等奖就直接保研。保研的吸引力大了,参赛的人越来越多,一等奖也多了,就只能取消直保。然后,参赛的学生又少了,不保研,谁愿意学啊!
竞赛的价值,本是设定为让学生学得更好。
获奖的价值,在学生眼里只有保研最重要。
学生奔着的不是知识有用,而是保研有用,学问本身并不重要。
保研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那就回到了幼儿园第一天起家长设定的追求值——好工作。
追求好工作本身也不是问题,中国孩子的问题在于过程中的畸形功利化,最后的结果是,教育培养了天文数量的大学生,但没有培养出与中国人智慧匹配的创新人才,甚至是没有培养出真正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的一般性人才。
除个体价值取向碎片化,区域之间也存在这个问题。长沙人跟北京人在价值取向上就分歧极大,长沙人跟北京人谈房屋的价值,那完全是离婚的两口子——不是一家人,长沙人同情北京人忍受高房价之苦,北京人心里在嘲笑长沙人房子太贱,北京人现在最大的心理优势恰恰是房价,如果高房价没了,北京人的优越感就瞬间消失。北京人的优越感,除了高房价,你以为是餐桌上会多出几个菜吗?如果你在北京没房子,人家压根就没当你是北京人。
亲情碎片化,价值碎片化,与之同步的还有国人的知识碎片化。
中国人在外聚餐,不管桌上坐着什么人,不管桌上菜的好坏,总有一道免费的必加之菜——天南地北菜,杯一举,筷一动,人人都能海说天下大事,个个看似知识渊博,口才不好的最好别插话,哪怕你是真博士,也未必侃得过酒桌上的唠神。
国人集体快速增长起来的“知识”来源于哪里?网络。
事实上,国人并没有热爱看书的习惯,尤其是没有系统阅读的习惯,能偶尔读那么一两本热书的人倒是有,愿意沉下心来读一些与工作无关的、成体系书籍的人很少。
不系统性读书,只从网络取料,获得的知识只能是碎片化印象,并不能称之为知识,绝大部分“网络印象”可能是流量需求下的垃圾堆积,为了引流,必须制造猎奇效应,是否真知并不重要。这类人,逻辑思维是混乱的,结论也经常是矛盾的。
知识碎片化的一个显著负作用是让追求真知者变得异常不受欢迎,后者耗时费力且不易得到,而前者只需要吃个免费快餐。碎片化的常态也给传播知识者带来困难,没有一种真知能像网文那样一眼即通。事实上,不经嚼的知识不可能有味道。
碎片化在不断制造人与人的异化,精英们喊的主义跟现实干的主义不统一,会固化人心异化的坚定性,社会是最好的教科书,没有任何价值引导的效果会好于这本书,只要有悖于这本书的内容,从前被灌输成型的价值观也会扭曲。价值观扭曲后,大家只会达成另一种无奈的共识:咱俩谁也别惹谁,老子不给你抬轿,你也别给我喂鸡汤,你若欺人太甚,我就反骨有理。
我也看得出来,近十年来,有识之士正在试图改变碎片化倾向,但收获并不大,价值碎片化趋势不但没有得到遏制,相反还在加速,还远远没有达到最高潮,也许只有碰到锋利的礁石之后才可见顶。
西方有不足,但它们好歹整合了六个字,西方也在碎片化道路上,但有六个字粘合着,即使虚伪,也虚伪出了一个共识。我们呢?俺是小民,生来卑微,后天平凡,头脑简单,对社会没有价值,只具有个人价值和家庭价值。与简单身份相对应,我也只提倡六个字:民主,法治,共富。
中国有所大学粉末冶金专业很厉害,金属粉末,本身不耐磨,也做不了多大用,但通过有效的组合,它就可以做成要求极高的飞机刹车片,然后就具备了高附加值。
如果向世界发出问卷,外国人如何秒答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
如果向自己发出问卷,中国将靠什么凝聚已碎片化的14亿人?
附言微评:
1,有朋友问西方失业率较高是否意味着经济危机?答:失业率比我们更高吗?先管好自己吧!咱们的青年失业率高达20%,这注定是个隐藏的危机,做好自己,才可以评论别人。
2,如何看“国泰航空”空乘歧视非英语群体?评:这事也很奇妙,生气有理,不生气也可以理解,在大陆,很多人也经常以炫耀几句英语为荣,需不需要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秀。英语这个东西,对需要用的人可以用,并且要用好,用不着的人就别把它当回事,绝不要以能说英语为荣。
3,有人说拜登缩短外访行程是因为美国经济挺不住了。评:我个人还是认为,美国经济整体抵抗力仍优于中国,资本市场是个风向标,只要此处不出现超级崩盘,美国还能继续当国际操盘手。
4,有网友私信问胡锡进现象是否属于意态斗争的一部分?答:我早说过,暂退出面上意态争论,不自作多情。可以透露点东西,那些天天奋力帮着意斗的左边人恰恰是被盯防着的人,多话就不说了,他们更喜欢另一边人。我劝年轻人努力找工作挣钱,此时少掺合,未来路还长。
5,白宫宣称中方对美光禁令“并非基于事实”。评:事实?对美国而言重要吗?若尊重事实原则,霸权美国没有一天是正义的。
写于2023年5月24日星期三
【文/孙锡良,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独立时评人。本文原载孙锡良新公众号“孙锡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