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 经济中华——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的基本回顾和经验
江 宇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带领中华民族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还是传统小农经济主导的、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被奴役的边缘化国家。2021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工业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保持70多年8%以上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以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好的国家,阔步迈向民族伟大复兴。
经济工作是党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握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开创了东方大国沿着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和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问题的历史借鉴。
一百年中国经济的总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世界历史处于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向局部实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这是一百年党领导经济工作面临的共同环境。百年中国经济的总主题是:在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中努力实现独立自主,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夺取国家现代化,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及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四个阶段,虽然在具体政策上有很大分别,但总的主题是一致的。在这个总主题下,党领导经济工作已经走出了“起承转合”的四大步。
(一)起:发动社会革命,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中国共产党之前,很多政治力量也意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追求富国强兵,但是都失败了,原因在于没有对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改造。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全球化已经初步完成,世界形成了“中心-边缘”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的扩张,引发了殖民地国家的反抗,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了一致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这也是世界上多数共产党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原因。革命有两个任务:对外是改变在全球体系中的依附状态,对内是打破封建和买办势力等利益集团对经济现代化的限制。这也就决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步走的革命,才能启动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工具认识到:“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此后,在艰苦革命斗争中,又逐步找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两步走革命路径。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同时更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进行了土地改革,打破了官僚资本、封建地主和买办资本对劳动成果的占有。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道路,革命和建设是不可分割的。这个阶段是百年经济总主题的“破题”。
(二)承: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坚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了“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是进一步走向社会主义的争论,这一争论一直贯穿到改革开放后直至今天。建国初期的事实证明,仅停留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就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奠定独立的工业基础。1949-1956年,党领导了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公有制占绝对主体、重工业优先发展、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农村实行了合作化,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1949年到1976年,党领导经济建设成就卓著,是为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决定性基础的时期。一是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952-1978年,铁路货运量年均增长8.5%,工业用电量年均增长12.6%,全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从1953年的202亿元上升到1978年的 1113亿元,修建了水库总库容4200亿立方,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产业基础。二是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1979年同1952年相比,粮食总产量从16392万吨增长到30476万吨,是原来的1.86倍。三是普及了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人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68岁,小学净入学率从25%跃升到90%以上,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四是实现了近代以来难得的国家安全和独立。制造出“两弹一星”,开展了三线建设,获得了比较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些成就,使新中国摆脱了旧中国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局面,是发展中国家里罕见的,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是接续奋斗的关系,不能互相否定。这个阶段,完成了百年经济总主题当中实现独立自主,彻底摆脱了对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依附,并且为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打下了基础,在基础建设、社会公平、医疗教育等领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初步显现。
(三)转:进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地融入资本主义全球化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地融入全球化,这也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创举。改革开放前后,具体政策变化很大,但是经济工作的总主题并没有变化。这个时期,一方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我们必须找到与资本主义世界长期共存和斗争的途径;一方面西方经济遇到“滞涨”,二战之后的经济繁荣周期逆转,有向外输出资本和产能的需求。我国已具备了比较完整的重工业基础,完全可以抓住机会实行独立自主的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党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对资本的约束,坚持独立自主有序可控地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外扩大开放。邓小平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实现共同富裕。这两条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正是因为坚持了“两手抓”,这一时期仍然没有偏离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主题,只是这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是充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和制度财富,同时在某些领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设想的。恩格斯认为“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通过变更生产关系的形式,强行向高级经济形态的过渡,是决不会出现的。”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就是社会主义中国既融入全球化、利用资本和市场,同时又独立自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伟大实践。
(四)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实现集大成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经济工作面临新的环境:全球金融危机宣告了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增长周期的彻底结束,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发生全面危机。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并且同美国差距日益接近。世界经济遇到的巨大挑战,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自身矛盾的表现,我国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依靠模仿借鉴西方发展道路的空间日益缩小,只能靠增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因素才能解决。新时代经济工作是对建党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工作探索的集大成,完成了哲学上“正题-反题-合题”的飞跃。主要特点是:更加强调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坚持独立自主为战略基点,更加主动地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上开启新发展阶段,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做好准备。
二党领导百年经济工作的八条基本经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劳动者组织起来集体掌握生产资料为主,利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配置资源,同时限制资本过度扩张和市场盲目性,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真实需要为生产目的的经济。具体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能够实现更高速度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一个政治上的要求,也是一个经济上的要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西方的较大差距,难以直观地说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经济绩效的差距。但经过新中国七十多年发展,事实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比,能够实现更高速度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从发展速度看,从1949年到2020年,我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保持了70年高速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77.3岁,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我国起点低,更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实现更好更快的增长:第一,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而导致的生产力巨大浪费。第二,落后国家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独立自主发展,从而摆脱在全球体系中的依附性命运,这才有可能逐步实现产业升级。第三,社会主义经济注重长远规划,以满足社会真实需要为生产目的,能够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把必要资源投入到基础和公共领域,特别是新中国前30年集中资源积累了大量公共产品,使经济增长具有长远的动力。第四,社会主义经济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的发展,比资本主义经济更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人的健康和教育水平。第五,社会主义能够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这些都有利于实现更高速度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也包括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坚持这个经验,就要继续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二)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党的领导既是政治要求,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法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百年来,把党的领导融入经济工作全过程,形成了一套党领导经济的制度、规则和机制。一百年的历史证明,党领导经济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政治上协调各种利益群体的关系,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引导和驾驭资本。二是在思想和战略上进行领导,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制定经济发展的长远和重大战略,并通过党的领导予以推进。三是直接领导公有制经济组织,把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机制, 并且在公有制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确保公有制组织真正代表公共利益。四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让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奋斗,特别是在农村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五是把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经营能力的先进分子培养成经济工作的骨干。通过这些渠道,党的领导就全面融入经济工作,并且成为经济工作的动力,而不是孤立于经济运行之外。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既不是一般性地号召,也不是具体干预经济运行,而是通过政治、思想、战略、公有制机构、群众路线和党的干部等方面的领导制度,把党的宗旨和路线方针贯彻到经济运行中。事实证明,这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制度基础。坚持这个经验,就是要克服现实中存在的政治和经济“两张皮”的状况,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走向成熟稳定。
(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手抓,通过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没有机械地、静止地看待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而是既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能动地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乃至革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种革命,既包括建党初期的社会革命,也包括执政之后党领导的不断自我革命。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三个方面。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私有制主导的经济基础,释放了过去被利益集团占有的财富,使得从农村集中有限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可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为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所有制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还要通过不断的革命,解决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问题,特别是避免形成新的等级制度和特权群体。党不断坚持自我革命,缩小三大差别,形成了人和人在生产中相对比较平等的关系,激发了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主动通过生产关系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例子是:建国初期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和农业合作化的争论,实质就是机械地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还是能动地通过生产关系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事实证明,虽然经受了曲折,但是通过主动推动农业合作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才使我国和大多数生产力起点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分道扬镳,跃出了贫困陷阱,进入了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行列。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时也强调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政府作用克服市场盲目性,这同样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坚持这个经验,就要在工作中克服片面看待生产力的观念,更加重视调整生产关系,发挥公有制的作用,调整劳资关系、分配关系,让经济增长产生新的动力。
(四)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真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目的不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区别。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社会的真实需要,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一百年来,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是,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出发,着眼于满足社会的真实需要,这样经济发展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根据地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提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正因为我们着眼于解决劳苦大众对温饱和安全、尊严的需要,才使党和人民军队迅速发展壮大,无往而不胜。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毛泽东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正因为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着眼于人民长远利益,同时普及了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满足了人民基本生存的需要,所以才能快速并且比较平稳地完成工业化。改革开放之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一旦市场经济发展到出现市场失灵,房地产、金融、医疗、教育、资源环境等领域出现了资本扩张导致追逐利润的生产方式违背社会真实需要时,党又及时进行纠正,化解重大风险,规范这些行业回归满足社会真实需要的轨道。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资本主导的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和财富分配严重偏离了社会真实需要。坚持这个经验,就是要继续纠正资本和利润主导的发展方式对生产方式的偏离,把更多资源投向满足社会真实需要和人民长远利益的基础性、战略性部门和环节。
(五)所有制是一个根本问题,发展壮大公有制需要依靠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在各种所有制中的领导作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最主要的优势。世界上之所以有共产党,共产党之所以要干社会主义,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无论如何自我调整和完善,都避免不了周期性危机。我国作为全球体系中后发国家,更需要依靠公有制的制度优势,实现经济的独立、赶超,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和资本的特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付出了两千多万革命烈士牺牲的代价,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建立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的所有制,农村相继实施了农业集体化和合作化,在特定的环境下,公有制经济统筹解决了集中力量办大事、部分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充分容纳就业和保障社会稳定等目标。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无法通过私有制为主的制度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的。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在履行国家战略性职能、引导科技创新、保障社会稳定、参与国际竞争、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方面,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开始探索发展壮大。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的创举。我们党对公有制的贡献,还体现在建立了让公有制充满活力的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吸取苏联公有制经济走向官僚化、精英化、形成新的等级制度的教训,强调加强党对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和职工民主管理,形成了“鞍钢宪法”等经验。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确保公有制经济真正姓公,为公共利益服务。
(六)在宏观系统层面充分重视经济循环和综合平衡
西方经济学只注重微观分析,把微观分析的理念和方法简单加总扩大到宏观体系,这是其方法论上的严重缺陷。马克思主义同西方庸俗经济学相比的优势在于,注重对经济发展历史条件和历史过程的认识,注重宏观的经济循环和综合平衡,这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注重突破苏联模式,做出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理论创新。这个时期,我们党形成了注重农轻重、沿海与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与个人、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平衡以及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各自平衡和统一平衡等多方面统筹兼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由市场盲目性导致的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以及地区、城乡差距的扩大,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等,党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等体现了重视经济宏观综合平衡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更好地结合起来、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共同富裕、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等重要思想,是在更高层面畅通经济循环、促进综合平衡的思想。
(七)在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和斗争的背景下谋划对外经济战略,独立自主地参与全球化
如何对待现存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每个后发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面临的问题。一百年来,中国始终处于资本主义尚处于优势的世界体系中,因此必须谋划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和斗争,这是百年经济工作的共同主题。党深刻认识到“列宁论帝国主义的五大特点和侵略别国、互相争霸的本质……没有过时。那种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非常有害的。”在这种环境下制定对外经济的战略,必须始终注重两方面:一方面,必须吸取苏联的教训,加入而不能排斥全球化,否则就无法尽快扩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实现技术快速赶超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必须吸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在对外开放中保持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都明确作出把货币发行权和金融贸易政策制定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建立独立自主的货币市场的战略性决策,依托党的高度信誉和组织力,确保币值稳定。改革开放前,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同时也努力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发展国际贸易。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既坚持扩大开放,同时进行自主可控的开放,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的说教,及时识别和抵制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比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更好的成效:既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又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反对美国的帝国主义行为,同时构建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就是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这同样是对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和斗争形势的回应。
(八)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成功的经济实践必须有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是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产生了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主张自由放任,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性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古典经济学逐步从进步的科学转变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学科,在技术手段上日益精细,但理论内核走向停滞和反动。其标志性变化就是放弃劳动价值论,进行“边际革命”,从而掩盖资本主义矛盾的实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经济工作。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指导下,正确认识了革命和建设的关系,树立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自觉,才通过深刻的社会革命为经济发展扫除了障碍。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指导下,认清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实质,依靠劳动者主导的组织协作完成国内积累,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引入市场经济同时又治理市场失灵,才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取得了今天的经济奇迹。改革开放以来,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反复强调,要避免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迷信。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宣告了西方经济学的贫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和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中国自己的经验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创造成熟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三学史增信 开辟新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和疫情对西方的冲击,本质上是全球资本扩张和市场盲目性造成的恶果,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制度比较将更加明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开辟经济工作新局面,关键是用政治经济学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经济发展回归社会真实需要,通过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国内大循环。
(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敢于在关键时刻推动历史前进
从政治经济学上看,西方无论是疫情蔓延、还是经济危机,归根到底在于走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道路,资本运动使社会的生产、分配、投资、消费都严重偏离了广大人民的实际需要。这种发展方式在二战之后社会主义运动高潮、资本主义还有自我调整空间的情况下,尚能维持,但金融危机之后已经日益捉襟见肘。当前,一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在走下坡路、社会主义走上坡路是科学的趋势,特别是要在经济工作中克服崇美、恐美的心态,敢于开展伟大斗争。二要认识到必须从过去对西方经济学和发展道路自觉不自觉的迷信和模仿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克服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从基层实践和国情出发,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经济工作。
(二)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国经济仍有保持长期又快又好增长的空间
当前,简单用西方经济学潜在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无法体现生产关系调整对促进生产力的作用,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做出错误判断。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让一切资源聚焦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上,从而形成持续而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实现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增长,关键是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着重抓住发展壮大公有制主体地位、调节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促进更公平的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调整生产关系,以独立自主和共同富裕带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在投资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补上基础性、战略性领域投资短板。在农村,通过党的领导把农村重新组织起来,走新型集体化道路,在农村再造一个中国经济奇迹。在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恢复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的公益性,回归为社会真实需要服务的属性,降低人民生活成本,扩大公共服务就业。同时可以利用信息化优势,创造智能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加有机地融合。
(三)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充分抓住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把握好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把党的领导制度性地融入经济发展全局,避免政治经济“两张皮”。注重思想建设的统领作用,在全党开展政治经济学学习实践活动,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动全党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经济工作中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克服经济工作中对资本的迷信,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在城乡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做优做强做大国有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把党的领导制度化地融入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扬领导干部、专家、群众三结合的传统,用好民主集中制,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咨委;原刊于《经济导刊》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