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消灭劳动”,何错之有?——答质疑者的质疑

2022-09-11 08:52:11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赵磊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一、质疑者的质疑

  拙文《资本主义“最大化”逻辑,是作死的逻辑》【1】,在《昆仑策》(2022年9月6日)发表后,昆仑岩老师给我转来一位质疑者的质疑:

  “马克思的意思是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财富创造(或‘使用价值’的创造)越来越不依赖于劳动投入的增长,而是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赵磊的这个理解是错的。马克思说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财富创造越来越不依赖于“直接劳动”投入的增长,而不是不依赖劳动的增长。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不是不属于劳动,而是属“间接劳动”。“社会劳动确立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对立的形式……”和“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两段引文的劳动和劳动时间,都是指“直接劳动”,即直接针对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是并不直接作用在产品之上的劳动,但它是参与价值创造的。举例,比如用更先进的装备生产鞋,鞋的生产工花在鞋上的直接劳动必然减少,但在省下鞋子工人直接劳动的同时,先进装备的价值也转移到产品鞋上。这转移的先进装备的价值,还是劳动,是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者的劳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者的劳动并不直接加在鞋上,而是加在制造装备的工具和材料上,通过他们的劳动产品——装备,再转移到鞋上。因此马克思在那里并没有自己推翻自己的劳动即价值的同义语这个定义。

  上述质疑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间接劳动”?这也是我与质疑者之间的核心分歧所在。

二、劳动与价值是“同义语”吗?

  在讨论展开之前,我有必要纠正质疑者的一个常识性错误。

  质疑者断言:“马克思在那里并没有自己推翻自己的劳动即价值的同义语的定义”。

  质疑者的意思是说:“劳动和价值是同义语”,这是马克思自己作出的定义;而且马克思在那里并没有自己推翻自己的这个定义。

  对不起,质疑者所说的“马克思自己的定义”,完全是无中生有。

  不论在“那里”还是在“这里”,马克思从未下过“劳动和价值是同义语”的定义——更谈不上什么“没有自己推翻自己的这个定义”了。

  什么是“同义语”?所谓同义语,就是意义完全相同的词语。说白了,两个词语的含义是一回事。

  按照“劳动即价值的同义语”这个“马克思自己的定义”,自从人类诞生起一直到灭亡,价值关系必须与劳动共存亡。比如,原始人手中的棍棒和石器,就是最早的价值。

  换言之,只要付出了劳动(不论是商品经济中的劳动,还是非商品经济中的劳动),那么就必须形成价值;只要有劳动存在(不论是商品经济中的劳动,还是非商品经济中的劳动),那么商品、货币以及价值关系就绝不会消亡。

  如此一来,价值岂不成了万寿无疆的“永恒范畴”?

  如此一来,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是历史范畴”的论述,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马克思当然没这么荒唐可笑。

  劳动与价值究竟是不是“同义语”?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常识,我就不赘述了(有疑问的读者可参【2】)。

  我必须指出,把“劳动与价值”当作“同义语”的,不是“马克思自己”,而是质疑者自己。

三、“间接劳动”的来历

  言归正传。那么,什么是“间接劳动”呢?

  质疑者认为:“直接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间接劳动”指的是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也就是说,“间接劳动”仍然是“劳动”。

  这样理解“间接劳动”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确切。

  就我阅读的文献而言,马克思有“直接劳动”这个概念,但却并没有给出“间接劳动”这个概念,当然也没有对“间接劳动”的内涵做过什么规定。

  从逻辑上讲,与“直接劳动”对应的,应该是“间接劳动”。

  恕我不敬,“间接劳动”这个概念,是我从马克思的“直接劳动”这个概念中,引申出来的【3】。至于有没有人早于我提出“间接劳动”这个概念?我就不知道了。

  马克思虽然并未给出“间接劳动”的概念,但在马克思有关“直接劳动”的论述中,却有着“间接劳动”的一些线索。正是这些线索,为我们理解“间接劳动”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下面,我重温一下马克思有关“直接劳动”的一段论述:

  “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现今财富的基础是盗窃他人的劳动时间,这同新发展起来的由大工业本身创造的基础相比,显得太可怜了。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群众的剩余劳动不再是发展一般财富的条件,同样,少数人的非劳动不再是发展人类头脑的一般能力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比较长,下面我简单梳理一下与“间接劳动”有关的线索。

四、“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

  在上面的论述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的核心思想是,科技进步必然导致“直接劳动”日趋式微,即:“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等等。

  在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中,有三个看点值得我们注意:

看点一:所谓“直接劳动”,是在生产过程中“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这种劳动虽然包含了科技进步,但更强调的是“人本身”的亲力亲为。从生产方式的维度考察,“直接劳动”与“谋生活动”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看点二:科技进步将“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这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指的是人类在“谋生活动”中所耗费的一切体力和脑力的劳动。

看点三:随着“直接劳动”或“谋生活动”缩减到最低限度,就会“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一旦“直接劳动”或“谋生活动”被压缩到极限,那么人类的生存时间就只能、而且必然用于追求“乐生活动”。

  值得注意,马克思特别在意“劳动时间缩短”与“自由时间增加”之间的对比:

  科技进步“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腾出时间”。“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的论述,既给我们提供了“直接劳动”的参照系,也给我们理解“间接劳动”提供了如下线索:与“直接劳动”相对应的“间接劳动”,其含义是指人类基于“自由时间”而展开的一切“乐生活动”。

  我有必要提醒,人类的“乐生活动”不仅包括个人在“艺术、科学”方面得到发展,而且还包括个人的“修身养性”“休闲娱乐”以及“旅游探险”等等活动。

  马克思反复强调,“自由时间”包括“闲暇时间”和“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这也说明,“乐生活动”是已经摆脱了“谋生需要”、超越了“直接劳动”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

  根据马克思论述中的相关线索,我以“直接劳动”为参照,把人类的“乐生活动”姑且定义为“间接劳动”(或曰:马克思语境的“间接劳动”)。

  一言以蔽之,“间接劳动”就是“乐生活动”。

五、“间接劳动”是不是“劳动”?

  那么,“间接劳动”是不是“劳动”呢?按照质疑者的逻辑,“间接劳动”等于“科技进步”,它同样也是“劳动”,是“间接形式”的劳动。

  我部分同意质疑者对“间接劳动”的定义。所谓“部分同意”,意思是说,我认同“间接劳动”与“科技进步”有关,也就是说,科技进步是“间接劳动”(即“乐生活动”)的物质前提。

  然而我必须指出,“有关”并不是“等于”。尽管“间接劳动”中有“劳动”二字,但马克思语境的“间接劳动”,与通常的“劳动”范畴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个区别在于:通常的“劳动”指的是“谋生活动”,而并不包括作为“乐生活动”的“间接劳动”。

  换言之,人们通常说的“劳动”,指的是“劳动是谋生手段”的那个“劳动”(或者说“异化劳动”)。现实中的“劳动”,并不是一个超越了“谋生”范围的概念。

  所以严格讲,作为“乐生活动”的“间接劳动”,是不能用“劳动”这个范畴来框定的。

  如果把“间接劳动”理解为“乐生活动”,那么“间接劳动”显然不在“劳动”的范畴之中。因为二者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间接劳动”,并不是“劳动”。

六、“消灭劳动”荒谬么?

  质疑者断言,“马克思在那里并没有自己推翻自己的劳动即价值的同义语的定义”(前面已经指出,这个断言曲解了马克思)。

  既然质疑者这么关心马克思的“劳动”定义,那么,马克思又是怎么解读“劳动”这个概念的呢?

  我现在划重点: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在“谋生活动”的意义上来解读“劳动”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明确提出了“消灭劳动”的结论:

  “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

  “如果共产主义想消灭市民的‘操心’和无产者的贫困,那么,不言而喻,不消灭产生这二者的原因,即不消灭‘劳动’,这一点它是不能做到的。”

  “这同单个人隶属于分工是同类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

  “而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

  请问质疑者:既然你认为劳动永远不可能消亡,那么马克思明确提出要“消灭劳动”,岂不是荒谬绝伦?

  再请问质疑者:既然你认为“间接劳动”仍然属于“劳动”的范畴,因而“劳动”是一个永恒范畴,那么马克思的“消灭劳动”又何以可能呢?

七、此劳动,非彼劳动

  谈到马克思的“消灭劳动”,质疑者或许会说:“此劳动,非彼劳动。我说的劳动与马克思要消灭的劳动,不是一回事。”

  OK,没错!马克思说的“劳动”以及“直接劳动”,并非“乐生活动”,而是“谋生活动”。因此,在马克思的语境中,以“乐生活动”为内涵的“间接劳动”,其实已经不再属于“劳动”的范畴。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才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消灭劳动”的口号。

  问题是,把“劳动”理解为“谋生活动”而不是“乐生活动”,这不仅是马克思的理解,恰恰也是我等凡夫俗子普遍的理解。这种理解虽然很俗,但却沾地气,很唯物,很真实。所以,马克思才会说出同样“俗”的大实话:

  “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

  由此可见,质疑者心中的“间接劳动”与马克思语境的“劳动”有着本质区别,二者岂能混为一谈?

  既然马克思的“劳动”指的是“谋生活动”,那么它注定是要消亡的;而取代“劳动”的,当然不是别的什么“劳动”,甚至也不是什么“间接的”劳动(用“间接劳动”很容易引起歧义,故我也只能“姑且”使用),而必然是人类的“乐生活动”。

八、“消灭劳动”是必然的

  唯物史观表明,“消灭劳动”的过程,既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更是生产力和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

  请问质疑者:

  ——如果马克思的“劳动”与你定义的“劳动”不是一回事,那么马克思要“消灭劳动”又何错之有呢?

  ——如果马克思语境的“间接劳动”与你定义的“间接劳动”不是一回事,那么我们究竟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为准呢,还是以你定义的“劳动”为准?

  ——如果“消灭劳动”是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那么“财富创造(或“使用价值”的创造)越来越不依赖于劳动投入的增长”,又何错之有呢?

  一言以蔽之,谋生的“劳动”,不论它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与“乐生活动”都不在一个维度上,二者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

  所以,“马克思的意思是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财富创造(或“使用价值”的创造)越来越不依赖于劳动投入的增长,而是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这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

  总之,“消灭劳动”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然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九、辩证理解“劳动”范畴

  也许是因为我对“间接劳动”的“乐生”性质缺乏明确的说明,所以引起了质疑者的理解歧义。因此,这篇短文算是一个弥补吧。

  此文的问题导向,并不是为了抠字眼而抠字眼,而是想提醒关注这个问题的同仁:应当辩证理解“劳动”这个范畴。

  马克思把被自然力替代的劳动称为“直接劳动”,这意味着人类在“直接劳动”消亡之后,还将存在着“乐生活动”(为了与“直接劳动”这个概念相对应,我姑且称之为“间接劳动”)。

  所谓“间接劳动”,不仅与人们通常说的“劳动”有着本质区别,而且也与马克思的“劳动”范畴有着本质区别,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进步和“消灭劳动”的演进,需要用价值来计量的“直接劳动”(谋生活动)会逐渐趋于消亡,但是那种无须价值计量的“间接劳动”(乐生活动)——个人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的自由发展,将越来越成为人类乐生的手段和存在的意义。

  在“乐生活动”的视阈中,我们或许可以把“劳动”看作是永恒范畴;但是在“谋生活动”的视阈中,我们只能把“劳动”视为历史范畴。

参考:

  【1】赵磊:资本主义“最大化”逻辑,是作死的逻辑,昆仑策网2022-09-06.

  【2】赵磊《价值与异化岂能无缘?》,《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年第2期。

  【3】赵磊《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文/赵磊,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