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工人合作生产方式是在资本主义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合作生产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合作生产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得到发展,但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合作生产方式作为公有制的中间环节在现阶段具有优越性,合作生产的弊病在现实中也很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令马恩经典在今天显得更为亲和和具象贴切。
关键词:合作生产,活劳动主体,生产方式
马克思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
从马克思时代到现在,这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始终存在,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中,就是变革了生产资料私有的合作生产。其“现有的前提”,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两种制度形式,[2]一是大生产的工厂企业制度,二是信用制度;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特征,[3]一是“商品”,二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之所以是“消灭现存状况”,是因为“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值”。这里,革除的就是现存的雇佣劳动制度,虽然它依然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一个缺口”。[4]
对于一个半世纪前出现的合作工厂,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说,“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他特别褒扬领头者为“少数勇敢的‘手’”,肯定了工人阶级企业家的作用。指出相对于雇佣劳动这种“低级的形式,它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5]
联系一个半世纪以来工人阶级的合作运动,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和企业变革实践,需要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作生产上的几个观点。
1,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这个观点,也是马克思对本系列文章篇首问题的回答。作为与雇佣劳动对立的“带着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现存状况的核心,它以劳动为中心,划出了劳动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自然而然产生于资本主义阶段,但是只有彻底变革生产关系,从生产资料的共有,到分配的伙伴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才能维护自主联合劳动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对工人合作生产实践的总结和分析,也是本系列文章相关论述的主要理论依据,即不能把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神秘化,遥远化。另一方面,即使公有制变革以后,自主联合劳动方式仍然也是竭力实现的目标。不断变革由分配决定的生产关系,在动态中维护愉快自愿的主动劳动,优化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是国企和集体企业改革的中心,在一些人或部门那里,却是长期忽略的重要内容。保持公有制下社会主义自主联合劳动的内核,是毛泽东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率先总结,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
2,工人合作生产的阶级斗争属性。马克思指出,“要解放劳动群众,合作劳动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因而也必须依靠全国的财力。”[7]但是,大地主和资产阶级是一定要“永久保持他们垄断的”,并且“设置种种障碍”。今天,在国内外私人资本决定的雇佣劳动为主体的条件下,合作生产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国家要在政策和政治思想上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从建立高效的企业市场价值的内在规律出发,建立自主联合劳动的生产方式,实行企业内部合作生产关系变革,共享劳动收益;从解决过剩与需求不足的角度,从根本上改善一次分配的公平问题。而这些,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做到。
3,工人合作生产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限制。马克思指出:“不管合作劳动在原则上多么优越,在实际上多么有利,只要它仍然限于个别工人的偶然努力的狭隘范围,就始终既不能阻止垄断势力按照几何级数增长,也不能解放群众,甚至不能显著地减轻他们的贫困的重担。”[8]一个多世纪以来,美欧员工持股的合作工厂可以存在,美国员工持股数以千万计,但企业体不能壮大,百年反垄断法反而产生的是仅占人口1%的垄断寡头,员工持股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只能有微不足道的作用和地位。这个现象反过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适应和发展合作生产方式。应对市场经济雇佣制中自发的生产资料私有化和资本集中垄断,从而在雇佣劳动中再次解放工人阶级,实现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质变。
4、公有制的一种中间环节。恩格斯1886年在给倍倍尔的信[9]中指出,他和马克思共同认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必须大规模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前提是保持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不能使合作社的集体利益压过全社会整体利益。这些设想,在毛泽东时代就开始强调的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中体现出来。
苏联、中国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落后的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为了适应生产力,斯大林和毛泽东都认识到要发展商品经济,尊重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优化资源配置中,要求企业除了劳动力,一切商品都要按照价值规律成为市场主体,同时又要实现活劳动主体。而合作生产从市场经济自发产生,比起计划经济下没有商品交换功能的生产车间式的企业形式有生命力;同时,全员持股的机制对于雇佣劳动具有“抗体”,可以更有效地抵御官僚主义;因此,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
有些同志认为,既然已经实现过全民所有的国营企业,为什么要“退回”到全员持股的合作企业的过渡形式呢,这是对合作企业的市场主体更适应市场竞争和应对帝国主义封锁(如中兴与华为案例),对全员持股的民主机制重视不足。而涉及国计民生命脉的国企,虽然没有全员持股机制,也需要运用各种方法,传承历史经验,加强民主管理,实现活劳动主体。
5、合作生产的弊病。工人合作生产“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10]合作生产离不开信用制,而信用制又具有“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11]的两重性,公有股份在资本市场也存在防范内外欺骗问题,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大敌。因此,在资本市场实行社会主义特有的严刑峻法,防止资本和经营欺诈。我国企业管理人员高薪,由改革“大锅饭”平均主义演变而来。“在合作工厂中,监督劳动的对立性质消失了,因为经理由工人支付报酬,他不再代表资本而同工人相对立。”[12]工人从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中支付的管理工资如果过高,就承袭了资本家收买管理人员的残余,阻碍劳动创新。因此,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管理人员低薪变革给予了高度评价。又如有的企业在雇佣制向合作制变革中,也出现过员工跳楼这样的惨痛。这些,反映了市场经济中社资矛盾的无处不在。
这些要点通过企业变革体现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的相互作用,反映了历史唯物史观,虽然已距离马恩一个半世纪,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令马恩经典在今天显得更为亲和和具象贴切。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历史性课题,也都是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13]
2020.10.4初稿,12.12二稿
(本文是《从理论到政策实践: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一把钥匙,兼谈深化改革的途径》系列文章之四)
之一:不能把“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神秘化、遥远化
之二:从实践角度认识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
之三:捍卫活劳动主体——初步认识毛泽东同志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上的创新及现实意义
之四:(本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生产的论述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以下待续(暂定名):
之五:中国工人阶级在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方式创新
之六: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之七:我国公有经济存量主体回归的正确途径和时机
【系列文章摘要】:《资本论》对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三者关系的论述,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合作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同在,适应“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构成“私有经济优越于公有经济”假象。马恩对工人合作生产的论述有助于我国公有经济存量的主体回归。中国工人阶级在市场经济中的一系列生产方式创新,需要非私有的生产关系加以巩固,它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堵点的战略意义。发展合作生产,要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和员工劳动主体,实质上是尊重商品生产中活劳动的主体地位,是解决企业的发展瓶颈和发展战略的内在规律体现。它以市场为检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9第3版,第166页
[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1第2版,第499页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1第2版,第995、997页
[4]《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1第2版,第49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9第3版,第8-9页
[6]《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1第2版,第49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9第3版,第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9第3版,第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2第1版,第416页
[10]《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1第2版,第499页
[11]《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1第2版,第500页
[1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1第2版,第436页
[13]《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