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心理错置的习惯性

2022-07-11 15:45:20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孙锡良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L君,大家都说他人很好,大方,讲义气,跟谁都合得来。

  我不否认大家对他的看法,因为极少人知道他的另一面。他在老家有一姐一妹,均已出嫁,平时父亲一人在家,生活基本能自理。他这个独子,足足有十年没回去看父亲,原因很简单,就是当年他父亲并不赞成他读太多书,更想让他学门手艺。

  在自己家里,他对堂客也有暴力倾向,以语言暴力为主。

  浙江保姆纵火案惊动全国,公众对保姆的愤怒是一重点,对“重情重义”的男主角林某某是另一重点,男主角感动了无数人。然而,结局与眼泪是不符的,演着的悲伤背后全是罪恶。

  一位化学教授,姓G,外表非常儒雅,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曾公开讲:“我是个搞学问的人,对做官搞行政没一点兴趣。”

  后来,突然传出,他当上了天津某名校校长。他又对外讲:“其实不是我想当,并且我是很不想当,只是服从安排才干这个事。”然而,极不想当,干完一届,他还接着干了第二届,之后退休。学术上,他一无建树,终以当官的身份为自己做结。

  在《市场营销学》里,把人的消费分了五个层次,最底层是基于自然力的生理消费,最顶层是精神境界的消费。整体上讲,都是基于人类社会活动的递进关系演变,都具有较强烈的显性特征。

  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分析,应当可以推定,所有社会面的显性需求必定与心理面的隐性思考构成一一对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基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多个层次,最底层的是自然态,其它各层依次服务于社会需求。当心理活动层级与社会活动层级实际不符时,我称之为“心理错置”。

  分析L君,对自己的父亲和堂客不好,是其形象的最真实表现,处于心理活动掩盖得最深的最底层,一般不外露。而“对人好”明显是社会需要,心理层级服务于社会需求,构建人际关系的动机要求他有“”的表现。在外的“对人好”具有短时性,且不需要负责任,花钱或者用嘴就可以解决,演绎起来很容易。对父母,对堂客,有长期的责任,如果做不到真好,内心会有顽固的抵抗。

  林某某,对逝去的几个亲人,刚开始,不能说没有悲伤,尤其是对孩子,最底层的心理活动仍然会是痛苦,并且会有长期性。而对待妻子,则取决于婚姻关系的显性现实,如果双方矛盾深刻,那么,对于其死,或许只有初期的片刻震惊,当林某心里还有另一个“异性需求”在等待时,他的内心会很快跳跃到对新欢的热情中。

  然而,因为事件的开始,林某某的演技走过了头,其内心最真实的“利益需求”只能被压到最底层,绝不能主动外露,直到社会需求被推至法律层面后,最底层的心理活动再也不能掩盖,人性的最底层心理原型便由隐转显了。

  G教授,你,我,他,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嘴上说不要,心里很渴望。这是中国官僚旧文化的延续。为政为官,完全是社会活动,任何心理活动服务于它都有合理性,对G某,我除了认为他有少许的虚伪外,对他并无太多非议。

  在中国,官级,是最体面的身份象征,它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最底层的虚荣心理需要,得到的,得不到的,都有这份虚荣的原动机。部分没得到的人,可以用其它领域的成功来替代这一失败,部分没得到的人,只能找非合理原因为自己解脱。

  如果我们把社会活动中的所有事情都对应找出心理活动层次,对我们看到的各种现象就能找到相应的合理性解释。

  父母爱子女,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愿意成为子女的保护神,即便在他们完全没有能力的阶段仍是如此,从心理层面是如此。反过来,子女对父母就无法做到等同。两代血缘亲人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差别带有普遍性,但并不表明子女的道德不如父母,而在于心理依附上的自然传递规律,子女在最底层心理的无私奉献将会留他们的下一代,他们的更大责任在下,从而实现人类这种社会动物的人性传承。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击身亡,中国部分网友反应极端化,一部分人欢呼庆祝,一部分人如丧考妣。哪一种人更真实地反映了真实心理活动?

  人类,对于目睹中的同类死亡,都有一个“悲伤暂留”的经过,越是无关的人,悲伤暂留的时长越短,越是关系密切的人,悲伤暂留的时间越长,如果是亲人,则延续最久,但也不是永远处于悲伤中。安倍,是日本人,他的死,不同一般人的死,因为他曾经是中日关系走向恶化的关键人,这时候,中国部分人的内心对他怀有恨意,甚至部分人在心底里渴望他早点走。当他突然真走的时候,网友释放出藏在心底的“愿望”,从心理角度看,这部分人是真实的,他们更坚定地启动了社会学心理反应。从道德层面看,这部分人应该受到批评。

  那些对安倍之亡如丧考妣的人,虽然从道德判断上似乎更具人性,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这部分人更应该受到谴责。为什么?安倍对华政策并不会让所有中国人都反对,其中,那些亲日派或者说反华派就非常赞赏安倍恶华,国内恨国党明白,靠自己的能力,不可能实现某些目标,依靠外部力量是一种选择,安倍跳得越高,这部分人就越高兴。突传安倍死讯,对这部分人肯定是一种残酷打击,故深感痛惜。

  两类极端人群,社会心理学反应都是正常的,都出自于心理底层。闻死大笑的人,反映他之前对安倍的恨。闻死哭丧的人,反映他之前对安倍寄托的希望。而那些对安倍死亡没有极端感情色彩的人在这之前有一个共性:对安倍是看淡的,甚至是毫不关心的。因为生前不在乎,故死后亦不在乎,片刻的震惊之后不悲不喜,如待常人,震惊的原因在于安倍是知名政治人物。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自己的同胞,自己的身边,经常有离去的人,不可能天天为此痛苦,对一个无关的外国人,即便真心喜欢日本,那也只有惋惜之情,大哭就纯属表演,与实际心理活动无关。601分的中国准大学生被杀害,大多国人都选择了沉默,只有难过,没有哭,因为情未到哭处。安倍对中国人的情感达到了让人哭的程度吗?明显的“心理错置”。

  人的自卑心理,其实并不算最底层的心理需求,它对应的是社会需求中被尊重部分。一个工薪阶层,面对赤贫者,他是自信的,与亿万富翁同席时,他又会感到自卑。一个处长,在科员面前,他是自信的,但参与一群部长聚会,他会相当的自卑。自卑心理,可认是一种场景心理,只要场景变换,心态会实现自然转换。首富和总统,也有自卑的时候,因为他们身上也有不足。十二年前,曾经有个国际性元首集会,大多数元首都能用英语交流,有两位只会讲母语,别人热聊的时候,这两位元首一脸木然,看得出他们此时有被冷落的自卑。有富人,长得中偏下,别看他见谁都自信,其实是金钱的底气掩盖了他内心的自卑,他也梦想高富帅。

  自卑是正常的,但自卑心理泛滥的人则不正常,这类群体通常把“被尊重”置于核心最底层需求,属于“心理错置“,可认为是一种轻微的心理疾病,需要纠正和治疗。正常心理状态的人,自信和自卑可以随时调动,不会长时间错置。“心理错置”的情形很多,那些非理性追求社会实现度的人也属于错置,那些对安全常怀恐惧的人也属于错置。

  任何社会人,都不要过度用语言来伪装内心,言不由衷的表达,反馈的都是社会需要在心理层面的错置,而非真正的底层心理。因为安全、被尊重和社会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错置被广泛表现于日常工作与生活,它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人性真实,也干扰了社会秩序,于文明发展是不利的。特别重要的是,一个错置严重的社会,一个人人都愿意把错置正常化的社会,整体上的心理疾病对外会表现为国民性,国民性即国家形象。

  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极大,后者甚至可以决定前者,心理上的长期错置是极其有害的。

附言:

  原公众号因故停用,以后的文章都用“孙锡良B”,请朋友们多多推广,谢谢!

  写于2022年7月11日星期一

【文/孙锡良,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孙锡良新公众号“孙锡良B”(点击可进入)】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