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标准包括三方面:
遗传获得的有利于人类团队生存的行为标准,比如勤劳善良,比如同情心,比如舍己为人。
环境压力下造成的行为标准,比如饥荒时代人相食,比如私有制条件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统治阶级灌输的行为标准,比如二十四孝,比如其他民族是劣等民族。
旧文:道德的起源+物质的基础+奴隶的守则
来中国的日本兵并没有完全丧失人类团队所需的第一种行为标准,在团队内部互助合作行为是非常普遍的。即使东史郎初入中国,半夜听到被他们赶到院子里的老人的哭泣,也感到同情。
环境压力下造成的行为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日军的兽性,资本主义内部矛盾重重,必须向外转嫁矛盾,为了转嫁矛盾,就需要去抢夺,去对外拓展空间。为了日本民族的生存,对外必须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屠杀、抢劫都是可以接受的。
最关键的是,为了侵略的需要,日本人被长期灌输的中国人低人一等,具有愚昧、贪婪、胆小、自私、自利等特点,让日本兵从内心之中,并不认同中国人与他们一样,都是平等的人类,至少是劣等民族的劣等人,需要他们来充当教官把中国人改造成现代文明人,要搞经济提携,共荣共辱。
他们要到中国把中国人从米英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人当大哥,小弟们跟着大哥,服从大哥,孝敬大哥,大哥提携小弟,皆大欢喜。在他们看来,冥顽不灵的中国人对他们居然采取顽抗态度,真是大逆不道!需要好好教训!
相比日军初期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的兽行,日军在东北要收敛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东北迅速沦陷,日军的作战较少。一方面是因为从获得最大利益的需要,日本把东北作为占领区建设,而不是作为劫掠区搞三光政策。一方面是因为日军受到的宣传是满洲国是亲善国家,国民相对文明、开化,对日军相对友好、亲善,愿意接受日本的提携。
许多被俘的日本兵,和八路一起生活,受到优待,几乎全部转变了思想——中国人聪明、善良、勇敢、宽宏大量,在体力、智力和人格上,不但不低于他们,甚至远远高于他们——八路内部实行公有制,相比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日军,道德水平上更高。
一些被俘的日本兵还从八路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认识到日本国内的经济矛盾,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化解国内矛盾的根源在于终结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很多被八路俘虏的日本兵,战争结束回国后,成为日共党员,至少是左翼积极分子。
日本的垄断资本主义通过民族主义的宣传把日本兵由人变成了野兽,八路又把他们从野兽变回了人。
战争后期,随着军国主义势力衰微,宣传工具的谎言不断被戳穿,日军内部对本国宣传工具的信任度下降,军需物资供应困难,日军内部出现一些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怀疑战争,厌恶战争,由于物资供应困难,日军被迫与中国民众开展一些相对平等的经济往来,与中国人接触更多,对中国人是劣等民族的观点渐渐被日常交往的经验所替代,外加由于势力衰微不敢轻易造次,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日军也相对收敛一些。但是,这是环境造成的被动改变,相比被八路的主动教育的效果,还是差得远。
相比之下,那些被国军俘虏的日军,基本不会发生类似的转变。因为半封建半殖民经济基础更腐朽堕落反动万恶,建立在其上的人际关系和意识形态,比垄断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和意识形态更落后。
从文盲率95%的老百姓的角度看,偶尔觉得日军对老百姓还不错,并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毕竟相比之下,还有建立在更落后的经济基础上的国军帮衬。对此,不应该完全苛责老百姓。毕竟,没什么文化的老百姓不懂大棋,不明白必要的牺牲、历史的必然、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