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仍然强调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此,就必须熟悉、理解、准确、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笔者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史做过一定程度的深入研究。马克思1840年撰写的博士论文有一重要论述即“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这一思想深刻阐明了哲学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大学期间哲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马克思未来思想发展的新的起点和指导思想,它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笔者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发展及对《共产党宣言》形成的极其重要作用后完成一篇学术论文《论马克思的“世界哲学化哲学世界化”思想》,发表于2004年《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第4期上。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对社会现实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有许多不同认识,有些是根本对立的。其中一个重要或者说根本原因就是世界观、历史观、思维方法不同。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运用不同。某些人的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完全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实质、功能、观点、方法入手。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阶级斗争、矛盾分析、阶级分析等科学观点和方法。近日,翻出这篇拙文,读后感到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及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作用,纠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偏见和错误理解。也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实事求是认识中国当今社会现状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认识《共产党宣言》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因此决定发到红色网站上,供网友们学习参考,也望批评指正!
2021年12月6日
论马克思的“世界哲学化哲学世界化”思想
郝贵生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073)
内容摘要:马克思大学期间所写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和阐发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思想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它深刻阐明了哲学与世界的相互关系。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大学期间哲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马克思未来思想发展的新的起点和指导思想,它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哲学; 世界哲学化; 哲学世界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大学期间所写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中提出和阐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思想即“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1] P258。马克思的这句话究竟讲的什么内容,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理论的形成、发展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认真研究和考察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这一思想首先与他中学毕业之前的作文有直接的联系。这篇作文中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一是马克思中学时期已经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认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遵循的主要指针应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P 7。二是强调理论研究必须“干预生活”。他说:“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1] P6尽管马克思这时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还不完全成熟,但年仅17岁的他这种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理论必须“干预生活”的原则为他今后能够自觉地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审视世界以及哲学必须作用于世界的思想提供了思想前提和基础。
其次,马克思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也促使他从更深的层次上努力探讨世界与哲学的真实关系。马克思中学时期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1836年他来到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如饥似渴地扩充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他学的主要是法律课程,但他不满足于教师和书本上所讲的各种法律条文,他认为这些条文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法律知识本身却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于是他开始从法律知识之外特别是哲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一时期他阅读的书籍非常广泛、丰富,大大超过老师布置的参考书的范围,他对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也越来越系统和深入。先后精读了康德、费希特、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哲学思想。此时他“首先渴望专攻哲学。”[1] P10“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1] P13 1837年春天,他认真拜读了黑格尔的一些代表作,并写了大量的批注和摘要。在黑格尔的书中,马克思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朝气蓬勃的新世界,特别是黑格尔关于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辩证法思想给了马克思以巨大的启迪。马克思还参加了一些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立的研究和探讨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中坚组织“博士俱乐部”。之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和主攻方向全放在了哲学和哲学史上。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而且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辩证法思想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辩证法是内在的纯朴之光,是爱的慧眼,是不因肉体的物质的分离而告破灭的内在灵魂,是精神的珍藏之所。……辩证法又是急流,它冲毁各种事物及其界限,冲毁各种独立的形态,将万物淹没在唯一的永恒之海中。”[1]P144—145 辩证法“同时也是精神花园中欣欣向荣、百花盛开景象的体现者,是盛着一粒粒种子的酒杯中冒出的泡沫,而统一的精神火焰之花就是从这些种子中萌发出来的。”[1]P145 因此,没有马克思的勤奋好学,没有他对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哲学和哲学史的浓厚兴趣,没有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吸取,是不可能形成“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哲学思想的。
再次,不自觉地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探讨哲学发展史,是马克思阐发这一思想的又一重要原因。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阐发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思想。马克思大学期间没有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概括。但马克思一介入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不可能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虽然他这时总体上还是一个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者,但在这总的大框子下,他还是力图超越黑格尔的一些思想。特别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是在绝对精神是本原的基础上辩证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马克思由于受到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等人的影响,同时也希望能够把哲学变成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武器,因此非常重视人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思想。但马克思这时隐隐约约感觉到,鲍威尔等人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他研究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绝不仅仅是如何评价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思想,实际上是研究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原子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化身,“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客观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1] P233,是自我意识的感性存在、对象化和外化。作为自我意识化身的原子成了“自然界的实体”[1]P228。马克思也充分肯定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实际上是肯定了自然界的内在的必然性。伊壁鸠鲁在原子论上固然有同德谟克利特的地方,但马克思更多的是揭示二者之间的差别。伊壁鸠鲁强调原子的偏斜,实际上是强调偶然性。两种原子理论,反映了两种哲学对待现实的态度。德谟克利特哲学以自然为中心,把人放在属于自然必然性的地位上,强调的是人对自然必然性的服从和追求。而伊壁鸠鲁哲学渴望确立人的自由和独立,把人的自我意识当做世界的中心,强调人对现实世界的独立与自由,强调自我意识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马克思正是从自我意识和自然的关系出发,在世界与哲学的关系上,才做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思想的。
二
马克思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思想包含着三层含义:
第一,世界需要哲学化。所谓“世界的哲学化”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把握世界上无限多样、千差万别的事物时需要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审视和把握整个世界,没有哲学的视野,就不能透视事物的本质。但哲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把握世界,哲学还要干预和作用于世界,要“征服世界”[1] P189,要冲破体系的迷宫,要体现它的能动性和力量,要走向政治斗争,“给现象打上它的烙印。”[1] P258 哲学“那本来是内在之光的东西,就变成为转向外部的吞噬性的火焰。”[1]P258 “哲学已经不再是为了认识而注视着外部世界;它作为一个登上了舞台的人物,可以说与世界的阴谋发生了瓜葛,从透明的阿门塞斯王国走出来,投入那尘世的茜林丝的怀抱。……象传说中的杜卡利昂创造人时把石头向后扔那样,哲学在决心创造世界后,则把自己的眼睛往后扔(哲学的母亲的骨骼,就是明亮的眼睛);然而象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1] P135—136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1] P258,使现实服从哲学。这就是“世界的哲学化”。
第二,哲学需要世界化。所谓“哲学的世界化”实际上是说,哲学必须依赖和服从于世界,哲学并不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东西,它本身就“成为世界的一个方面,于是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就与他相对立。哲学体系同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反映的关系。”[1]P258 但不是任何哲学都能够正确地把握世界,都包含世界的真实内容,都能够揭示世界的本质。宗教神学也是一种哲学,但它是压制和束缚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是让人绝对顺从的成为奴仆的哲学。世界需要一种能够真正把握它的本质的哲学,需要一种弘扬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哲学。马克思本来是学法律专业的,但他之所以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选择哲学的论文,也是在寻找和探索一种新的符合世界内容的哲学体系,抛弃神学的哲学体系。正如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引用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普罗米修斯的一句话“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紧接着说:“这是哲学的自白,它自己的格言,借以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1] P189、190 马克思这时也反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认为绝对精神不过是神的别名,它极度忽视人的历史使命和作用,没有给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留有充分的余地,马克思试图也在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人类研究哲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其世界内容的过程,不断抛弃其不符合世界内容的错误的过程。
第三,“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在承认“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的区别的同时,并没有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赖性。马克思指出,在哲学与世界发生相互关系时,既有世界的哲学化过程,也有哲学的世界化过程,“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其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陷,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错误,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错误时,它才消除掉这些错误。”[1] P259 马克思还认为,在哲学的实现过程中,自我意识永远具有双刃的要求:一方面针对着世界,要求世界符合哲学;另一方面也针对着哲学本身,要求哲学符合世界,要求哲学也要发展。这些过程“就表现为双重的、自相矛盾的要求和行为。这些自我意识把世界从非哲学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就是把它们自己从哲学中解放出来,即从作为一定的体系束缚它们的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1] P 259 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在哲学转化为行动而与世界和生活结合的过程中,既要去克服世界的缺陷,促使世界变化,使世界理性化;也要扬弃哲学自身的缺陷和错误,促使哲学的不断的自我否定,促使哲学的不断的世界化。马克思在这里反对把“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割裂和绝对对立起来,认为这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毫无内在联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从以上对马克思的这一基本思想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看待哲学与世界的关系中,已经能够揭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初步具有了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说明此时的马克思不仅超越了黑格尔,也超越了鲍威尔等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巢穴,也没有真正找到“世界哲学化”和“哲学世界化”的真正内容及物质途径,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物质纽带。虽然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也几次提到“实践”概念,力图找到主体和客体、自我意识和外部现实、哲学与世界的相互联系而又彼此制约的桥梁、中介。但他所说的“实践”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如他说,“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1]P258 但马克思“世界哲学化哲学世界化”思想毕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思想。他既是马克思以往哲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高度概括和结晶,又为马克思以后的哲学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
马克思大学毕业之后,直接投身到反对封建专制和剥削制度的斗争中,之后又回到书房,反思他在实践中遇到的苦恼问题,同时结合历史和现实的大量事实,直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在这一期间的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贯穿着一条基本红线就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马克思正是沿着这条红线实现了人类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首先,马克思继续深入阐述世界与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期间针对一些人极力反对在报刊上从哲学的观点讨论宗教和政治问题,继续深入阐发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他形容德国那些脱离现实的哲学家是“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作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 [2] P 120 马克思认为这不是哲学的本性,哲学同现实世界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不再是脱离世界的纯粹的体系,也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人民。马克思特别强调,哲学“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2] P121 哲学就其特性来讲,“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2] P120,“哲学首先要通过人脑和世界相联系,然后才用双脚站在地上”。哲学与世界的联系特别表现在对现实的积极作用上,“哲学已浸进沙龙、神甫的家、报纸的编辑部和国王的接待室,浸进同时代人的灵魂,也就是浸进使他们激动的爱和憎的感情里。……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的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2]P121 马克思还认为,真正的哲学研究现实问题同宗教以及一些脱离现实的哲学不同,它不是“求助于感觉”,而是“求助于理性”;不“是在咒骂”,而“是在教导”;不是“许诺人们天堂和人间”,而“只是许诺真理”;“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不是“在恐吓”,而是“在安慰”;真正的“哲学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天堂的和人间的贪求享受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2] P123 1844年初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针对一些德国人把哲学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而出现的“实践派”和“理论派”的错误,马克思认为,它们的共同错误就在于“没有想到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3] P8 “实践派”的错误是“要求人们必须从生活的现实萌芽出发,可是忘记了德国人民生活的现实萌芽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的。一句话,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3]P7 “理论派”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成现实。”[3] P8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再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等人的所谓哲学批判指出,他们的哲学批判只是用词句反对词句,而不是反对现实的世界。“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3] P24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生活的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大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做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 P31 的科学结论。上述这些论述无疑是对“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思想的深化。
其次,马克思在“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的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理论。
马克思离开校园之后开始关注的世界,并不是那种脱离人的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生存的世界。马克思1842年在《莱因报》期间遇到的最大的苦恼问题就是对他曾经信仰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国家、法决定市民社会的思想发生了动摇。从统治者和贫苦农民对待林木盗窃法的不同态度使马克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客观关系”,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同人们的物质利益有关系。但马克思从哲学上还不能科学地说明这一问题。人生存的现实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国家、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客观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在德国小镇克罗茨纳赫又通过对英、法、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大量资料的研究中以及受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中所运用的颠倒的思维方法的影响,在1843年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阐述了不是国家、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马克思沿着这样的思路又开始具体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提出和阐发了科学的实践观,又以此深入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种种表现,阐发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群众史观、阶级斗争、人的本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所以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谈到他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时说,他在《莱茵报》期间“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4] P81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 P82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正如他在《博士论文》中所说的,是把“自己从哲学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是克服“自己内在的缺陷”和“错误”的过程,是彻底摆脱和清除唯心史观的过程,是“哲学世界化”的新的探索过程。
再次,马克思找到了“世界的哲学化哲学的世界化”的物质途径、物质纽带和物质力量。
前边已经指出,马克思提出“世界哲学化哲学世界化”思想时,并没有找到连接二者之间的物质途径、纽带和力量。马克思在“世界的哲学化”的过程中,受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把“物质”和“精神”现象严格区别开来,尽管“哲学”作为“精神”对“物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但绝对不能代替“物质”;“精神的批判”作用再大,也不能代替“物质的批判”,但是科学的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这种转化的途径和力量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以马克思1844年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3] P15 之后,马克思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中又详细阐发了科学的实践观和群众史观思想后,进一步阐发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的根本的物质途径和物质纽带。马克思认为,只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克服哲学自身的缺陷和错误的根本途径。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3]P16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3] P18 特别是在阐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时,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改造功能。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 P19 “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3] P48 这些思想显然是对《博士论文》中所阐发的“世界的哲学化哲学的世界化”内容的新的质的飞跃。
最后,马克思在“世界的哲学化哲学的世界化”的过程中完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和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许多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他们都在批判资本主义,都主张用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尽管它们各自的学说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只是批判资本主义的后果和现象,或者对资本主义修修补补,或者对资本主义全盘否定,它们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他们从教条出发构筑未来社会的美妙图景,主张用试验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其理论基础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在“哲学的世界化”过程即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就始终没有间断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如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期间,针对一些共产主义者醉心于实际试验而拒绝理性论证的做法,马克思说:“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论证;要知道,如果实际试验会成为普遍性的,那末,只要它成为危险的东西,就会得到大炮的回答;至于掌握着我们的意识、支配着我们的信仰的那种思想,则是一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同时也是一种魔鬼,人们只有先服从它才能战胜它。” [2]P134 马克思这时尽管还没有确立唯物史观,但他强调要站在一种新的哲学高度上审视共产主义问题却是极其必要的。因此马克思在1848年之前所写的许多著作和文章中,都始终在运用他所逐步创立的新世界观和新的思维方式从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和论证共产主义。而《共产党宣言》则是这种科学的理论批判和论证的集中成果。《共产党宣言》站在唯物史观的新的哲学视野,从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指出资本主义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随着其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一定要战胜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过程一是需要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二是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不仅是私有制的消灭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不仅是理想,也是科学理论指导的共产党人领导的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的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历史的运动。《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150多年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马克思时代所没有的许许多多的新情况,但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人都不能不正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5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都发挥着极其巨大作用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烙印。其它任何一种学说都无法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作用之大和影响之深相媲美。150多年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书中的基本结论始终没有过时。马克思之所以被西方媒介评为千年第一位最伟大的思想家,作为其思想主要标志的《共产党宣言》的广泛传播和认可无疑是其重要原因。同时也证明了《共产党宣言》的最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结论,更在于它的唯物史观的哲学视野和方式,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所苦苦追求的“世界哲学化哲学世界化”思想的结晶和最大成果。马克思1848年之后所走过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之路及其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特别是马克思的又一标志性著作《资本论》同样也是沿着这条红线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各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在不同程度地继续着马克思的“世界的哲学化哲学的世界化”的道路,尽管这种道路极其曲折。特别是列宁、毛泽东等人,他们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世界和本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做出新的哲学结论;同时又在不断指导本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形成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思想无不也是“世界的哲学化哲学的世界化”过程的产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几千年小生产方式和封建文化的影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种种原因,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在哲学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仍然存在着马克思所曾经批判过的那种把哲学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割裂开来的现象,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和更加深入地沿着马克思的“世界哲学化哲学世界化”的道路开创哲学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第一,世界更加需要哲学。今天,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时代,世界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中国也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新的历史时期。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少,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还在加大,如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战争、人口、贫富差距的拉大、腐败等等。特别 20世纪末东欧巨变和前苏联的解体,给人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带来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政治体制改革和人的素质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较严重的社会腐败等现象还仍然存在。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从理论上特别是要站在哲学的高度上予以理性的审视,努力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性,从而找出应对的方针和策略。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一些人包括相当多赋有社会管理职能的领导者和从事精神生产的理论家、思想家、艺术家等都钻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经济利益之中,他们对真正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哲学理论的兴趣越来越疏远和淡化,从而在一定的意义上更加助长了社会生活中消极因素和丑恶现象的蔓延。黑格尔说过,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哲学的话,就好像一个寺院或庙里没有供奉的神一样。恩格斯也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性思维。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民族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更加需要哲学。哲学素养应该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基本内容。一个没有哲学素养的民族绝对不可能走在世界文明发展之路的前列。
第二,哲学更加需要干预生活。人类21世纪所需要的哲学也绝不是那种脱离社会和生活的纯粹的思辨性的哲学,而是生长在时代发展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的常青之树的哲学,是对现实问题能够做出科学回答的哲学,是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更加深入的哲学,是敢于和善于干预生活、改变世界、撞击社会的哲学,是能够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方式的哲学,是真正能够使人聪明和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及不断提高主体性的哲学。然而,目前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学研究,却不敢触及生活、触及现实,把哲学研究重新拉回到马克思早年所批判的那种“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的状况。我们中的许多人只是停留在对书本和西方哲学思想的注释和照搬,而就是不敢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做出中国特色的阐述和论证,不敢批判现实生活中的错误、丑恶和腐败现象。一些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也只是停留在对领导人的讲话和现行的路线、政策的解释上,而不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大量事实材料做出哲学工作者的有精辟见解的独到分析和认识。哲学必须干预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观的本质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只有在作用和改变现实的实践中才能有所发展和创新,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第三,哲学必须与群众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任何一种哲学在哲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的显著特点就是找到了连接二者之间的物质桥梁和中介即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求哲学必须普及到群众中去。哲学研究对社会的发展确实赋有特殊的使命和责任,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不能够站在社会现实之上,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永远不能代替人民群众的物质批判。哲学工作者只能把从实践中概括和研究的哲学成果通过宣传教育,变成更多的人的内在素质,才能真正起到哲学“改变世界”的作用。毛泽东说过,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和课堂里解放出来,使它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尽管在哲学的普及道路上我们曾经走过简单化的弯路,但哲学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目前的哲学研究却越来越脱离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群众最迫切关注的现实问题。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是每一个哲学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紧迫问题。
第四,哲学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变世界”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也包括对自身的改造。作为哲学工作者在“世界哲学化”的同时,如马克思所说,也必须改变自身的缺陷,把自身从非哲学中解放出来。这一思想一是要求哲学工作者首先自身必须不断树立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价值观。如果把谋取个人的名利地位作为理论研究的目的,把哲学研究只是当作谋生的手段,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哲学对生活的干预。二是要求哲学工作者必须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具体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学习。三是必须不断地清除自身存在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我们这些天天讲授和研究唯物论、辩证法的哲学工作者,由于种种原因,也常常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因此也要自觉地克服自身在思维方法方面存在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如果我们这些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在重大问题上常搞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怎么能够让别人相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呢?四是要求在实践中要不断清除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潮强加于它身上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既要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不断汲取合理的思想丰富、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又不能简单用西方哲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质的区别与界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0卷,198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卷,195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卷,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卷,1972.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发表
【文/郝贵生,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专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