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1983年——一页不该永久误读下去的历史

2021-09-07 15:38:07 来源: 昆仑策网作者:陈先义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1.webp (23).jpg

  先讲这样一则故事,我的老首长、共和国开国上将李聚奎,曾经是井冈山的红一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党中央任命他当了国家石油部部长,这个打了一辈子仗的工农干部,从此开始为国家开创油田的石油生涯。

1.webp (24).jpg

  【共和国第一任石油部长李聚奎】

  但是1959年,当诸如大庆油田那样的大油田眼看最后一搏就要出油的时候,党中央一纸命令,又要李聚奎重新穿上军装回到总后勤部工作。但是,让他遗憾的是,刚刚离开油田不久,油井就开始出油喷油了,这对国家来说是天大事情。很多人觉得这因该有李聚奎大部分功劳。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表述这段历史时却常常遗忘了他,包括近些年拍的电影电视剧,几乎连我这个老首长的名字也不提了。好像他的继任者一下就能打出一个石油金娃娃似的,于是人们渐渐不记得还有李聚奎这样一段带领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历史了。

  但是,李聚奎那一代老革命家早已离开人世,他们即使在世也不可能因为这些问题计较的。但是,对待历史,我们起码要有唯物主义的态度,要实事求是。

  这对某一个具体人,某一个事件,尚可以理解和原谅,如果叙述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被误读,那就影响大了,就难免会误读了历史,给后代造成对历史错误解读和理解。

1.webp (25).jpg

  【2021年4月15日,金华婺城区罗店镇西吴村90岁的吴小弟老人展示1960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双龙水电站,时为水电站值班员的他作现场讲解的珍贵照片。(图源:金华新闻网)】

我就想给大家说说关于1983年的故事。

  什么是1983年的故事?1983年,是全国实行分田单干和包产到户的标志年。比如现在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中国人什么时候吃饱饭了,什么时候,那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才算吃饱了肚子。这个话其实没错,但有些学者在叙述这段历史时发表讲话,却把有些话强调到了很不适当的程度,比如说什么“要吃粮,找什么阳”“要吃米,找什么里”,什么“一分就行,一包就灵”,将单干和包产到户,强调到了神话的程度,说成了灵丹妙药,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最近,著名学者司马南做了一期谈话节目,我认为讲的非常好,对他的话我非常赞同。司马南引用国家年鉴和重要档案材料还原了1983年的真实的历史,证明对于1983年在这件事上我们确实误读了,并且误读到了完全不合于历史的程度。他经过大量调研和考证后认为,说什么1983年分田单干,1984年便立刻出现“卖粮难”的普遍性大问题,“一分就灵”。乍一听这个说法显得很神,但是只要跟真实历史一对照,便会发现满不是这回事,这个说话有大问题。

第一,当年分地第二年就出现“卖粮难”,稍微有点农业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种地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有个基本的过度阶段,分田和地力肥力的培养,都不可能出现一招就灵那种夸张的情况。

第二,为什么出现1984年“卖粮难”要分析,这有历史原因。翻开包括国家年鉴记载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农业从1973年开始到1983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连续大丰收的十年,因为连年丰收,过去对库容设施准备不足,造成粮食储藏困难。并非因为1983年,而是因为连年丰收,才出现“卖粮难”的问题,与分田单干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这个阶段处在文革的历史阶段,大多采取不说或回避,但是回避不能违背历史说反话。历史事实反而是另外一种情况,在实行单干分田后,根据共和国年鉴的记载数据,全国粮、棉、油的产量却是连续数年下降,并且有的下降幅度还不小,而这个情况少有人提及,这才是真实历史。

为什么1973年到1983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这更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司马南依据专家研究和历史史料,总结了大概这样几条。

第一,从新中国成立直到七十年代初,毛主席号召全国大兴水利建设。前三十年大小水库共修了8.6万座。加起来可容水4200多亿立方米。除此之外,毛主席号召,对大江大河等全国各类河流展开治理,总长度达300多万公里。还有全国开挖配套机井220万眼。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些水利工程,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也是确保农业丰收的基础。到了1973年以后,这些基本建设,逐渐显现了它的巨大功效。因此从此开始连年丰收。这个阶段,全国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基本完成。至今,我们还在继续享受着毛泽东时代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水利红利。

第二,在毛泽东主席的精心布局下,全国开始大办化肥。化肥是提高产量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全国大化肥厂上马三十套,并且集中在1973年建设,1974年全部建成,全国各县还建了数以千计的小化肥厂。这些化肥工业,在1975年开始大见成效,建国以来出现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因此出现连年丰收新局面。

第三,关于种子问题。为了发展农业,党中央开始下大力气抓农业优良品种培育。今天我们只记得袁隆平,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多名在种子领域出色的像袁隆平那样把毕生智慧献给中国农业的科学家。只是因为他们产生于前三十年,大多后来不大提这些科学家们了。小麦、水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种子重点工程。

第四,大力倡导了农业八字宪法。毛泽东主席亲手领导制定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样从土壤、肥料、到合理密植等一系列农业举措,作为宪法颁布,可见党中央对农业是何等重视。从五十年代开始,全国各县大办农业科学站,直接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前三十年毛主席党中央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了1973年开始的农业逐年丰收。所以才出现了1984年“卖粮难”的突出问题。笼统说是“一分就灵、一包就行”,这不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科学态度。而是因为前三十年国家做了巨大的投入,为后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确保了改革以后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如果简单归于单干,这恰恰不是一种客观地按照历史真实看待问题的正确态度。

  当然改革开放这个重大历史举措,给中国农业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意义。什么意义呢?正如一些专家总结的,最为重要的是它包产以后,腾出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事适合自己的务工劳动。这些进城大军,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财富收入,也极大改变了农民仅仅靠农业种植谋生的命运。今天如果我们对农村农民生活做一个统计,恐怕相当一部分生活发生质变的农民,外出务工是极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在一定时期内分田包产给农村带来的重大变化。至于,今后农村发展如何进行,联产承包、合作社、多种经营等,已经成为中国农民正在跳出单干模式的新探索。

  但是,不论怎么说,我们在研究分析1983年这段历史时,还是要实事求是。因为直到今天,特别改革开放以后,关于农业水利的基础设施,还是依赖的前三十年的基础。特别是分田单干以后,建设大型农业水利设施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另外,在前三十年,基本的水利配套已经基本就绪。倒是今天,因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成为老人小孩留守村,土地撂荒的问题已经摆在全社会面前,怎样让亿万农民把粮食种好,端稳手中这碗饭,已经在三农问题上显得日益突出。

  看待历史,要实事求是,党中央一再提醒我们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是一个整体,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走过来的创业历程。用前三十年否定后四十年,或者用后四十年否定前三十年,都不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态度。简单地把吃饱饭归于某个人某件事绝对不是科学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把1983年说成“一分就行、一包就灵”是一种违背历史真实的非常简单化的说法。这种说法等于是说前三十年就一无是处的言论的一种泛化和延续。我们应该科学地来叙述这段历史,而不是简单的来评价历史和人物功过。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给后辈留下一个真实的历史表述。

  我们不能把一个被误读的历史留给后人,要对历史负责。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