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淑品:列宁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启示

2021-05-22 10:45:38 来源: 昆仑策网作者:贾淑品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1.webp (7).jpg

【摘 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列宁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过程中形成与确立的,其基础和核心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当下,我们应当继承、发展列宁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建设好、发挥好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党的领导;掌握文化领导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把握时代、创新方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当前,文化领导权成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列宁没有直接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但他对文化非常重视,关于文化领导权方面的论述散见于他关于文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及加强执政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等诸多文献中。众所周知,文化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命脉,而“文化领导权”也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它往往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交叉重合,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列宁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积极倡导和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从而阐述了其“文化”领导和建设思想。

  一、列宁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与确立

  列宁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做斗争过程中形成与确立的。通过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列宁将资产阶级文化从马克思主义阵营中驱逐出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可以说是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如列宁对第二国际时期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变种的批判,揭示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特征,从而自觉抵制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侵蚀。列宁指出:“现代历史的全部经验,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都无可争辩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

(一)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形成的早期阶段(1894-1905)

  作为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有其特殊性,而马克思主义传播也具有复杂性。列宁具有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角色,他既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又要开展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党党员应“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这段话已经隐含着无产阶级要掌握思想文化领域领导权的思想。

  1894-1897年是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阶段。列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发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集中批判了俄国民粹派,认为民粹派不仅抛弃了旧民粹主义的革命纲领,而且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他们在批判攻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同时,还反对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思想。民粹派的小资产阶级倾向对工人运动具有极大危害,不利于传播无产阶级文化——马克思主义,列宁通过对民粹派非无产阶级文化的批判,为传播无产阶级文化扫除了主要思想障碍。

  从1897年开始,党内出现了深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经济主义思潮。列宁认为,经济主义是国际机会主义的变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修正与否定,如果任由这种思潮泛滥,对党革命运动的危害极大,会“构成俄国社会民主党历史上整整一个时期的特点的混乱和动摇”。为此,列宁专门发表了《怎么办?》一文,不仅批判了经济主义的工人运动自发论,也批判了合法马克思主义和工联主义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使俄国社会民主党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列宁说:“我们又能够而且应当大胆地号召深入广泛地开展实际工作了,因为进行这个工作的理论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澄清。”孟什维克派在1902—1905年革命的高涨时期进行了分裂党的活动。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和《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批判了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为防止党内分裂,列宁专门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及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思想。同时,列宁时刻不忘在俄国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革命运动尽早爆发,取得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顺利传播,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刚刚起步,而在欧洲国家比如英国、德国和法国,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中扎根,所以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俄国顺利传播,就必须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害怕革命、不愿意革命,试图通过资产阶级局部改良就能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只有占领意识形态高地,无产阶级才能掌握文化领导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文化具有虚假性,要对资产阶级文化进行批判。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文化的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劳动者的思想体系”。面对资产阶级文化对工人的强大攻势,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纪律严明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自觉地进行“灌输”,否则工人阶级只会出现工联主义的意识,而“工联主义正是意味着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俄国经济主义试图假借“批评自由”,把社会民主党引导到社会改良的民主政党道路上去,他们崇尚工人的自发斗争,形成工联主义,结果必然会破坏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在俄国革命发展中,列宁在马克思逝世30周年之际,撰写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等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精辟的归纳,推动了工人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建设,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列宁说:“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做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列宁笃信,要想把俄国工人运动推向前进,唯有靠马克思主义指导。在《论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任务》一文中,列宁说:“只有依靠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靠国际社会民主党的经验,我们才能把我国的革命运动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才能建立不可战胜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

(二)列宁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发展阶段(1906-1917)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直到十月革命胜利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潮,比如“召回派”和“取消派”是党内出现的两种极端的错误思潮,与此同时还有对革命悲观丧气的“造神说”、马赫主义(经验批判主义),这个时候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如果不能占据无产阶级的头脑,就可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去占领,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强调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具有极端重要性。

  “召回派”“取消派”“八月联盟”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幌子,实际上却集中攻击辩证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列宁与他们进行了不折不扣的斗争,批评他们的错误思想,维护了党的内部思想统一。

  马赫主义者宣扬所谓哲学的“无党性”,美其名曰“新哲学”,“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列宁对他们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经验批判主义表面上宣扬哲学无党性,但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不可能无党性的,马赫主义者试图用各种术语、定义、繁琐辞令、诡辩字眼等掩盖哲学的阶级性,回避两条基本路线的斗争,并以模糊不清的所谓“实在论”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实质是否定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在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列宁批评马赫主义者主张哲学无党性的目的:“这些认识论的诡计所起的客观作用却只有一个,就是给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扫清道路,替它们忠实服务。”马赫主义的观点并没有什么新鲜的玩意,只能看作繁琐垃圾,而这种繁琐的垃圾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清除掉的,马赫主义者又照搬照用,实在是荒谬至极。在与马赫主义的斗争过程中,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党内马赫主义追随者提倡哲学“无党性”的错误思想在党内造成了思想混乱,这实际上是阶级调和,将会削弱工人阶级的革命斗志。因此,列宁说:“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繁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意识形态。”列宁对这种“新哲学”的斗争,实质上是对20世纪初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一次“解蔽”。

  为澄清思想上的迷茫、混乱,列宁一方面批判立宪民主党用迷惑手法诋毁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攻击革命民主派的错误做法。列宁说:“立宪民主党所攻击的实际上是群众的民主运动。”他揭露了立宪民主党试图利用、拉拢、腐蚀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列宁发表了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为代表的批判各种机会主义的文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俄国社会民主党沿着正确革命道路前进,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列宁在两条战线上进行的思想批判,为无产阶级掌握文化领导权扫除了障碍。此外,列宁还利用第四届杜马选举的机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了政党的阶级本质,重申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征和策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在革命失败后,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则。

(三)列宁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深化阶段(1918-1924)

  列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中论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并指出,有一支执行铁的纪律,组织严密、纪律严格的“精英”党,是俄国共产主义成功的主要经验。因为只有这样的党才能真正起到表率作用,才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列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具有坚定信念,在总结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斗争经验基础上,对包括俄国党在内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发出了宣言:“只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把人类从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绝境中解救出来。不论革命有什么样的困难,可能遭到什么样的暂时失利,不论反革命掀起什么浪潮,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充满信心,也是对无产阶级文化掌握群众的信心。

  二、掌握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基础与核心

  在如何掌握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方面,列宁通过自身革命与建设实践概括出了两条行之有效的经验,那就是:要坚决抵制与打击各种错误思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对工人阶级灌输无产阶级先进文化。

(一)与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列宁不是抽象、一般地谈论文化领导权,而是把无产阶级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放在对立统一中进行考量。他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有其文化。无产阶级文化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产阶级文化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所谓超越阶级、全民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战胜资本家的一切反抗,不仅是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反抗,而且是最深刻、最强烈的思想上的反抗”。列宁在坚持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列宁从哲学上同资产阶级文化进行了最根本、彻底的斗争。他认为,在俄国革命进程中,资产阶级利用唯心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其错误根源在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轻视或修正,而且,越是在革命低潮时期,这种状况表现得愈加突出。

  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列宁专门针对修正主义开展斗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以米海洛夫斯基为代表的民粹派的唯心史观和社会学中的主观方法是列宁首先要批判的错误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米海洛夫斯基则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且并没有什么发展的社会,也就“根本谈不上把社会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缺乏科学性。列宁通过分析《资本论》的框架和内容,论证了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列宁指出,像达尔文第一次把生物学置放在科学基础之上一样,马克思探明了社会不是由偶然性决定的、机械的个人组合,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第二,在与经济主义斗争中,列宁论证了理论武装对俄国社会民主党的重要性。列宁指出,打着“批评自由”的口号,而实质上却企图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主义,实际上是折中主义,无原则性是其主要特征。伯恩施坦主义是反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并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建构出一套反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体系。俄国经济主义倒向伯恩施坦主义的目的就是要解除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武装,夺取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把社会民主党“从主张社会革命的政党,变成主张社会改良的民主政党”。列宁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判断,指出没有革命理论指导或者用错误理论指导对革命都是有害的。

  各国共产主义运动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也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干扰,关键是如何开展与这些机会主义、社会思潮的斗争,解除他们的理论武装,把革命运动带入正常轨道。各种社会政治思潮都有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出现也不是偶然,而是革命斗争的伴生物。根据列宁时代的经验,必须与这些所谓的主义、思潮开展坚决彻底的斗争,在斗争中分化瓦解他们,充分利用其中的有益成分,形成联合的思想战线,为开展无产阶级斗争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国际和国内两种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以各种花样翻新的方式,向我国输入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马克思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我们要坚定立场,理直气壮地开展斗争,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照妖镜”,揭露这些思想的本质,遏制这些思想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不仅面临西方各种文化渗透蔓延带来的挑战,也面临国内社会思潮多样化带来的挑战。对国内出现的所谓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等思潮,要切断它们的国际联系,关注它们的变化变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和话语权,掌握它们的发展趋势,应对各种社会思潮挑战。我们要在斗争的基础上做好引领,以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坚持党的领导,把无产阶级文化“灌输”给工人

  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思想受制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一开始他们的斗争是基于自身所处环境而自发进行的,这种反抗或挣扎通常只能代表某些个人利益,且往往带有朴素、直接、片面的色彩,他们的诉求也局限于一些具体利益的满足与改善,很难对无产阶级整个阶级的地位、作用乃至命运做出精准的判断。普遍的社会主义意识、无产阶级文化根本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那么,如何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创立的理论进入工人阶级的生活、头脑,并自然而然地成为广大革命队伍的精神武器,成为广大工人阶级普遍的阶级意识,从而解决理论与工人阶级的实践相脱离、相对立的状况呢?

  列宁认为,只有通过“灌输”,把以阶级政治意识为代表的先进理论“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这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狭隘视野才有可能被突破,阶级觉悟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和形成,工人阶级自发性意识才有可能被超越。列宁指出,如果停留在经济斗争和实现工人暂时的经济利益这种经验层面,是有局限的,“提高全体工人的觉悟水平”要有思想层面的教导。承担灌输的任务只能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因在于:一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先进性,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集合,具有反思和斗争的能力。二是小资产阶级在俄国虽然比较多,但是他们具有动摇性。三是在列宁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政党大多已经建立,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成长和成熟,完全有能力进行理论灌输,做“思想领导者”。工人自发而不加引导的斗争是不可取的,要用理论武装工人,对工人阶级进行持续不断的理论灌输,避免产生工联主义的意识,对思想领域造成不良后果,进而对革命队伍意识形态的安全产生威胁。

 (三)“保卫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就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灌输

  既然社会主义的先进意识不是单靠工人阶级自发运动产生的,那么,为了避免工人阶级产生工联主义思想,“保卫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即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就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持续不断地对工人进行理论灌输,而不能任由工人自发地斗争,盲目追随或模仿资产阶级文化,继而渗透进大量非无产阶级因素。列宁联系俄国的国情,从以下五方面论证了党开展先进理论灌输,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引领的必要性。

  第一,当时俄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和文化对立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要坚定立场。列宁认为,不反映阶级立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因此,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注定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两种文化之间竞争的结果是明确的,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这是不争的事实。假如无产阶级政党不能将先进的和革命的思想文化灌输到革命队伍中去,那么资产阶级思想就会无孔不入,逐步占据工人阶级,那么后者立场也会随之改变。所谓“超阶级文化”根本只是某些人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的自欺欺人的把戏,目的就是为了掩盖阶级利益诉求和阶级立场。任何顾左右而言他,试图回避阶级立场或脱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做法,显然是受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影响,从而体现更多的资产阶级利益和文化。由此可见,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理论灌输,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使之入脑入心,摆脱或杜绝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控制,进而巩固这一理论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安全深度与广度。

  第二,由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文化的力量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处于弱势地位,必须进行理论和文化灌输,使其快速强大起来。资产阶级思想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萌芽,到19世纪历经几个世纪的完善和发展,早已成熟并发展到一定高度,甚至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各个层面。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将本阶级文化通过教会、学校、报馆等途径进行传播、渗透、灌输,对人们精神生活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列宁的思想蕴含着这样的认识: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在时间上源远流长,经过几代人的增益,再加之资产阶级传播工具的完善,总体上看,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要比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更有优势,其底蕴和根基也更牢固。在强大的资产阶级文化面前,如果任凭工人阶级自己选择,很容易受到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他在不同著述中反复强调,无产阶级思想的成熟程度与无产阶级斗争的时间成正比,一个国家中的无产阶级的斗争运动越是年轻,自发因素也就越多;朴素直观的思维方式最为泛滥,那就需要无产阶级政党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灌输,增强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列宁关于无产阶级运动中文化力量对比的分析比较客观中肯,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巩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斗争非常艰巨,如同逆水划行的扁舟,无时无刻不面临强大阻力,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思想灌输如果有丝毫放松,就会“一篙松劲退千寻”,就要为阻力左右,甚至走向反面。

  第三,为消除俄国经济主义的不良影响,保证俄国工人运动顺利开展。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新变化,各国工人运动得到一定发展,俄国国内出现了一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人运动派别——经济派。这股思潮具有思维狭隘性和短视性,不能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视角来考虑无产阶级的任务和使命,而是迷恋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满足于取得的现实利益,因此,经济派与当时国际上大行其道的伯恩施坦主义有若干契合之处。经济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动性认识不足,他们进行斗争,争取的是经济利益,在他们看来,斗争并不是为了一个什么崇高宏大的理想,也不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为了现实中的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而已。经济派的这些观点和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投降主义的思想。他们把工人运动缩小为狭隘的工联主义运动,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迷惑性,因为它直指工人暂时的处境。俄国经济主义表面上打着实现工人经济利益的口号,实质却是使工人安于自身生活,丧失更高的斗争意识,以达到缓和劳资矛盾的目的,因而在本质上,经济主义是一种立足资产阶级立场、为资产阶级代言的机会主义思潮。而在当时的革命队伍中也存在一部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资等经济利益的目的而进行阶级斗争。由此,这部分人在资产阶级的利益调整政策下是没有抵抗力的,很容易被资产阶级所收买而丧失革命斗志和热情。经济主义思潮在思想领域中大肆盛行,使无产阶级运动遇到极大阻碍,加剧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无产阶级队伍中很多人投入了经济主义的怀抱。在这种经济主义思潮大肆影响无产阶级的情况下,列宁认识到无产阶级阵营不能对这种情况无动于衷,而任由经济主义畅行无阻。为此,他专门撰写了《怎么办》一文,对经济主义自发论的错误主张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明确要求加强无产阶级理论灌输,巩固党在意识形态的思想领导地位,通过同经济主义的斗争,无产阶级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升,严重腐蚀人们意识的经济主义思潮受到打击,巩固党在意识形态的思想领导地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第四,小资产阶级种种恶习迫切需要克服。在俄国,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很多群众生存困苦才被迫选择加入革命,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表现为革命意志不坚定、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比较突出。如果单纯地依靠小资产阶级自己来克服自身的阶级缺点,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本身对“为什么革命,革命是为了谁”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要在斗争中每当出现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略有改善或革命陷入低潮之时,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就会突显出来。列宁认识到,只有反复不断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用无产阶级文化价值观来影响他们,才能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持久性和顽固性,克服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这样群众才能摆脱自私、保守、涣散等落后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第五,巩固无产阶级的思想基础,发挥党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领导作用的需要。在列宁看来,党在思想领域的领导权“就是工人阶级(及其代表)对其他居民的政治影响”。他还认为,无产阶级如果远离党的意识形态的教育,“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领导的过程中,不能仅在经济主义的要求范围内活动,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社会主义理论在群众中的影响,巩固无产阶级文化的影响力,维护无产阶级的思想安全。理论灌输说到底就是巩固无产阶级政党独立的思想基础。一个革命的政党,如果失去了组织和思想上的统一,就只能成为资产阶级的奴仆和追随者,就不能获得真正独立。无产阶级政党如果连独立性也没有,就不能维护无产阶级的思想安全。列宁在不少著述中都强调,没有灌输,我们党不仅会长期处于资产阶级政党的学徒状态,而且也会失去党员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这种学徒状态最终会威胁到党在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和独立性。巩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必须通过开展理论灌输,加强文化教育和引导,使广大群众能够认识到无产阶级事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统一人民的认识,巩固思想基础,维护思想安全。革命时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外衣下的修正主义),必须建立一个由先进分子组成的精英组织,充分发挥党的思想领导作用,加强理论灌输,巩固无产阶级群众的思想基础,争取无产阶级事业的支持,维护无产阶级思想安全最广泛的共识。

(四)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一定要注意承认党的领导作用”

  思想、文化的生成和传播是各类意识形态机构承担的工作,这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影响极大。统治阶级要维持统治运用的手段多种多样,不仅依靠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而且会运用文化等“软”的武器。资产阶级为了争取群众,掩盖他们的阶级利益,宣传超阶级、超党派的“无党性”“非党革命性”文化,竭力把资产阶级文化装扮成普世价值,代表全民利益。比如他们宣传“全民党”“人民党”思想,而实际上这样的党是不存在的。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没有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坚强有力的领导,就无法在思想斗争中形成战斗力,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巩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维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安全。一个阶级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也就意味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让其他阶级的意识形态大行其道,最终导致自身丧失统治的合法性。

  列宁在领导思想文化的阶级斗争中,十分重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列宁强调,“从原则上说,对于应该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要重视承认党的领导作用问题”。

  三、列宁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启示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革命的特殊环境下,列宁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使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都发展了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俄国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也为落后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世界和俄国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从当今来看,列宁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对我们在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自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文化的虚假性批判开始,到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再至今天我们考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不能忽视文化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丧失是苏联解体的深层诱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需要对此做进一步思考,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理论,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极端重要性”的高度,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表现。“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确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将这一价值理念以根本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要走的是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而实现这条道路的伟大实践正处于西方国家利用抗疫不力等来抹黑中国、打压中国的背景下,“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为抵御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我国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必须继续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旗帜,打赢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

  一是要想建设好、发挥好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实际上核心要素还要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比如针对美国把自己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理念冠以“普世价值”美名进行包装,满世界推行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我们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具有说服力的意识形态,通过人民群众采取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理论启发与教育。美国对我们实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领导权的惯用手段,在包括苏联的许多国家轻易“攻城掠地”,他们的文化俨然成了现代宗教,甚至我国很多学者也被俘获,推崇西方的价值观。对此,习近平指出:“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

  二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国家质疑与挑战中国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错误论调频频出现,混淆视听,有损中国国际形象。不仅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还对我们采取了经济榨取、政治服压、军事干涉以及文化克隆的手段推行他们的强权政治、霸权政策,中国继“挨打”“挨饿”之后又经历了“抹黑”与“挨骂”。中国要彻底摆脱“挨骂”的局面,除了要提高综合国力以外,还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主动表达自己,客观阐释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中国声音的分量,最大程度实现应有的国际话语权的国际认同,这样才能促进国际话语权格局变革重建,改变过去被动应付西方话语权挑战的不利局面,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当前,整个世界都处于极为深刻的文化转型期,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促使各民族不断交融与碰撞,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深化列宁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研究,能够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实践指南。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对纷乱冗杂的世界,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我们身处多极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轻而易举接收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信息,同时也更容易受到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与蒙蔽。因此,对于这种精神层面的侵蚀,一方面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要树立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把“自信”提到了新高度,并且提出除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外,还要加上文化自信,这也更加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基于此,我们要加强文化安全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略,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四是要在把握时代、创新方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是在特定时代产生和形成的,在俄国革命发展的不同时期,列宁紧跟时代变化,不断变换理论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不论何时何地,列宁开展意识形态斗争都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根据当前革命斗争的任务来展开。究竟是彻底斗争,还是有所保留,则取决于敌对思想理论对党和工人运动的影响程度。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列宁强调通过教育与自觉相结合的路径实现文化领导权。在对无产阶级加强教育的同时,列宁强调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对日常实际生活的认识”,这告诉我们,在新时代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将其融入日常生活,这样,价值理念、文化才能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发、教育每一个社会成员,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环境,我们还要把握时代,认清改革时代和革命、建设时代的“变”与“不变”。尽管国际无产阶级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存环境有了极大改变,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没有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党的初心使命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坚持无产阶级文化的领导权。同时,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还提到,意识形态建设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变化了的现实情况与时俱进,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民心民意。无论是列宁还是历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非常注重下层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认为只有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授权】,原刊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10期)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