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时而对峙冲突,时而谈判磋商,“打”与“谈”交替进行、循环往复,演绎出一幕相当低档次“打打谈谈、谈谈打打”的把戏,据此,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有什么好处、究竟又是谁在其中占了便宜而乐此不彼呢?
关注国际关系动向的人们都能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在与中国进行边界军事较量与外交谈判的同时,印度还对巴基斯坦举起了武力大棒,发出战争威胁。据报道,巴基斯坦外长透漏说,2020年初以来,印度违反停火协议达2200多次,不断向巴基斯坦开火,挑起武装冲突,最近印度相关要员更是对巴基斯坦发出直接的战争叫嚣,声称要武力解决巴基斯坦问题……
不仅如此,同一时间内,印度还同尼泊尔发生了领土纠纷,两国间因为有争议的领土而发生外交交涉与边界人员冲突,从而引发印度尼泊尔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让人们更加震惊的是,有人透漏说,在中印两国谈判中,印度居然在会谈中提出,“中国必须限时从所有摩擦点撤军,包括撤除机械化和机动化师。中国军队要从德普桑至班公湖撤走。中方需要裁减一线战斗人员!让印度军队可以自由无阻地进入所有巡逻点”,至于印度国内种种针对中国的好战言论,更是耸人听闻地常态化了。
上述种种事实说明,现如今的印度比以往更加咄咄逼人了,扩张的气焰更加嚣张了,称霸南亚次大陆的野心更加猖狂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印度在同上述各国惹是生非的过程中没有遭受足够的教训,因而变得有恃无恐、胆大妄为了。
应该说,印度同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小国较量,以大欺小、倚强凌弱,出现这样的后果并不令人意外,但同中国经过一番博弈之后却出现了如此后果,则未免令人惊讶,值得深思。
众所周知,在6月份中印加勒万河谷事件中,印度遭受到和平时期相当沉重的人员损失,当此之时,国人大都以为印度受到了一次迎头痛击,迎头痛击之下,印度理应收敛其行为、变得小心谨慎才行。
那次事件之后,中印之间开启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双方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交涉。在这一过程中,实际的情况似乎如此这般地发酵了:在短暂的晕头转向之后,印度迅速把自己调整了过来,不断增长和增强向前进攻并军事压迫中国的勇气,印度军队不但抢占了边界地区新的要点,而且还在双方人员对峙中主动开枪示警,虽然印军鸣枪并未瞄准击中中国军人,但这等敢于开火的胆气还是令人不免耸然为之动容。
上述这些变化并非偶然或没有逻辑可循。窃以为,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印度对于中国这个对手的认识与认知,通过彼此双方循环反复“打打谈谈、谈谈打打”的博弈较量,对于中国,印度方面完全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的战略结论:
其一、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中国不会主动向印度发起军事进攻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中国确实没有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的设想与意愿,即便发生严重的对峙、摩擦与冲突,中国也不会主动向印度发动军事进攻行动。当代中国没有这样的战略设计,也没有这样的政治积极性,更没有相应的军事进取心。印度方面完全可以做这样猜想,在中国最高参谋指挥部门的作战预案中,根本没有收复藏南被占领土的战争计划,更找不到前出拉达克地区改变既有对峙态势的行动方案,中国方面所策划所预想的,大概只是如何在印度的逼迫与进攻下自卫,这其中是否包括像1962年那样向实际控制线以南挺进的设想,恐怕都在所难言。
当然,中国方面应该比较在意印度洋上的航运安全,如果中国在这个地区的航运受到致命威胁,反倒可能激起中国的强烈反响。因为远洋航运对中国而言几乎生死攸关,其中印度洋上的安全至关重要,如果出现问题,中国将有不堪承受之重。印度方面应该相信中国不会对此掉以轻心,应该有相应的应急预案乃至作战方案。过去的种种迹象,使笔者也相信这一点。
其二,中国方面的基本立足点,是通过外交谈判、加强经济联系来化解或冻结同印度之间的矛盾冲突
同印度发生激烈的冲突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中国不想让印度成为中国现实的地缘战略对手,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政治、经济等手段拉拢印度,力图从战略层面稳住印度使之不为美国霸权之所用。中国的这个企图早已经为印度方面所洞悉,这是印度在总体实力严重弱于中国情况下却敢于向中国发起挑衅、步步紧逼的深层缘由,也是中国对印度军事威慑归于失败的重要因素。
在印度看来,中国针对印度的各种临战活动不过是虚声恫吓而已,中国真实的算盘仍然是外交谈判,即便不能通过谈判搁置矛盾冲突,但如果能将其暂时冻结也上上大吉。当然,当代中国还有些人一直迷信钱能通神,他们总希望能通过经济手段即所谓的“合作共赢”搞定一切问题,其中包括把印度搞定拿下,如能这样,那就更加称心如意了。
其三,中国不会联合巴基斯坦对印度作战,中巴军事合作不会上升到联合作战的高度
说起来挺滑稽,中国和印度都有相同的战略困境,具体地说,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难题。对中国而言,中国有东面对付美日台、西面对付印度的问题,东西两线之外还有被战略包围的危险;印度也是这样,对印度而言,印度也有西面对付巴基斯坦东面对付中国的恐惧,同时还有被中国所战略包围的可能。东西两线作战历来被视为战略困境,前后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军事失败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此。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无论是设计这个课题还是破解这个课题,历来都被视为战略上顶尖的命题之一。中印两国也是这样,不过印度的解决之道同中国的解决之道大相径庭,其各自的智愚高下当然要看未来的实际结果,但现实的情况是,如今印度已经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即一旦印度向巴基斯坦开战,中国将不会在东线向印度发动进攻对巴基斯坦做战略支援,也不会在西线向拉达克进军以牵制印度,更不会联合巴基斯坦共同对印度作战。
当然,笔者相信,巴基斯坦方面也会做出同样的战略判断,并会据此设计安排他们的战略计划和军事预案。对巴基斯坦而言,中国各方面的支援不可或缺,但拯救巴基斯坦,希望却无法寄托在中国的身上。
如果印度方面果然有上述这样三个判断,这将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这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印度针对中国的前进政策不会改变,将依然如故,对中国的军事挑衅将此起彼伏、无休无止,这样既能取媚于美,又能达成自己的战略企图(有关这个问题,请参阅笔者文章《乘人之危、取媚于美,这是印度的一贯伎俩》);
这还意味着,印度牢牢掌握着中印关系的主导权,可以高下在心、轻重随意,中印冲突对峙将向着长期化、常态化方向发展(有关这个问题,请参阅笔者文章《中印边界摩擦冲突常态化的危险》)。
在上述三个判断之下,今后的中印关系将更加艰难。此次中印交锋,中国虽然在军事上外交上赢分不少,但战略上应该说是让印度摸了个底儿掉,更没有做到削弱或打击印度战略野心,令其遭到迎头痛击或者严重碰壁,并且这种可能性今后也相当渺茫。这种状况可能要在陆海两个方面给“一带一路”埋下巨大的隐患,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