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1990年论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问题

2016-02-25 08:48:10 来源: 何新博客作者:何新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何新论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最早论点,发表于1990年12月11日的人民日报。虽然已经过去了26年,现在看,基本观点仍然没有过时。以下为原文的摘要:`

  何:许多人总是抱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慢。但我的看法却相反。中国许多经济问题,恰恰是生产力发展过急、过快造成的。比如人们常常批评中国工业设备的利用率低、企业中人浮于事,有隐蔽失业、大锅饭等等。从某种层面看,这都是事实。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低效率的原因,实际倒是由于中国的工业生产力,对于中国目前的国内市场发育水平,已经存在过剩,而中国的海外市场又太小。顺便说一下,我必须一再强调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在经济学意义上,必须把社会对物的需要,与在市场上价值,价格实现的商品需求,认真加以区别。前者是无限的,永远大于供给。而后者在一定的市场发展水平上,却是有限的。不注意这一点,盲目追求生产力、设备投资的无限扩张,就可能发生供求关系的失衡发生生产过剩现象。

  S: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的现象。为什么中国经济也会发生呢?

  何: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决策者往往把社会的物质需要、绝对需求,放在投资考虑的首位目标上。往往把它们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总需求”概念相混同。二是经济计划和决策,往往偏重于考虑社会物质需要,而往往忽略满足这种需要所须付出的经济成本,也忽视在投资后若干年内,所能够实际收回的经济效益究竟如何。

  我国计划部门,从50年代以来,对生产力投资必须与现实存在的市场规模相均衡这一原理,似乎缺乏认识。因而在生产力外延上,有追求使其无限扩张的倾向。

  人们想,中国经济不是物质短缺经济么?怎么会有生产过剩呢?所以投资建设的规模,永远认为愈多愈好。生产力愈大就愈好。殊不知,许多问题和困难,就发生在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上。

  由此发生两个引人注意的现象,一是国家偏重的重点工程,却往往经济效益不好。二是中国经济积累依靠民用轻工业的成分很大。因为它市场大,而且需求具有一定范围上的可塑性和弹性。而多数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资金积累,却来自机械和电子类产品。

  问题在于,在生产中形成产值,在市场上却不一定能得到实现,这是中国工业长期存在的一个老问题。

  这个问题,在改革前,表现为国家计划与生产部门的脱节,工业盲目追求计划产量或产值。在近年的改革中,则表现为生产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造成产品的库存大量积压。

  因此,在扩展设备投资、提高供给能力的同时,就必须注意供求关系的均衡问题。这里是存在经济客观规律的。而调节生产与市场,又必须依靠国家干预以及宏观经济计划。

  看来工业设备和就业的规模,与市场有效需求的规模,应存在某种比例关系。投资规模必须适合于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需求。市场需求对生产者部门造成足够的压力,在高利润的牵引下,企业开工再配合上能使投资灵活、及时转移的金融机制,就能改善中国经济的效益问题。

  [何新与日本经济学教授S的谈话录,发表于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