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自媒体号

【思辨杂谈录】革命就是暴力冲突和阶级斗争吗?

2025-11-14 11:55:58  来源: 北辰燎原   作者:北辰燎原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在阶级社会的形态更替中,暴力革命始终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发生并非源于少数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特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积累到临界点的必然结果。因此这种革命不是权谋博弈或情绪宣泄,而是社会结构内部不可调和冲突的外在爆发,是旧制度走向崩溃、新制度孕育诞生的历史环节。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来看,任何一种剥削制度的消亡,都难以通过温和妥协完成,这一结论是被历史实践反复验证的客观规律。诸多试图以和平方式改变剥削本质的尝试,最终都因触及统治阶级的核心利益,在剥削阶级构建的社会秩序的暴力镇压下走向失败。剥削制度的存在,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为核心基础,这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内都有清晰的表现。在这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制度下,生产活动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用形成根本对立。多数劳动者共同参与生产创造的财富,最终被少数占有生产资料的群体无偿攫取,由此产生的阶级分化与利益冲突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持续加剧。这种矛盾不会因为技术革新或政策调整而自动消解,因为统治阶级的核心利益与剥削制度深度绑定,瓦解现有社会秩序就是要瓦解他们长久以来的生存根基。为了巩固统治,统治阶级会强化国家机器的暴力工具职能,他们通过武装力量、法律体系、强制机构等,维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权。当被剥削阶级的诉求局限于局部利益调整时,统治阶级可能通过有限让步缓和矛盾;但当诉求触及生产资料所有权与政权归属时,统治阶级必然放弃伪装,动用全部暴力资源进行镇压。

  历史上,诸多试图通过合法斗争、议会路径实现制度变革的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巴黎公社尝试,虽一度建立起代表劳动者利益的治理机构,却因未能彻底瓦解旧的暴力机器,未对逃亡的旧统治阶级进行有效遏制,也未能建立一个能够领导起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锋队,最终公社被反扑的反革命武装血腥镇压。这场运动的失败并非偶然,它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统治阶级不会自愿放弃既得利益,任何未触及旧制度核心、未掌握绝对暴力主动权的变革尝试,都难以抵御旧势力的反扑。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世纪初的一场成功革命,十月革命,革命力量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旧政权后,面对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进攻,并未妥协退让,而是迅速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以革命的暴力对抗反革命的暴力,最终巩固了新政权。这一过程证明,制度变革的完成,不仅需要打破旧的政治结构,更需要以暴力为后盾,抵御旧势力的复辟企图,保卫变革成果。

  部分人认为,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福利体系的建立,剥削制度已经实现“自我改良”,暴力革命已无必要。这种看法忽视了制度的本质属性,福利体系的资金来源仍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其本质是统治阶级为缓和矛盾、维持剥削秩序而做出的策略性让步,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核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诸多标榜“高福利”的国家纷纷削减福利开支、降低企业税收、强化对劳动力的控制,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暴露了所谓“改良”的局限性。同样,当代数字技术推动的生产形态变革,也未消除剥削本质,只是将剥削场景从传统工厂延伸至虚拟空间,平台通过算法控制,最大限度压缩劳动者的合理权益,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却规避了传统雇佣关系中的部分责任,形成了新型的剥削模式。

  还有些人将意识形态领域的抗争视为改变制度的核心路径,认为通过文化批判、价值观重塑就能动摇剥削制度的根基。这种视角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始终建立在经济基础与暴力机器之上,脱离了物质力量支撑的文化抗争,只能在局部形成有限影响,难以从根本上撼动制度根基。历史上,诸多批判剥削制度的思想流派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始终未能推动制度变革,直到这种思想与武装斗争、阶级运动相结合,才形成了改变历史的力量。同时,统治阶级也会通过技术手段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将自身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被剥削阶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现有秩序。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抗争不可或缺,但必须与现实的阶级斗争相结合,以打破旧的暴力机器、改变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前提,才能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

  马列毛主义否定和平过渡的可行性,并非是将暴力绝对化和政治正确化,这种对和平过渡的否定是要说明阶级社会中暴力的辩证属性。暴力革命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旧制度的暴力垄断,旧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实施的“合法暴力”,本质上是维护剥削的工具,而革命暴力则是被剥削阶级争取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必要手段。历史上,任何成功的制度变革,都不是单纯的暴力对抗,而是暴力手段与经济斗争、政治动员、社会整合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革命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推翻旧政权,更要彻底摧毁剥削制度的再生条件,在经济层面,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制,消除剥削的物质基础;在政治层面,构建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治理体系,打破少数人对权力的裙带关系;在社会层面,消除阶级分化产生的根源性矛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从历史演进的逻辑来看,剥削制度的消亡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这一过程不会自发实现。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且统治阶级拒绝任何实质性变革时,暴力革命就成为突破制度瓶颈的唯一选择。这种革命不是历史的断裂,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它所要打破的不是社会进步的成果,而是阻碍进步的制度枷锁。当代社会中,剥削制度的表现形式更加隐蔽,矛盾的爆发方式也更为复杂,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生产的核心矛盾并未解决,阶级对立的本质并未改变。因此,认识暴力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并非倡导盲目使用暴力,而是要认清阶级社会的本质规律,理解制度变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只有直面矛盾的核心,掌握打破旧秩序的力量,才能为新社会的诞生开辟道路。

  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任何寄望于统治阶级“良心发现”或制度“自我完善”的幻想,都是对历史规律的误读。剥削制度的存续依赖于对多数人的压迫,其变革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利益冲突与力量博弈。暴力革命作为这种博弈的最高形式,其合理性与必然性,只能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来检验。在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漫长历程中,暴力革命始终是推动社会形态跃迁的关键力量,它以极端的形式破除旧制度的桎梏,为新的生产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建立扫清障碍,这一历史作用,在阶级消亡之前,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