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越来越少了,导致学校也在不断关停,这在人口流失严重的区域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学校数量腰斩。
这还是今年3月1日,教育部在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阐述的现状。
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提到,2023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同比上年减少2.02万所至49.83万所,下跌幅度3.9%。相应地,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同样出现了减少的情况,2023年比2022年减少151.26万人至2.91亿人,降幅0.52%。
具体到各个区域,除了东部等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外,东北部、中部、西部都有省份出现“教育人口塌陷”的问题。
在东北部,低人口基数、低出生率但高流出率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早已出现小学生人数越来越少的情况。
据财新网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已消失或关闭近6成、超5成、近5成的小学,分别消失或关闭超1900所、超2600所、近2200所小学。
在其报道中,据田志磊团队研究显示,预计2027年较2023年,黑龙江、吉林小学在校生还将降低18%-20%,辽宁则预计下跌11%左右,而初中阶段,黑龙江与吉林的在校生规模预计都会下跌超过10%以上。
与此同时,人口基数大的中部省份如河南、湖南、江西、湖北、陕西、安徽等地的学生也在减少。
众所周知,由于人数多、省内重点大学少、考试难等问题,河南升学素有“地狱难度”之称,但即使是这样的“教育大省”,其也可能面临国内最大规模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缩减问题。
如据报道,田志磊团队研究表明,2023年至2027年,河南小学学龄人口、在校生分别预计减少200万余人、约190万人,降幅均超过20%。
除此之外,广西、甘肃、宁夏、四川、云南等大部分西部省份的小学生或在校生人数都有所减少。
而提到为什么学生越来越少这件事情,当然绕不开人口出生率下跌这一原因。
从国家统计局2004年至2023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出生率大致依次经历了平稳、上下波动、逐年下跌的阶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下跌至6.39‰,考虑到7.87‰的死亡率,我国的自然增长率为-1.48‰。
不过,一些省份学生的减少也不仅仅在于人口的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以及政策的倾斜等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当地的学生数量。
如东南部城市上海、广州、深圳等,由于经济发达、教育资源良好,吸引了不少省内外的中产家庭、务工人口的子女流动前往当地学校就读。当然,在“大城”的引力下,这些城市乃至周围生活、工作成本更便宜的地区如何应对好入学人口的增长变化,自然又是另一番考量。
此外,由于西部受到较多的政策倾斜支持、财政支持,加上有东部“大城”的引力,中部义务教育发展反倒是面临严重的“两面夹击”的情况。
那么,当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显而易见,当越来越多学校尤其是乡镇小学学生减少时,当地的师生资源就会不匹配,出现师资浪费的情况。
当学生少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面临撤点并校的情况,一些地方还会出现废置的“空壳学校”。对此,若将其重新翻新利用,资金又是难点,若一味搁置,又浪费地产资源。
而且,随着撤点并校教育改革近年来愈发普遍化,如何安置原本的学生与老师也是难点。
尤其是农村小孩进城如何适应,教师在“竞聘上岗”、“退出机制”的实施下,如何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获得岗位问题也要解决。
具体如何解决“学生荒”这样的情况,我国还需要更多的摸索,与此类似的日本、韩国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
以日本为例,据悉,其国内建立了“小规模特认校”制度,允许部分偏远地区、人数不足100人等条件的学校跨区域招生,还会视情况规定特殊补助比例。
目前,由于我国部分偏远地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依旧在方便学生入学、减轻家庭负担起到重要作用,此类学校也受到一定的关注与重视。但随着适龄生源数量骤减、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一些“村小”也在“挣扎求生”。
至于韩国,其老龄化、低出生率也“举世闻名”。其《中央日报》提到的要推动住宅、育儿、教育、工作岗位等环节稳定向好发展才有利于生育,其实也是我们面对“学生荒”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