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中国无疑有着丰富合作的很大空间,而且无论什么时候,欧盟与中国都搞不出美国与中国那样的紧张。原因是中国崛起在地缘政治上不碍欧洲的事,保护霸权是美国一家的战略执念,尽管西方和非西方常被看成世界的一种分野,但是这种分野正逐渐变得模糊。欧盟最关心安全和经济,但它的安全对手是俄罗斯,而非中国,它的经济利益则与中国很紧密。欧盟指责中国“倾销”“产能过剩”,都是想多得一些利益。
中国与欧盟国家最主要的分歧是意识形态,欧洲一些国家在人权问题上与中国的冲突经常比美国还激进,那里的“反华势力”骂起中国来跳脚很高。其中一个原因是,欧洲衰落了,国家又都比较小,各国的综合实力被中国远远甩下,经济上不可能对中国来硬的,显摆显摆他们与中国不同的“价值观”,找点优越感,不失为一种心理平衡的方式,而且“人权”可以成为与中国外交“斗法”的工具。
欧洲仍有很精致的东西,比如荷兰的阿斯麦(ASML)公司,更不要说德国的制造业,还有空客等等,但是总体上看,欧洲的竞争力无疑走在下坡路上。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革命,以及当下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革命,欧洲都很边缘。欧洲既没有大的互联网公司,通信技术公司也都被击败了,如果不是有个阿斯麦,他们几乎要在目前最前沿的全球技术竞争中“剃光头”了。
如今是拼综合力量的时代,欧洲国家都太小,欧盟再怎么攒也不是一个国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分久必合是大的历史逻辑,一次次的统一过程塑造了中国人的基本政治观念。但是欧洲长期是碎片化的,那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逻辑与中国存在背景的偏差。然而我们一定要清楚,现实利益更有力量,中欧走近对双方都有巨大好处。关于这一点,欧洲人相信也决不会糊涂。
中国很支持欧洲一体化建设,这种支持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们希望世界多极化,削弱美国的霸权力量。美国公开也不反对欧洲一体化,骨子里是不悦的,所以经常一有机会就搞小动作,在欧洲培植对它的“死忠者”。伊拉克战争期间,美欧发生严重分歧,华盛顿公开宣扬新欧洲(中东欧)与老欧洲(西欧)的区别,让欧洲主要国家非常生气。
或许可以说,中国无法指望与欧盟在政治上能够走得很近,与个别国家政治上有可能更近一些,但也是不稳定的,我们尤其不能指望欧盟会在关键问题上与中国站在一起对付美国。毕竟欧洲在安全上靠着美国,双方的各种联系根深蒂固,欧洲不会在中美对立中朝着中国这边“倒戈”。但是另一方面,欧盟确实不是美国,我们经常使用“美西方”或者“西方”这样的称谓,其实它们的准确性是打了折扣的。欧盟虽然不会在中美之间“中立”,但它处在,或者完全有可能处在战略上中间地带的某个位置,我们应当尽量把“美西方”变成“美国、欧盟和其他”,用最大努力扩大与欧盟的合作,减少中欧对立。
中欧经济上互相少点多点是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互利应当是总原则。欧盟希望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更多向欧盟立场倾斜,但它知道中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不可能以欧盟希望的方式向俄罗斯施压,双方这个问题能过得去。主张欧洲在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上“去风险化”,这也是说一说,他们能够在这方面走多远并不取决于几个领导人的主观意愿。所以说,中欧关系并不存在根本性危机。
意识形态摩擦,或者说价值观分歧,是中欧之间的长痛,这个问题需要加以管控。其实,虽然中欧在价值层面上有着不同渊源,但是现代社会的共同价值非常多,它们足以让不同制度的国家友好共存。中欧价值分歧被一些人煽乎大了,那些人主要在欧美,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在中欧之间把裂缝撕大,人为制造各种痛楚,破坏中欧的正常交往。
中国这边决不能落入这个圈套,从我们这边帮着扩大中欧之间的价值鸿沟,我们应当让中欧的共同价值更多活跃起来,有意识地减少价值摩擦事件,尽量不给反华势力借那些事件炒作放大中欧价值冲突的机会,防止他们将这种冲突朝着中欧战略冲突进行混淆。换句话说,中欧之间在战略上挺平静的,合作对双方有着巨大吸引力,不应该被一些势力搞得好像挺紧张。中国国内的各种力量都应形成这样的警惕性,这应成为中国战略智慧的一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