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亳州市利辛县一网友江先生因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寻母视频,被当地公安机关批评教育,并收到一份《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理由是其行为“企图给相关部门人员制造压力”。
面对群众网络寻亲,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不是积极协助而是匆忙“删帖维稳”,暴露出当地基层领导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片面理解——把“重视”等同于“防民之口”。这种“怕热搜不怕民忧”的治理逻辑,本质是脱离群众的懒政思维。
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核心是凝聚人心而非堵塞言路。若连百姓寻亲求助都要被“敏感化”,何谈“以人民为中心”?
笔者认为,利辛县此举折射出部分基层干部存在三个认识误区:一是将舆情应对简单等同于压制发声,二是将维稳工作异化为“捂盖子”工程,三是将意识形态责任扭曲为“防民之口”的消极防御。这种治理逻辑不仅违背中央“网上群众路线”的要求,更与”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宗旨背道而驰。
当前,基层治理亟需破除“舆情过敏症”,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应对机制。一方面要正确区分合理诉求与恶意炒作,避免“一刀切”式管控;另一方面要完善民生诉求响应渠道,把工作做在平时。
只有真正站稳人民立场,才能避免类似“寻亲被训诫”的荒诞剧再次上演。这既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执政初心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