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点着急了。
7月25日,东盟会议期间,中印两国外长在老挝万象会面。
看印度外长苏杰生的社交账号,当着王毅的面,苏杰生说了这样一句话:“稳定两国关系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我们应以使命感和紧迫感来处理当前问题。”
请注意:使命感和紧迫感。
苏杰生是印度老资格的外交官。显然,印度也充分认识到,与中国关系这么糟糕,不符合印度国家利益。
不讲边境局势了,哪怕经贸问题上。印度已经感受到了严重的麻烦。
2020年之后,印度以疫情暴发和边境冲突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了“亚洲最严格的限制措施”,包括严格限制对华签证发放,禁封数百款中国手机APP,推迟批准中国投资,以及减少两国直飞航班数量。
结果是什么?
两国交往断崖式下降,很多中企停止了对印度的进一步投资。
数据显示,印度对华发放签证数量,从2019年约20万份签证,下滑至2024年迄今的仅2000份。
中方人员拿不到印度签证,即使个别能拿到,也担心遭到印度政府莫须有逮捕,而不愿前往印度。
以电子行业为例,印度虽然雄心勃勃,但就整个产业链来讲,仍旧依赖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尤其需要中国技术专家、熟练工人提供指导。
按照印度《经济时报》的披露,过去4年,因为中印关系的紧张,导致印度电子制造商损失了150亿美元,造成1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
说句题外话,我其实不太赞成中国熟练工人去印度的。
很简单,就冲印度现在对华态度,那结果必然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印度主动限制中国老师傅去印度,去教印度人干好工作……
所以,看报道,苹果公司现在也大失所望,原来一度转到印度的产业链,现在又在转回中国。富士康最近更宣布,在河南郑州加码投资10个亿。
所以,我们还看到,印度工商界强烈建议,为了摆脱困境,印度须放宽对中国投资的限制。
这就是苏杰生这句话的大背景。
中方怎么看?
看中国外交部的通稿,当着苏杰生的面,王毅一番话也很是语重心长。
他说:中印双方要以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担当,以超越矛盾、分歧、摩擦的理智,推动中印关系实现改善和稳定可持续发展。
毕竟,中印都是大国,关系还超越双边范畴。
王毅接着说:改善双边关系,应体现中印两个新兴发展中大国的战略格局,处理双方分歧应体现中印两大文明古国的政治智慧,应对全球性挑战应体现“全球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
最后,王毅强调,中印关系重回正轨符合双方利益,也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期待。
中印同为发展中大国,同为“全球南方”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其实立场都差不多,但现在,中印失和,真是亲者痛仇者快!
这是多边外交场合下的中印会晤,材料不多,但一些表态,却内涵丰富。
可以说,至少三个小亮点吧。
亮点一,中印都展示了和解意愿,尤其印度外长的这句话,确实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来处理两国棘手问题。
亮点二,中印都同意,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边境磋商要有新进展,即中印边境局势,起码不能失控。
亮点三,中印要加强多边合作,包括但不限于上合组织、G20、金砖国家等框架之下,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这应该也是有针对性的。
最后,怎么看?
不想多说什么,说印度太多都没用,该失望的你永远会失望,最关键的,事实胜于雄辩。
印度要有诚意,要有真正的大国风度和自信。
对中国企业“最严格限制”,这完全不符合规则,更不显示诚意;一些重要国际会议,莫迪总是能逃避就逃避,也不是诚意。
我总觉得,中国不能小觑了印度。中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从长远看,只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印度。
美国不需要多解释。印度庞大的人口和市场,以及不断升腾的大国雄心,注定会成为未来世界的重要力量,实力超过日本、俄罗斯等很多国家。
但我们很无奈地看到,过去几年,不管中国对印度多么克制,印度难以掩饰的是对中国的心结,以及对中国的各种刁难、算计,还有上不了台面的各式小动作。
何必呢?!
这展现出的,更多是一种自卑心态而已。很多时候,自卑和自傲其实是相通的,越是自傲的人,其实骨子里就越自卑。
还是那句话: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当然,我说的,肯定不是印度。
中国和印度,可以是朋友,最好也成为朋友。这对两国有利,也对世界有利。
但假如,我说的是假如,假如印度不愿做朋友,我们也要坦然,毫无疑问,这首先是印度的巨大损失。印度应该也看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