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月报数据也于日前公布。通报显示,今年10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4131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6389人。
对于形式主义,干部群众无不深恶痛绝。这些年,中央及各地下大力气整治,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然而,病灶毕竟顽固,问题时有反弹,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形式主义甚至“越减越多”——
譬如开会,声势浩大的大会少了,然而中会小会不断;再如发文,红头文件少了,白头文件又来了,内部通知多了,口头指示频繁了。说是要精简报表,但又要求留下记录,否则“你不留痕,我们怎么看你是不是按要求清理了过度留痕” ?实地打卡任务减了,工作群、专项群的“报到”却越来越多,上面发通知、下面呈汇报,“数字政务”过多过滥。尽管形态不一样,但同样是汇报、总结不休,基层干部应接不暇,怎能不大呼心累?
“形式主义害死人”。其危害,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更在于它的“异化”,让一切工作变味走样。以留痕证明“减痕”,以文件落实文件,本质上就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其害更甚一重。而就现实看,整治形式的形式主义,似乎拥有了更加“政治正确”的名号。不配合,岂非不愿意对抗形式主义?执行了,又会陷入新的形式主义。如此“逻辑闭环”,让人无可奈何。
形式主义歪风为何久刹不绝、花样翻新?有的是因为路径依赖,某些人习惯了以发文、开会“假装工作”,舍此之外再无他招,整治形式主义也照搬不误;有的是因为懒政思维,面对顽瘴痼疾,不敢动真碰硬,只想“空对空”攒材料敷衍交差。而这些归根结底,还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事实上,形式主义者,大多数并非不知形式主义之害,只是沉迷于给自己轻松上分,说白了,是一种极端的个人功利主义在作怪。
凡天下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破除形式主义,优化考核指挥棒是关键一招。比如,以“现场看实效”代替“纸面上比拼”,以问效于民代替指标问责。而这次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意见》也提出,不得强制推广下载、不得将点赞评论转发作为考核依据。此前,不少地方明确规定,专题会不超2小时、政策文件不超4500字,获得广泛好评。有了这些明确的规矩,形式主义就有了红线,基层干部也有了说“不”的底气。
撰文:田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