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布置工作,要求越明确越好,指示越具体越好,下文越详细越好。总而言之,领导怎么说,我们怎么办,最好!”记者近期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干部口中多了几个“好”,这些话乍听起来,像是基层贯彻落实上级要求更坚决、更彻底了,但其实是落实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基层干部希望上级把指令具体化,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原因是容错机制落实不充分而让他们担忧,怕好心做错事被问责、追责。
容错机制难以有效落实,干部干事就提不起劲。在部分地方,基层干部诉苦,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领导也没想好怎么办,就“装聋作哑”不表态。基层干部把难题解决了,功劳就记在领导头上;问题没处理好,领导就把责任推给具体办事的人。一来二去,部分基层干部不信任容错机制,产生了“谁傻谁去干”“宁可不做绝不做错”的懒政心态,带来了工作中不敢为、不愿为、不作为。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处于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基层干工作不能“等靠要”,更不能为了免责而机械化、教条式执行上级的要求,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创新。而要鼓励基层干部肯干、敢干、实干,就必须使容错机制真正运转起来。容错机制落地的关键在上级,不是上级下指令越细越好,而是上级要敢于为有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腰杆子硬了,才能激发出敢闯敢拼的冲劲和斗志。
为担当者担当,是更大的担当。当前不少地方都按照中央精神,制订了容错机制的细则,划定了可容的“界线”和不可容的“底线”。但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保护想干事的干部,树立容错的榜样,才能鼓励更多人敢干事。容错机制落地也有主体责任,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负起责任,为需要容错的基层干部鼎力担当,以徙木立信之效建设团结拼搏的干部队伍。
为担当者担当,还需建章立制。容错不是要靠上级偏爱“护犊子”,而要靠秉公执法“亮底子”。容错机制之所以难落地,与缺乏明确的操作规范和评价程序有关。落实容错机制应有配套举措,比如,对容错案例应增加公示公议、监督评价的程序,容什么、怎么容最终要经得起各方的检验,防止容错被错用滥用。
归根到底,容错机制的建立和规范运转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试错、求证的过程。因此,不仅容错贵在担当,建立和完善容错制度体系也贵在担当。有人为容错机制的有效运转而担当,才能鼓励有担当者放开手脚,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