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是印度首轮“封城”有效期的最后一天。截至北京时间10时30分,印度累计新冠肺炎病例破万,达到10363例。面对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及死亡人数曲线,这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自当日起决定启动第二轮“封城”令。有分析指出,延长封锁恐将引发“经济风暴”及社会动荡。以牺牲经济及隔离社会为代价,印度能否成功封锁病毒,解决目前面临的疫情难题?
当地时间4月5日21点,印度民众熄灯9分钟,点燃蜡烛和油灯为抗疫祈福。图为印度艾哈迈达巴德一名妇女点燃蜡烛站在阳台上。
封还是不封,是个问题
自印度总理莫迪3月24日宣布该国进入封锁期以来,短短20多天的时间,印度确诊病例数字增长近20倍。就在“封城”结束当日12时,莫迪向全国民众发表演讲并宣布,封闭令延长至5月3日。
据《今日印度》14日报道,随着全国封闭令最后期限的来临,印度邦级政府大多希望延长“封城”。报道指出,考虑到“封城”的巨大成本,印度下一阶段会采取更灵活的措施,在部分低风险地区逐步恢复生产,提振印度经济。
“延长封锁恐将引发社会动荡。”法新社13日称,多个关键行业已向莫迪发出警告。但在疫情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莫迪政府也很纠结。
世界银行12日发布的报告称,印度等南亚国家正陷入一场“地动山摇的负面影响风暴”,并将在疫情后经历40年来最糟糕的经济表现。根据巴克莱银行的预测,全面封锁措施将使印度损失达1200亿美元,即GDP的4%。印度央行官网也于13日公布,由于疫情冲击,印度经济难以在2019至2020财年实现5%的增速。经济学家则称,已经在疫情前创6年增速新低的印度经济将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
印度孟买民众在阳台上捧起烛光。
“暂停”与“加速”,同样重要
摆在印度面前的是一道“稳经济”还是“保生命”的选择题。外界分析称,“封城令”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印度应对疫情争取到更多时间。在一份有关印度疫情的模型研究报告中,据专家推算,如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当地确诊病例或在5月1日升至近100万例,而采取“封城”措施后,该数据被控制在了一万例以内。
回溯该国应对疫情时间轴,印度早在今年1月底就已提高对疫情的警惕。从3月初开始,当美欧多国成为疫情“重灾区”,印度的感染患者也在逐渐增加,当地防疫政策覆盖面更宽,所有国际航班在一周内禁止在印度降落,除外交、国际组织、工作与项目类以外签证效力暂停至4月15日。
3月24日,总理莫迪下达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措施——所有印度民众须居家隔离21天,商店、工厂、办公楼和宗教场所等全部关闭,航空、铁路、客运和市内交通也按下了“暂停键”,这是印度铁路167年来首次停运。
印度艾哈迈达巴德民众站阳台上燃起烛光。
“静悄悄”的地方,暗藏风险
对于印度而言,与病毒侵袭严重地区相比,那些“静悄悄”的地方,更值得人们警惕。贫民窟确诊病例的出现再次给印度疫情拉响了警报。
4月1日,位于孟买的塔拉维贫民窟首次报告确诊病例,患者当天夜里死亡。塔拉维贫民窟是亚洲最大贫民窟,约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近百万人。由于那里人口密度高、卫生条件堪忧,有专家担忧,一旦感染蔓延将难以控制。
此外,缺乏配套措施的封闭令为印度社会带来了疫情之外的次生灾难——打工者返乡潮。这些居住在贫民窟里的印度人,多是从农村地区赶赴城市的打工者,“封城”政策切断了这些人的收入来源。迫于生活压力及对病毒的恐慌,回家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印度许多大城市都出现了打工者返乡潮。
据英国《卫报》形容,这是印度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徙。《印度快报》更是用“印度正在步行回家”为版头,报道了这一前所未有的轰动场景。
面对造成的混乱状况,莫迪已向印度贫困阶层致歉,请求他们“宽恕”严厉措施。但他仍强调,封闭令与社会隔离令是打赢抗疫之战的必要措施。
除了人群流动增添病毒传播风险,医疗体系的不健全,也成为外界担忧印度疫情的另一个方面。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去年发布《全球卫生安全指数报告》指出,印度在医疗对策、医疗人员部署、应急准备和快速响应等方面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此前据多家媒体报道,印度是世界上检测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不少专家曾指出印度确诊病例的数字仍被严重低估。据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数据显示,截至本月12日,印度约有181028人接受新冠病毒检测。
一边是贫困阶层的传染风险,一边是与人口基数不匹配的医疗资源,印度的疫情防治难上加难。为对抗“新冠病毒黑暗”,莫迪本月5日号召13亿印度人民启动为时9分钟的点蜡烛活动。然而面对疫情,在祈福和温暖人心外,印度更需拿出更有效的措施。世卫组织紧急情况计划主任迈克·瑞安曾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对抗疫情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未来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印度控制病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