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诗文引用:儒家经典和苏轼引用频率最高

2017-10-26 11:40:56 来源: 长安街知事作者:艺绽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 《墨梅》

  在昨天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最后引用的《墨梅》诗句,清新隽永又带着浩然正气,成为刷屏金句。

  ……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淡墨画成的梅花,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外在的夸赞,只愿在天地之间静静散发清香。同样,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并不追求世界的夸赞,但求坚守自我、实事求是,为世界不断带来有益的影响。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2012年11月15日,五年前那场举世瞩目的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以质朴的话语打动了无数人。而那句“夙夜在公”,则是出自《诗经·召南·采蘩》。

  近五年来,习总书记在许多内政外交场合画龙点睛地引用经典诗句,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也由此,这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名片道出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自信。

 儒家经典最常提

  从诸子百家到民谚俗语,都是习总书记讲话用典的广泛来源。不过,习近平引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名言。

  “学习中国”app基于习近平公开讲话中引用的近500条典故统计,他曾引用《论语》32次,《孟子》16次,《礼记》15次,《荀子》、《左传》各8次,《史记》、《周易》、《尚书》各7次,《诗经》3次,《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

  ▲孔子

  1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引自《礼记·大学》)

  齐家是治国的先决条件,治国则是齐家的最终效果,两者紧密相连。治国要从教育自己的家人开始,假如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没有资格更没有可能去教育别人、教化百姓,国家当然不可能治理好。

  2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引自《论语·子路》)

  关于“正”,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这作为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

  3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引自《尚书·周书·周官》)

  不管是国家要实现振兴,还是个人要成就事业,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为立志,二为勤勉。立志是前提,勤勉为保障,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这句含义隽永的古语,正表明立志与实干相辅相成的关系。

  4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引自《孟子·滕文公上》)

  不管是政治制度还是人类文明,不管是中国道路还是儒家思想,都是具有“多样性”的。从政治制度看,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国有各国的体制,各国有各国的历史。“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国情选择合适的道路。

  引用最多的古代诗人是苏轼

  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其次是李白。

  ▲苏轼

  1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2014年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多个讲话和文稿(引自《晁错论》)

  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这句名言。天下最大的危机就是面对已有的隐患坐视不管,直至其发展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习总书记引用这句诗意在表明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于存在的问题不可听之任之,而必须警觉起来、行动起来。

  2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2012年11月17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引自苏轼《范增论》)

  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会寄生,说明事物总是自己先有弱点然后才为外物所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腐败者自身道德素养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诱惑。引用此句意在提醒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除以上诗句,“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临大事而不乱”等苏轼诗句都在习近平引用之列。

  习近平曾引用李白的著名诗句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近现代诗句常引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也是一名诗人。在习近平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也多次引用他的诗词。

  1

人间正道是沧桑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引自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人间正道指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即沧海(大海)变为桑田,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雄关漫道真如铁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引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不要说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如今我们却迈开大步从它的头顶越过。 这句词体现了毛泽东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决心。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

风物长宜放眼量

  ——2012年2月14日 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引自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在中美都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的语境下,习总书记引用此句意在表明两国企业家应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两国经济议程高度互补和契合,合作空间广阔。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和互利共赢的成果。

习总书记诗作

  除了在讲话与文章中引用名篇佳句,习近平还曾亲自填词。1990年7月15日,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到一篇题为《人民呼唤焦裕禄》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后发表在《福州晚报》。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〇·七·十五

  注:

  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铿锵的词句,真切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的思念与钦佩,以及对其精神的深情赞颂。而在作者对这位两袖清风的实干家的追忆中,读者也能体会到习近平那份民重于山的情怀。

  无论是诸子百家的思辨,还是古代先贤的千古佳句,这些或饱含情怀,或蕴藏哲思的诗词,都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

  参考资料:《习近平用典》

  作者、编辑:王广燕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