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讲话》发表纪念日 俞正声主持召开政协“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

2017-05-25 22:37:14 来源: 新华社作者:姚大伟

王宏甲按:5月23日,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75周年纪念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俞正声在讲话中再次向与会者介绍《塘约道路》并对《塘约道路》予以充分肯定。以下是新华网报道原文。

  5月23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全国政协23日在京召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

  30位委员和地方代表、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对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出意见建议。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介绍有关情况。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与委员互动交流。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

  委员们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对党和国家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故事是最好的载体。故事是直接经验的文化描述,承载着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帮助公众深刻理解并坚定“四个自信”。一些委员提出,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要深入实际,关心社会的变化、企业的变化、人的变化,站在人民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发掘有泥土气息、有百姓体温的故事,用“四个自信”指导讲好中国故事,靠故事鲜明生动地说明道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要真实、真诚地讲故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用形象的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真诚地阐述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刘奇葆认真听取了委员们的发言。他说,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全国政协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专题协商,体现了真挚的文化情怀和自觉的文化担当。要礼敬客观科学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传承发展儒家思想、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等重大关系。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突出实践标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要坚定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和底气,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能力水平,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主持上午的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林文漪、罗富和、何厚铧、张庆黎、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刘晓峰出席会议。

原标题:全国政协召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 俞正声主持并讲话

相关文章:

  全国政协“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杨胜群:深入发掘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故事,关键在于讲出和讲清这个理论的“中国特色”。这个理论的“中国特色”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我们对这两个方面的特色的发掘和阐释都做得不够。

  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故事,一定要深入发掘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所具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用中国梦形象概括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国梦不只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目标,而且是一个民族历史和精神的标识,凝练着中华民族近两百年来前仆后继的奋斗历史,凝练着中华民族近两百年来不懈的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二、借鉴吸收前人总结的为政经验所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的理念和思想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的理念和思想主张,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对这样一些理念和思想主张,如果不去发掘和阐释其内在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是很难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的。

  三、大量阐发的关于劝学、立德、律己、笃行、廉政等有益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问题时,从古代典籍中大量援引经典名句,阐发中华民族重视修身、善于修身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这些内容,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重要的思想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曹育民:重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觉,要注重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妄自尊大,一种是妄自菲薄。

  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形而上学片面性,都是缺少文化自觉的表现。妄自菲薄直接否定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文化自信的消极作用自不待言。妄自尊大表面上好像很自信,实际上对于建立的文化自信没有任何益处。比如提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人没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扬弃上下功夫。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网民发泄式的冲动和盲目排外的情绪也有所滋长。

  讲好中国故事,应当是反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达。

  一、要有鲜明的时代精神,顺应潮流,与时俱进,跟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尊重历史,面向未来,不骄傲自满,不固步自封。与时代发展不合拍的故事,不要当做正面的东西加以传扬。割断历史和厚古薄今,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都是不可取的。

  二、要务实求真。故事越真实,越能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越能让人信服。要坚持不粉饰、不妄言、不忽悠。

  三、要发动大家来讲。人人来讲、人人尽责、人人奋起,特别是把年轻人动员起来,才会大有希望。

  四、要重视实践表达。归根到底,中国故事是靠做出来的。中国辉煌的历史故事,是中国人民历史实践的积淀,中国未来的故事,也是靠中国人民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编写的。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的股份制是怎样推广的?

  从1985年起,在中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两条改革主线之争。一条改革主线是把价格改革放在主要位置,主张仿照1949年的西德改革,放开价格。另一条改革主线认为,中国的改革不能照搬西德经验。股份制改革才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之后才改变。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市场经济导向,股份制开始试行。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中国的股份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实施的。国有大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仍有困难,于是采取了“存量不动,增量先行”的办法,即国有大企业的股份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流通股(即存量不动),另一类是流通股(即增量先行)。国有大企业终于走上股份制的道路。

  但非流通股在股份制国有大企业中所占比重太大(即存量过大),企业的运行机制未变,股东会开不起来,董事会只有一种声音,即绝对控股的国有大股东的声音。因此,国有大企业股份制第二次改革必须推行。1998年,新中国第一部证券法以高票在全国人大通过。股份制的第二次改革也在21世纪初年推出。

  股份制的第二次改革大约在2006年年终基本完成。具体做法是:非流通股持有者给流通股持有者一定补偿。补偿多少,由市场决定,因公司而异。为什么要给流通股持有者一定的补偿,因为当初国有大企业上市时曾有过承诺:“非流通股暂不上市”。现在非流通股上市了,所以要取得流通股持有者的谅解,给予补偿是合情合理的。股份制第二次改革终于成功。

  把这段历史故事告诉年轻人,有助于他们了解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坚定道路自信。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惠生:知道怎么好心里才会信

  只有自信,事情才能做好。这事急不得,又得着大急。我认为,着急要“着”在三个“奔着去”:奔着历史去,奔着文化去,奔着科学去。

  奔着历史去。历史是一面镜子,要善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讲清楚,只要真清楚,听者自然就信了。

  奔着文化去。文学艺术产品要有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不能贴着文化标签去搞房地产,去搞假文化、低俗文化等。不一定非要花几千万元、几百万元搞个演一场或几场就没有观众了的所谓精品。“书文戏理”是浸润价值观的最有效的载体。要把我们强调的政治概念,艺术化地“种”到大众的心里去,这种作用无可替代。

  奔着科学去。在不断提高治理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一定要发挥科学解决突出矛盾的独特作用。人们最关心什么?衣、食、住、行。而出问题也往往出在这几个字上,食品药品安全、居住安全、出行安全等,而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科学问题,恰恰又少有人以科学的角度去向公众解读这些问题。要通过科学文化传播,尽量让公众做个科学上的明白人。

  文化是熏陶的,是积累的,是感悟的,我们应尽心竭力去做熏陶、积累、感悟的工作。引导大众对文化从相知到相爱,知其怎么好,怎么妙,他自然而然就信服了,就会自觉自愿地跟着你走了。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敦煌故事

  我在敦煌莫高窟已工作了54年。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最璀璨耀眼的一颗明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新中国诞生后,莫高窟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莫高窟全面迈入国际合作、科学保护、成果竞秀、弘扬传播的崭新阶段。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游客,敦煌研究院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将文物资源、数字技术和管理功能系统整合,形成集网上预约、数字影像做知识引导、洞窟实地参观、仿真洞窟体验等为一体的服务系统。我们还通过制作电影、举办国内外展览、数字敦煌进校园,在网上公布莫高窟洞窟数字图像等方式,让更多的民众共享敦煌艺术。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莫高窟敦煌艺术,讲好敦煌故事,建议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深入地研究、挖掘,阐释莫高窟价值和内涵,开拓更多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二是通过互办展览、学术交流、推广先进保护科技和培训等途径,加强国际合作;三是开放合作和交流需要培养许多的国内和国际人才,希望教育部能支持敦煌研究院取得历史文献学(敦煌学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学(涵盖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以及文物保护、文化遗产、艺术史等)两个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四是希望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敦煌文化系列展览,推动文化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李滨生:培育“大国工匠” 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发扬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价值需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是当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

  为此,建议:

  一、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工人、崇尚劳动、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新闻传媒应创造更好的作品,提供更多的机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优秀技术工人的事迹和贡献,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追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着力保障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各方面权益。改革优化企业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进一步突出技术的含金量,让技术工人能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红利,分享更多成果。

  三、打造优良的技术工人成长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加快人才培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行业特点并与国际先进做法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发体系。

  四、努力形成工匠辈出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制度体制等。有必要将培育“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抓,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重视制度间的协同并举,革除体制弊端,通过深化改革为匠心回归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用电影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一、讲好党的故事凝聚党心。8000多万党员需要呼吸精神的氧气,需要传布信仰的血液,需要看到榜样的力量,需要寻找思想的源泉。讲好党的故事是凝聚党心培育党性的心灵营养。建议领导干部应率先作为,让共产党人用鲜血写成的党史,激活成感染人心的形象。重视发挥俱乐部、礼堂、多功能厅,特别是网络平台的作用,网络党心,才能网络天下人心。

  二、讲好党的故事赢得民心。讲好共产党的故事,各级党委要担当责任。讲透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提高党执政的感召力,就是讲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三、讲好党的故事画出最大同心圆。在迎来人民政协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全面再现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参加政协会议,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讲清人民政协故事就是讲明白新中国诞生的故事。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具有划时代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与各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创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共融。由此,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最核心的故事,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重视翻译工作 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当下中国不缺好故事,也不缺好的传播平台;制约传播中国好故事、好声音传播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缺少好翻译。具体可以归纳为四“难”:一是中国重要典籍的误读和误译“难防”。二是核心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难规范”。三是翻译人才“难整合”。四是对外传播效果“难评估”。为了让世界“听得懂、乐意听”中国故事,建议:

  一、针对涉及我国核心发展理念、中华人文精神的明显误读和歪曲,应及时作出正面回应,以正视听。

  二、建设权威、开放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典大数据库,开展“术语汇校工程”。组织国内外翻译机构、翻译家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大中华文库》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译语通语料库中的核心翻译术语进行专业学术认定,通过权威、开放的数据库对社会公开。对重要经典、重要语句进行集中校对,形成共识,及时传播。

  三、统筹建立对外翻译和传播的“国家队”,健全专业资源整合和管理机制。由外交部、国家外文局、中央编译局、新华社建立联席会议,统筹对外翻译和传播的各方面专业资源,行使翻译专业研究、翻译出版规划、翻译人才培养和外译监督管理的职能等。

  四、“知己知彼”,力争做到精准传播。坚持对我有利、以我为主原则;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受众习惯进行分析,对国际传播的相关数据和实际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发挥与东盟陆海相连优势 拓展中国故事传播渠道

  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与东盟国家“地相邻、人相亲、习相近”。面向东盟国家讲好中国故事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举措,是坚定文化自信、塑造国家形象的迫切需要。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从国家层面制定一个面向东盟国家讲好中国故事的总体规划。在文化方面,与东盟国家共建泛北部湾文化带,广泛设立“中国书架”工程;在医疗卫生方面,支持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建设,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在边境设施建设方面,利用地缘优势加强边境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

  二、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上扶持广西卫星频道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落地覆盖工作,拓宽具有广西民族特色文化的中国故事传播渠道。支持广西媒体战略转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更加精准地分析东盟国家不同受众的文化习惯,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三、加强人才培养,把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国家的小语种人才培养高地。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区域长远的交流合作,把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作为面向东盟国家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扩大对广西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投入等。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支持在世界文化遗产——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区域内设立国家级骆越文化(花山)生态保护区和国家级骆越文化研究中心等。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荣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卢文端:用好海外文化阵地 善借外力传播中国文化

  提两方面的建议:一是如何让海外媒介愿意、乐意传播中国故事;二是建议在香港设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心。

  一、寻求共振点,让海外媒介愿意、乐意传播中国故事。一是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理念:在国际层面,中国与各国的根本利益与发展观和价值观是“同”多于“异”。应以求同广交朋友,以求同善借外力,讲好中国故事。二是需要以求同思维,在故事内容、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利益分享等方面,力求找到与传播地区的共振点。在故事内容方面,注意找好切入点,强调中国在发展方面与国际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在表达方式方面,用让人听得懂的语言、愿意听的语言讲故事。在利益分享方面,努力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把中国故事与各国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二、在香港设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心。不仅是因为香港具有特殊优势,而且由于香港有这方面的迫切需要。一是香港是著名的国际信息中心。二是香港具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贯通中西文化的优势。三是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智库的有力支持。在香港设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心,发挥智库的功能,是提升论述能力的重要条件。四是香港需要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心作为支持国民教育的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使有力量的文化自信深植于内心、自觉于行动,教育是最鲜活力量。

  一、把握准中国故事的听众。当代青年成长环境纷繁复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面临多样化思潮、市场逐利性以及网络新媒体的挑战。这就更需要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教育,使文化自信融入青年血脉,成为强大基因,持久深入影响他们成长。

  二、运用好中国故事的讲堂。一方面,学校是主阵地,义不容辞。坚定文化自信,教育更具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既要掷地有声、旗帜鲜明地通过课堂,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发展的故事;又要润物无声地通过社会实践,让青年以脚步丈量祖国,读懂祖国。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是大课堂,不容忽视。因此,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形成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合力,家庭和社会决不能缺席。

  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青年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因“事”而化,通过故事传递强大自信,把故事与理论结合,发掘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因“时”而进,引导青年清醒把握时代脉搏,对先进和落后的文化有科学的判断甄别。因“势”而新,以新媒介、新手段,提升文化育人亲和力、针对性。让广大青年自觉成为中国故事最鲜活的讲述者和最积极的书写者,唱响青年一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正是由于故宫博物院拥有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多元文化身份,因此也必然在保护管理方面面临非同一般的严峻挑战。

  目前,故宫博物院全面实施两项重点保护工程,一是为时18年的“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二是为时8年的“平安故宫”工程。上述两项重点保护工程均要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时竣工,实现“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为此,故宫博物院努力恢复传统风貌、文化景观、历史氛围和生态系统。从实现故宫整体保护的目标出发,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关于故宫古建筑完整保护问题,二是关于故宫文物藏品完整保护问题。

  实现故宫完整保护,使故宫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是几代故宫人的梦想,是我们当代人的神圣职责,也是社会民众的共同心愿,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为此,建议:

  一、随着北京市行政部门搬迁,将腾退出大量用房。建议利用搬迁腾退出的用房,安置故宫内的机动车队,消除安全隐患。

  二、将国家档案部门所保管的明清两朝皇室档案回归故宫博物院管理,结束故宫文物分散管理的状况,将故宫文化遗产完整传给子孙后代。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讲好中国故事 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通衢之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讲述着许多精彩的中国故事。

  一是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全面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声音形象传播到新疆各地。让各族人民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制度好。二是不断提升各民族大团结的凝聚力。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用实际行动讲述各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三是不断提升抵御极端思想渗透的免疫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保护合法宗教,依法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坚持不懈“去极端化”。四是不断提升主流舆论媒体的传播力。五是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六是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力。

  建议:一是加大新疆手机网络建设,二是从对外综合文化交流等方面加大对新疆的支持力度,三是支持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建设。

  ■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归侨总会监事长,澳门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刘雅煌:澳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澳门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讲好澳门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回归18年来,澳门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调查显示,80%以上的澳门居民认为作为中国公民而感到自豪。专家认为,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上的回归,也实现了人心回归。澳门处于中国南大门,首当其冲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国际接点城市,讲好澳门故事可从四个方面阐述:

  一、在社会层面,积极利用媒体、语言多样化的优势,通过新媒体平台展开综合性广泛传播,增强国际影响力。

  二、在企业层面,由企业家带动员工最大程度地形成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鼓励企业家在海内外传播中国好声音。

  三、在家庭层面,澳门拥有20多万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应发挥作用,引导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

  四、在个人层面,本地各个阶层的每位民众,包括导游、司机、服务生等,都可以作为形象大使向世界各地的人们讲好中国故事。

  ■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一级指挥于海:讲好国歌故事激扬民族精神

  我连续10年为国歌立法提交提案,最近的一则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让我非常兴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中,关于国歌法的法律案拟于今年6月初审。这意味着:国歌和国旗、国徽一样,将有一部专门的法律。

  就“讲好国歌故事,激扬民族精神”,建议:

  一、激发全民对国歌的尊崇与热爱。建议以国歌立法为契机,加强宣传、引导和监督,教育全社会像尊崇历史一样尊崇国歌,像敬畏法律一样敬畏国歌,像热爱祖国一样热爱国歌。

  二、旗帜鲜明地弘扬国歌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顽强拼搏、艰苦奋斗,需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因此,应弘扬国歌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充分发挥国歌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唱响国歌、唱好国歌”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认识国歌的音乐美、文化美、思想美,感受国歌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伟大精神。

  四、讲好国歌背后的故事。建议广泛征集、积极传播国歌背后的故事,使讲述国歌故事的过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盘活戏曲存量资产

  据《中国当代剧目提要》,1949年至2000年,仅收录出版的创作剧目就有23949个。改革开放后,中宣部、文化部评选的“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精品奖”优秀剧目也有几百个。现在文艺不仅要创新,更要盘活存量资产,这也是文化创新的一种有效方式。

  历史经验证明,改编整理优秀作品,也是攀登艺术高峰的可行捷径。建议:

  一、各剧种、各剧院团根据自身条件,在继承传统、改编整理、剧目创新的方向上进行重点分工,不必一刀切地争做创新工作。

  二、属于中央和省市级的重点戏曲院团应有计划地选择出可以复排的项目,每年抢救性地恢复一批本院保留剧目。

  三、建议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戏曲武戏萎缩现状,制定保护戏曲武戏、培养人才的政策。

  ■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文物出版社名誉社长苏士澍:以书法为媒 传递文化自信

  一、推进书法进课堂,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基础。2016年,我和几位政协委员,先后到20个省市的上百个学校进行了“书法进课堂”的调研,了解到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教师缺乏、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希望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抓实抓好书法进课堂。

  二、加强书法艺术工作队伍建设,鼓励广大书法艺术工作者深入实际,扎根生活,创作精品。书法家要用手中之笔创造出更多启迪思想、讴歌时代、展现情怀、承载梦想的经典佳作。

  三、大力开展书法国际交流。中国书法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成功地演出了一幕幕书法外交。希望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配合党和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整体部署,以创新的方式主动开展书法国际交往和传播,为推动各国人民互相借鉴和世界友好和平发展,展示出中华独特的书法艺术和中国色彩。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民族文学研究所原联合党委书记、副所长包明德:加强文艺批评 打造传世精品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传承性、创新性与丰富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观点与审美观点的有机结合上,作出了更加丰富全面的概括与阐释,为文艺创作与批评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中国文论中的“载道说”“言志说”“忧患说”“意境说”“童心说”和“情真说”等,是从古到今文艺创作与评论中的精魂,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加强文艺评论,打造传世精品,讲好中国故事。文艺批评工作者有责任担负起时代使命,对文艺创作中出现的消极现象,进行有理有据的批评与引导。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双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花大力气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文艺方式不可或缺。对此,建议:

  一、“内容为王”。应该把弘扬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传播的内容,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赢得未来优势。还要善于寻找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利益交汇点,寻找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鸣点,寻找共同话题的聚焦点。

  二、“创新至上”。从文艺的内容到形式都需大力创新。当代社会生活中,好故事、新故事天天都在发生,一个值得书写的时代最应该拒绝的就是平庸。在形式和手段上必须紧盯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前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在创新思维和观念上发力,形成被中外听众接受的、用新概念和新表述讲出的中国故事。

  三、“力戒浮躁”。力戒浮躁,就要回到原点——真正深入生活,拒绝名利诱惑,踏实潜心创作,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中心主任、陶艺研究中心主任朱乐耕:文化自信与中国原创性当代艺术的崛起

  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要有文化的强大作为基础。而文化的强大,首先要“文化自信”,“自信”的基础在于“自觉”,“自觉”就是要认清自己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自觉地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中国文化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

  只有具有自信,我们才会去重新认识、发掘或者去自觉地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是传承,另一方面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中国原创性的当代艺术。

  中国的当代艺术要避免两种现象,一种是传统保守没有创新性的艺术,另一种是完全学西方的艺术,对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视而不见,缺乏文化自信。只有得到大家接受的文化,才能带来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并能促使中国文化的当代崛起。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用评书讲好中国故事

  评书是一门专讲故事的民间曲艺形式。说书讲古,不光是听着有趣和热闹,它还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传播文化的作用。评书有责任把当前发生的新生活、新故事说出来,也就是老书新说、旧书新评。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说《岳飞传》,岳飞的故事里有爱国心、民族魂,所以受大家欢迎。在推陈出新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所有的书都删改增补以保留精华,增强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

  当前评书和曲艺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后继乏人,评书演员可以求职的地方很少,转行的也很多。提两点建议:一是支持高校开设曲艺学课程,培养人才;二是要有更多传播的平台,建议电视台等媒体给予评书更多阵地,加大宣传的力度。

  ■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主播海霞:创新形式紧扣时代传递民声

  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我结合央视新闻中心在挖掘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些探索,分享一些体会:

  一、把握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模式,善用微视频和新媒体。央视推出的时政微视频系列节目《初心》一经推出,全网热转。它的成功说明,传统媒体只要加强创新,主动出击,积极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贴近对象需求,很多独特优势就可以成倍放大,为讲好中国故事开辟一片新空间。

  二、把握时代精神,表达时代需求,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创意的过程实际是对当下和时代的深刻理解和挖掘的过程,有了这种挖掘,我们就会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建议: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主要新闻单位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在课题设计、项目申报、经费预算、效果评价、激励奖励等整个流程中都进行改进创新,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在日益复杂的舆论场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袁慧琴: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京剧是世界范围内被尊重的中国“国粹”,是中国的形象名片。建议:

  一、建立“京剧优秀经典剧目复排推广工程”,将京剧至今传承和创造的各流派经典代表剧目进行复排,以常设机制进行资金投入和海外推广,让京剧艺术通过优秀经典剧目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

  二、由文化部外联局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统筹海外相关文化机构,加大京剧海外推广力度,文化部外联局对出访剧目从内容到艺术形式及艺术家表演水平要严格把关。

  三、统筹全国京剧院团的人才力量,高度重视优秀中青年对京剧传承的作用,设立“京剧优秀青年传承剧目推广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青年后继人才,通过青年对京剧剧目的传承演出,让京剧经典一代代传承下去。

  ■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商学院院长徐玖平:推进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

  对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目前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声音”难以突破西方话语体系封锁;二是我国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接不力;三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为此,建议:

  一、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铺就新时代文化丝绸之路。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交流项目和合作协议,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理念和文化精髓。

  二、创新发展机制,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对国外文化相关目标群体进行准确定位,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

  三、以资源整合为手段,推进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整合中央和地方资源、企业资源,国内及境外资源,构建中国对外话语权体系,实现中国文化产品的整合营销。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演员张国立:中国不缺好故事 关键是怎样坚定自信地讲好

  我最近参加了两档节目,一档叫《非凡匠心》,这是在电视台播出的,讲两代匠人的传承交流。另一档叫《见字如面》,是个互联网节目,其中的红色家书、烈士遗书很多。参加这两档节目让我有如下体会:

  一、主流文化同样有强大市场空间、有观众的强烈需求。我们应该挖掘更多的红色题材在互联网推出,更多相信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时所能起到的正面作用。

  二、好的节目不是炒作出来的,而是电视观众和网民人际传播自发推热的。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创新,但这个创新的第一步就是回到常识,就是要真诚。

  三、建议国家的文化扶持政策,能有效、更实在地支持优秀文化项目。

  中国不缺好故事,关键是怎样坚定自信讲好故事。我们自信了就能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讲好了,我们就更有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讲一个顶花带刺的新鲜故事

  黔西南易地扶贫任务非常重,二十几万人从山里搬到社区,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位60多岁的布依族大娘,随子女搬到了新居。初到新居,老大娘很不习惯,儿媳妇有点厌弃她。但老大娘会布依族服饰的几百种绣花手艺,她用绣花手艺一天能挣100多元钱,比儿子儿媳妇还挣得多。现在,她不但通过非遗文化重新建立了自信,儿媳妇对她的态度也变了。去年底,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黔西南州签了一个合作协议,提出非遗扶贫,提出在异地重建精神家园。所以讲好中国故事,缺的是发现好故事的眼睛和讲好故事的能力。

  我们讲故事要有针对性,政府做了这么好事,就要用这些实实在在的故事回答。为什么政府要异地搬迁?因为共产党不忘初心,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真正做到搬出文化、搬出自信、搬出精神,真正做到在异地重建精神家园。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原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凯歌:以改革促进中国电影发展

  中国电影市场过去10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斐然。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存在两大两小、两多两少的情况:两大是规模大、市场潜力大;两小是观众平均年龄小、中国电影的思想文化价值小;两多两少是纯娱乐化影片多、无关痛痒的影片多,接触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少、上品佳作少。

  用文化、用作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逐渐了解、接受、效法中国,是文化工作者的重中之重。电影产业也需要像其他产业一样提高门槛,提高艺术质量,最核心是反对“三俗”。

  打破电影创作单一倾向,保证可持续发展,唯有继续解放思想,从改革中找到新的创作领域,大力推进现实题材创作。电影产业也需要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挤泡沫,提门槛,提高影片艺术质量,做精做强,使中国电影真正具有竞争力。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张廷皓:文物外交大有作为

  文物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角色。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物外交的空间日益扩大,作用也将日益显著。对此,建议:

  一、重视顶层设计。把文物对外交流纳入服务我国外交工作的大局,制定指导我国文物外交的总体方针和政策,适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文物对外交流的指导意见》。

  二、做好规划。把文物外交纳入“五年发展规划”。确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纳入相关部门规划落地实施。

  三、创建中国特色文物外交新方式和新平台。推动国际间文物和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和学术活动,不定期请我国文物考古学家面向外国人举办讲座。

  四、广泛团结和依靠全球100多个国家的6000多万华人华侨,利用全球1000多个华侨媒体,使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生力量。

  五、培养和建立一支能够适应我国文物外交工作的人才队伍。

  ■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画家刘宇一:传承红色文化攀登艺术高峰

  我国“红色文化”的最大特色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红色文化”是我们前辈开启的崭新的文化,必然会向前发展。我们攀向高峰的第一要素是认清方向、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红色文化”自信与坚定传统文化自信同样重要。

  我们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发出时代呐喊、画出中国人的精气神,在世界艺术独树一帜。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考虑文艺的意识形态特点,确立我们国家自己的评价体系。

  ■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让更多文艺工作者外出讲好故事

  我受中国国家画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交响乐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单位负责人委托,就出国规定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发言。一、因公临时出访的批次规定,与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异。二、出访时间天数的规定与执行需要的时间存在很大矛盾。三、带队领导出访的时间和次数限制与工作需要存在突出矛盾。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外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放宽了对教学科研人员出国规定。为此,这四家单位请求把文艺界存在的这个同类问题也予以参照解决,让更多文艺工作者外出讲好中国故事。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