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党委书记:一些错误思想急于在高校“抢滩登陆”
原标题: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张彦
高校是教育单位,也是文化单位,知识分子和青年大学生构成了校园人群的主体,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激荡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既有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轨转型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也有国外敌对势力的牵制遏制和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文化渗透。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切实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实施主动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守住阵地、清洁阵地,并不断传播好思想、传递好声音和传输正能量。
一、深刻认识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1.阵地状况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表征
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不仅表现为物质、技术、军事的竞争,也包含精神、文化、信仰的比较与冲突。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宣传思想阵地上的交锋和较量越来越复杂、尖锐和激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新问题、新困惑。思想领域中,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观念交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以及一些干部作风不正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极容易造成人们情绪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困惑,甚至引发偏激言论和非理性行为。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叠加,在高校宣传思想阵地上经常得到直接的表现。各种思想文化在高校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众声喧哗”的局面中难免有杂音、噪声,一些错误思想甚至急于在高校“抢滩登陆”,企图影响青年知识分子和争夺青年大学生的关注。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师生成为掌握和运用互联网较为集中的人群。互联网在为师生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夹杂着各种思想的争锋,成为思想舆论斗争的胶着地带。毫无疑问,要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就必须重视对宣传思想阵地的管理,看好阵地,守住阵地。
2.制度是宣传思想阵地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保证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始终是宣传思想工作须臾不可动摇的根本任务。实现“两个巩固”,重中之重是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中国梦激发和汇聚上下同心、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信仰、信念不会自发和凭空产生,只有充分发挥宣传思想阵地的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入脑入心,促进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和生动创造的可感可知,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也被赋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光荣职责,为了完成使命,自己的宣传阵地必须建设好、管理好。
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需要从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制度是阵地运行的基础框架,也是实施管理的依据。管理制度有效管用,阵地才能守得住。推进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化,就是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管理全过程,实现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可操作、全覆盖,使错误思想没有传播和扩散的条件。宣传思想阵地的建设管理,既要着眼当前,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又需要着眼长远,不断健全长效机制,使宣传思想阵地保持良好状态。
二、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1.树立法治观念
在高校进行宣传思想阵地建设,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这件事既要树立自觉性,从政治高度来认识,也要增强坚定性,从法治的角度来理解。根据宪法以及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高等学校对课堂、讲座、出版、发表等工作、活动、场所等进行制度建设,对师生员工进行纪律约束,本质上是学校贯彻实施法律的延伸,也是学校根据章程履行自身管理职责的具体表现。具体到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法治思维,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管理制度,依据法治程序出台管理制度,依据普法原则宣传解释管理制度,依据法治精神执行管理制度。
2.坚持底线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它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是对意识形态领域规律的整体性把握,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顺应规律,客观分析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中每个细节、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妥善解决各种问题。大学宣传思想阵地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载体具有相当程度的重合,进行制度建设时必须始终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宣传报道有尺度”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妥善处理好加强管理与维护学术自由和保障言论自由的关系。通过具体管理规定和措施安排,把握好政治底线,要求不碰底线,在底线基础上划出红线,严禁踩触红线。
3.进行系统设计
意识形态领域之错综复杂,唯有整体考量才能驾驭全局;阵地管理之关联耦合,唯有统筹协调才能协同推进。高校一般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创新文化的任务,许多大学与社会联系广泛,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在高校内进行宣传思想阵地的制度建设一定要坚持系统思维,进行系统设计,这既是理顺复杂关联的必需,更是凝聚共识、巩固阵地的关键。进行系统设计,重点是统筹好各层次、各领域,努力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具体到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就是既要高瞻远瞩、坚持导向,又要通盘考虑、联动各方,也要科学规划、逐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到位。
4.不断创新探索
改革包括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和高校都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就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不少情况是过去不曾遇到过的,不少情况还在发展当中,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行新创造,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制度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节点的变化而发展的过程,既要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长期性,也要与时俱进,树立探索精神,增强预见性和应对新变化的能力,不断吸收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思维,使得各项管理制度具有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的重点任务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
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增强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切实做到在方向上牢牢把握。主要领导要带头履行职责,在重要问题、重大事件上要及时拿出态度、亮明立场、负起责任,旗帜鲜明地站到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要树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根据“职责清晰、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守土有责”的思路,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成立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建立由宣传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宣传思想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动员和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打破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的状况,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共赢,真正形成全校动手、上下互通、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认真执行“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基本原则,细化有关规定,进一步厘清关系、区分责任,在政策措施、力量投入、干部调配等方面加大刚性约束力度,把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具体的阵地建设和管理上,防止重视程度层层衰减的现象,确保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环环相扣、不留死角。
2.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具体措施
针对各宣传思想阵地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务求实效,制定各阵地的具体管理措施,形成全方位、成系列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体系。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不动摇,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努力克服刻板生硬、亲和力和贴近性不够等问题,切实提高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宣传党的主张、学校的改革措施和反映师生心声统一起来,保证红色地带永不变色。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及其主要活动,防止其通过课堂、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出版物、课题研究及社团等渠道渗透扩张。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审批制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制度,建立高校出版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实施出版质量通报和社会效益评估制度,完善师生社团备案制,确保不留任何管理盲区。
3.强化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制订应急预案,对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程序加以规范,对相关部门、单位、人员的责任加以明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事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科学应对、有序应对、有效应对,可以将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要结合校情实际,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健全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要做到职责任务明确,应对措施具体可行,分类分级标准明白简洁,便于操作,确保预案科学合理。要组织预案培训,建立多元化培训课程体系,注重实效,不走过场,让宣传思想战线干部熟记在心、熟练应用,确保一旦有事能够迅速反应、稳妥处置,切实做到“造好闸门再放水”“配好刹车再上路”。
4.强化沟通协调,完善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宣传思想联合工作机制,成立由省市宣传部、教育部门、媒体及高校组成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联合工作小组。建立健全与宣传思想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落实网络等新媒体阵地的信息发布、许可准入、基础管理等方面制度,加快实现从“被动管理”向“依法治理”、从“着眼末端”向“着眼全网”的转变。
5.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完善引领机制
积极引导宣传思想阵地自觉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在传播健康向上向善的言论上“有所为”。把高校党委关注的重点同师生关注的热点结合起来,把握师生思想脉搏,及时调整战略思路,多反映师生心声,多用疏导的方式,多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宣传舆论的“威力”。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坚持主导、凝聚共识,有效引领和整合涌入校园的各种思潮。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品位、讲格调,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着力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品牌,用优秀的大学文化吸引、影响和感染师生。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动高校师生成为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一支重要力量。坚持“守土有责、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