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主席的人一定熟悉,主席一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十分关心和重视。一生都在大力推进中医药的挖掘和发展创新,保障中国广大人民的健康,尤其是基层和乡村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现在拿出几个历史细节,我们用心感受下毛主席对中医药的情感和重视。
1949年9月,毛主席在接见第一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代表时指出:“只有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1950年8月,毛主席专门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作了“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的题词。
1953年12月上旬,毛主席在听取卫生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贺诚工作汇报时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我们的西医少,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在目前是依靠中医。”
1954年1月,毛主席在杭州刘庄对罗瑞卿等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的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
这样的历史细节数不胜数。从其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毛主席对中医药发展和前途的重视,也能看出毛主席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思考。
第一,“中西医结合”与“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
第二,“西医要向中医学习。”
第三,思想作风上要转变。要尊重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看得起中医,也才能学得进去。
第四,要建立研究机构。不尊重,不学习,就谈不上研究。不研究,就不能提高。
因此,中医药发展不光是研究的问题,更是普及和提高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和“中国人民的健康最后还是要靠中医药”。
因此,沿着毛主席的思想,我们有理由坚信,当下和未来中国188金宝搏网的最后屏障是中医药。
最近,看了《老中医》和《促醒者》两部电视剧,也学了下《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算是比较初步深入了解了中医。才敢来简单地说说这个问题。
每当关键时刻,中医药就会遇到挑战,遭遇舆论的打压。总的来说,无非就是:中医药是靠经验,不科学,没体系,只有个案,无法群体化等等之类的言论。
这类言论的背后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医疗商业化。
医疗商业化,医院以创造利润为价值,追求所谓的高效。于是,一切检查看病全部是诊疗路径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就是使得病人到医院就像进入工厂上了流水线,成了工业品,不管个体差异,走统一的程序,进行同样的检查和治疗。而医生就成了负责监控程序的人,而且可以批量监控。提升效率,创造利润,搞课题,拿项目,攻技术,谓之医疗水平进步,患者生命延长。继续上流水线,被加工,修补,延续……
医疗可以有商业,引导要素介入,推进医疗发展。但不可商业化甚至过度商业化。在这样的前提下,任何医生坐上那个位置,就会被这套模式规训,要么适应求的发展,要么淘汰出局,另谋出路。劲儿催生号贩子、药贩子、中介等,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等民生问题。
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医药坚持辨证论治,尊重患者个体差异,关注生命整体之健康。于是,中医药就无法高效,快速创收,在医院的生存空间就变得狭小。但实际上,一些中医为了适应医疗商业化,也变得程序化,这就更加造成老百姓认为中医就是慢,就是慢慢拖着。也有一部分中医,为了生存,中途转西医。一心秉承发展中医的则处处受到排挤,挤压,不但医院如此,患者也是觉得中医药太慢,不如西医有效。只有少数患者真正相信中医,一开始就接受中医药的治疗。还有一部分,是西医已经宣告无法继续救治,没有出路了,再去找中医药调理治疗。而最终无效,又觉得中医药就是骗人的。
以上说的这种情况,在《老中医》和《促醒者》,尤其《促醒者》里的丁学坤中医就是在如此困境下选择了自杀,以此来捍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当下的现实是,作为中国人,我们大多数不了解我们的中医药文化,看不起中医药,却大多数都能开口闭口就批评甚至谩骂中医药。不学而论,不知而骂,这才是最危险的。对于西医,一味推崇,迷信科学至上,还人人都似乎很懂科学一样,夸夸其谈,不知这是谁之悲?
在我看来,当下和未来的中国人的健康,只有中医药才是最后的屏障。而且要将医疗卫生重点放在基层和乡村,更离不开中医药,光靠商业化的西医,有几个愿意去基层和乡村发展呢?
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不光只是专门学习中医药的人的事业,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了解,都认同,都自信的事业。我们要对我们祖先的东西敬畏、学习、继承、转化,更要有文化自信。
中医药不光是治病救人,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传统,安身立命的文化传统。
还是毛主席关于中医药的重要思想: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西医结合,预防为主,面向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