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中药文化,全靠“清凉油”打江山,中医到底行不行?

2022-04-22 09:56:17 来源: 酷玩实验室作者:酷玩实验室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王思聪被微博禁言了。

  他最新的一条动态停留在4月14日, “消失”了3个月的王校长“硬刚”以岭药业:

  “证监会应严查以岭药业。现在在中国能看到一个严谨、敢于求证、有良心、敢说真话的媒体,实在实在是太难了。”

  尽管王思聪后来重新编辑了该微博,删掉了激烈的措辞,但还是引发了以岭药业股价大跳水,3天跌去160亿。

  舆论场也一度割裂成“挺连花”和“倒连花”两派,你说有用效果好,他说奸商假宣传,争来争去变成了一场口水仗。

  我无意猜测王思聪被禁言的原因,也不想加入“连花清瘟到底行不行”的激情对线中。

  在当下这个时刻,连花清瘟需要的是拿出真实的、科学的、专业的依据,为自己正名,而不是忙着公关和争吵。

  否则就会陷入一种“自我消耗”的陷阱中——光顾着打嘴仗,却丢了市场。

  而这,正是竞争对手们乐见其成的。

  在我们疯狂内耗的时候,欧美正忙着把西药卖给中国,日韩也正在疯狂收割全球中医药市场。

  今天,世卫组织早已肯定了中医药的作用。截至2022年3月,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已有859项中国新冠临床研究注册,其中213项与中医药相关。

  目前,我国已经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10多个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

  无论是防疫政策,还是中药方剂,我们都在积极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说到底,今天的中医药,根本不是“存”与“废”的争论,而是如何形成产业,如何做大市场,如何做强品牌,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

  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偏航”很久。

  01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外曾掀起一股 “中医药”热。

  在英国,中医药公司的订单比疫情发生前增加了5-10倍,清肺排毒汤和连花清瘟胶囊大受追捧。

  在美国,缓解流感症状以及增强免疫力的中药订单数量几乎翻了一番,旧金山中药企业的板蓝根、金银花一度卖到脱销。

  在意大利,一些中医诊所门庭若市,前来就诊的人里,既有华人,也有当地人。

  北欧人则偏爱甘草酸,因为可以有效抵抗SARS等各种病毒,甘草糖甚至是德国家庭常备。

  甘草糖

  其实,早在疫情之前,神奇的“东方秘术”已经征服了一票外国人。

  你能在美国NBA赛场看到詹姆斯、库里拔过火罐的腱子肉;

  也能在东京奥运赛场,调侃澳大利亚游泳名将查尔莫斯“湿气挺重”;

  猛男强森的后背,鲜肉比伯的前胸,欧美明星都是拔火罐行走的代言人。

  美国名媛卡戴珊靠针灸美容,英国王妃梅根靠针灸助眠,还读过“坐月子”相关的书籍。

  TikTok上甚至掀起过刮痧热潮,相关话题的关注度,超过4亿。

  不管是经典中药,还是传统疗法,咱们的中医药出海好像一派热闹。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我国中医药出口产品主要由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材以及饮片和提取物组成。

  打个比方,薄荷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属于药材,从薄荷中提取出的薄荷油,就是提取物,再制成清凉油、西瓜霜,就属于中成药。

  从上游原材料,到中间的加工,再到最终的消费品,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咱们卖给美国的中药产品,超过一半都是“提取物”,也就是中药半成品。

  美国西药做的好好的,为啥要买“半成品”?

  答案是,把这些“提取物”放到更贵的产品上,比如高端医药,比如日用化妆品,比如医疗美容业。

  把粗放的、附加值低的加工组装交给别人——低价买入半成品,通过专利技术制成终端消费品——辅以品牌营销卖出高价——最终以很小的代价,攫取产业链上最大的利润。

  是不是有制造业“微笑曲线”内味儿了。

  在全球中医药产业的分工上,以欧美为代表的外国企业,主攻高端医疗美容和日化护肤,最终销往世界各地,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

  日韩在国际中药市场上同样靠上,企业大量进口中药原材料后对其进行深加工,变成价格翻上几十倍的中成药,卖到全球。

  中国虽是中药大国,但出口以中药材粗加工为主,中药销售额仅占到国际中药市场份额的5%,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比如,在国内响当当的片仔癀、白药、安宫牛黄丸,每年出口数量加起来超不过100吨,去年甚至不足50吨——也就是一辆重型卡车的载重。

  中成药出海最能“打”的,反而是清凉油。

  2021年,清凉油全球出口量达到4029.5吨。非洲算是我国中成药清凉油的忠实粉丝, 一瓶小小的绿色药,兼具香膏、药油、驱蚊虫和消炎药多重功效,已经成为了非洲大陆的硬通货。

  中国有上千年的中医药文化,为什么我们的中医药产业会“沦落”到全靠清凉油撑场面?

  02

  中国、韩国、日本是传统医药三大国,日本的汉方药,韩国的韩方药,与中国的中医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但日韩以及欧美凭借先发优势,抢占了很多中医药相关的产品专利。

  比如,“人参蜂王浆”专利属于美国,韩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专利,“救心丹”归日本所有,德国拥有银杏叶制剂的专利。

  拿下专利,就好比占了一个山头,往后你要开发相应的产品线,都必须要越过这座山。

  握在别人手里的专利越多,咱们要翻越的大山(专利壁垒)就越多,行业就越难向前发展。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日韩两国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拥有专利权的产品已经高达70%,而我国虽然提供10943个古方,但专利仅占0.3%。

  日本在20世纪以来的几十年中,致力于“中医药汉方化”,当前日本汉方药普遍应用的294个处方,均抢注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相应地,日本有汉方药厂200多家,汉方制剂多达2000多种,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

  可是,中药药材药方千千万,为啥咱们不绕过专利门槛搞点别的?

  对不起,还有国际准入门槛卡着你。

  中医药出口,势必要“迎合”国际标准。

  比如注册门槛,无论是欧洲的《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还是加拿大的《天然健康产品管理法规》,都对进入本地市场的植物药进行了注册时间的限制。

  比如入药标准,欧洲药典(EP)、美国药典(USP),对于天然成分中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微生物和抗生素指标有着严格的标准,而我国对于中成药的成分标准往往低于欧美国家,因此经常导致本土中成药在出海质检中问题频出。

  在2018年两会上,江苏一药企党委书记曾表示:迄今为止,中成药没有以药品身份正式进入国际市场,没有在国际完成注册。

  这意味着,中成药不能作为药品堂堂正正进入国际主流药品市场。

  仅以连花清瘟为例,根据以岭药业公开的信息,除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区域外,连花清瘟仅在印尼、巴西、加拿大、泰国、罗马尼亚和莫桑比克6个国家获得了正式的上市批文,且大多是以非药物和药品补充剂的形式。

  在国内好好的良药,到了国外就“开除药籍”,谈什么出口抢市场。

  可是为什么日韩的中药可以,中国的中药不行?

  这和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内部问题”有关。

  03

  中国中医药出口的溃败,内部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

  咱们还拿制造业类比,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加工制造,下游的终端产品都有布局,而且中国还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如此很容易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产业链共同合力,指哪打哪,市场竞争力强,就可以赚钱;

  而产业链上的每一层都有肉吃,能让大伙儿积极性更高,配合度更好;

  反过来又能让产业链更紧密,吃下更大的市场,赚更多的钱。

  对中医药产业来说,尽管同仁堂、白药等头部企业确实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是中小企业占据整个行业的80%。

  产业相对分散,就没有对市场运筹帷幄的判断,也缺乏对中药原料进行集中深加工的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也更低,品牌效应也几乎为零。

  这样中小药企,相比于国外的中医药企业,就是一个战五渣。

  集中度不够——竞争力不足——没有效益——只能内卷、做低附加值的产品,形成“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竞争力不足,还会有人从你手里抢饭吃。

  拿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津村药业来说,其汉方产品超过120种,在医疗用汉方制剂领域中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创立于1893年的津村药业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汉方制造日企

  而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在中国的“布局”。

  2001年,津村进军中国,成立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

  依托于上海的子公司,津村药业已经先后在我国建立了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即国家GAP管理部门认可的规模化的动植物中医药材养、种植基地)。

  截至2015年,国内GAP种植基地共计195个,津村作为一个外资企业,独占其中三分之一。

  据网络公开信息,津村药业的汉方药原材料约有80%都是来自中国进口。

  而中华老字号同仁堂,作为我国拥有最多GAP基地的企业,仅有8个种植基地。

  同仁堂三七原料种植大棚 来源:网图

  市场就在那里,你不吃,就给别人做了嫁衣——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中医药不是“存废之争”,而是产业“做大做强”之争。

  中医药出口溃败的另一个“内部问题”,是“中药不自信”。

  这个“自信”,既不是拿一张“祖传药方”就敢到处行医,也不是看见谁“质疑中医”就要划清界限。

  而是认可中医——不全盘肯定,而是用科学的方法,论证中医的有效性,并进行广泛推广。

  庆幸的是,中医药发展已经开始“拨乱反正”,慢慢向现代医学的科学标准靠拢。

  无论是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还是靠蟾酥和砒霜医治白血病的张亭栋,一批批杰出的学者正奋斗在探索中医药科学性的道路上。

  而我国的中医药研发和生产的潜力,远远不止于此。

  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药物普查数据,我国拥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7种,仅就其中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进行统计,总储藏量就达到了850万吨。

  具有独特外貌的中草药——七叶一枝花

  可以说,地大物博的中国,在发展中成药上有着天然的原料优势。

  如何在保持原有中药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出口的优势上,建立起符合世界市场标准的中成药生产线,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理应成为所有本土中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争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尾声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以“三药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为代表的中药,在全球抗疫阻击战中发挥了让全球瞩目的效果,为中医药、特别是中成药打了一剂强心针。

  新冠很难,却意外地为中药出海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神奇东方药物”的形象逐渐取代“伪科学”和“封建糟粕”站上世界的舞台。

  更早之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开展,中医药也搭上便车,为中国中药国际化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记者体验中医 图源:环球网

  数据显示,中医药传播国家和地区数从2015年的183个提升到2020年的196个,累计建设了超4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

  2022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呼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后疫情时代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助力本土中医药“走出去”。

  近年中国“药政”一览

  我想,假以时日,独属于中医药的东风,就要吹起来了。

  参考资料

  《中医药如何借势破“出海”困局》,发布于南方日报

  《中药产业链整合画像:国内企业频频遇阻 日企津村闷声渔利》,发布于药闻社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我国中药材出口问题研究》 卢亚妹 河北农业大学 《日本汉方药国际化路径研究及对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的启示》杨明 杨逢柱 北京中医药大学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