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大荒农垦集团为榜样率先在黑吉辽三省及内蒙东部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暨东北全面振兴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中国虽然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但是中国在实现了工业、国防、科技三个现代化之外,确没有全面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及如何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问题,攸关且决定着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的国家战略安全,中国的国计民生和国强民富、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人民幸福等一系列问题,此乃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中国的东北地区,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环境、肥沃的黑土地、人文风土、民俗民风、自然禀赋等方面衡量,应当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即“三省一区”,构成了“大东北”的概念。“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北大荒”、“中国的大粮仓”就是对东北最好的描述。因此奠定了东北成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中国粮食“压舱石”的地位。然而,面对“三农”问题,面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如何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则是当今国家重要的战略问题。
中国的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作母机生产制造基地,具有完备的工业产业链,拥有中国最密集的铁路公路网,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由此,奠定了东北地区成为中国现代工业基地、中国工业摇篮的地位。然而,现在确面临着东北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因此东北全面振兴同样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问题。
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同样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是先行建立“经济特区”,然后再全面推广。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国家战略,同样应该从率先“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开始,大农业示范区最好的选项则是我国的东北大平原。基于此,“东北大平原上的大农业示范区”与“东北大平原上的东北全面振兴”,形成了两个概念的地理区域位置与社会经济范畴的高度统一,形成了两大国家战略的双重叠加与高度契合。中国的东北地区,同时拥有粮食基地和工业基地,既是中国农业的压舱石,又是中国工业的脊梁,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双重叠加、融合发展的独特的社会经济产业格局。那么,如何将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与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相结合,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举多得的协同发展呢?答案是:以农业现代化为契机,以“三省一区”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为切入点,实现农业现代化,强力拉动东北全面振兴,同时实现工业全面反哺农业。本文将着重阐述这个问题。
一、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即“三省一区”的农业和工业资源禀赋
(一)“三省一区”的第一产业农业资源禀赋
1、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农业优势产业为科技农业和品牌农业。截至2022年末,耕地面积2.5749亿亩;粮食产量7763.1万吨。其中,水稻、玉米和大豆分别为2718.0万吨、4038.4万吨和953.4万吨。农业生产全程托管面积达到3035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47亿亩;农牧场113个,生态高产标准农田2857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7.0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7%。2022年,黑龙江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18.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320.5亿元,林业产值212.3亿元,畜牧业产值1842.8亿元,渔业产值147.9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94.7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7090.8万千瓦时,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0%。农业优势领域涉及粮食综合产能、农机化建设、规模化生产、绿色食品产业等,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2、吉林省。吉林省地处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22年,吉林省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217.91亿元,粮食种植面积578.51万公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粮食总产量4080.78万吨。2022年吉林省粮食产量稳居全国第5位,净调出量稳居全国第2位,粮食单产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第1位。第一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辽宁省。辽宁省第一产业已形成粮油、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特色六大优势产业,将种养业向一二三产业拓展,将农业和食品产业融为一体,延长产业链,形成粮、禽、猪、奶、蔬、花、渔等10个农业全产业链。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5342.3万亩,排名全国第十四名;粮食单产量465公斤/亩,排全国第四、粮食主产省第二名;粮食总产量496.9亿斤,排名全国第十二名,即粮食产量2484.5万吨,其中,水稻产量425.6万吨;玉米产量1959.2万吨。粮食单位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8公斤/亩,高出20%,相当于用全国3%的播种面积生产了全国3.6%的粮食。
4、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年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稳居全国第六,拥有玉米、大豆、粮油、马铃薯、土豆等优势产品,拥有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最大的马铃薯产区。内蒙古作为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6个净调出省区之一,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净调400亿斤以上,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3,也是中国重要“肉库”“奶罐”“绒都”,“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年粮食总产量780.1亿斤,首次突破780亿斤,已连续五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稳居全国第六,比2021年增加12.07亿斤,增量位居全国第三,粮播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1亿亩以上,其中通辽市黄玉米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主要产区之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1150.36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嫩江右岸、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地,其中通辽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兴安盟东部等四盟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区耕地的66%。
(二)“三省一区”的第二产业工业资源禀赋
1、黑龙江省。黑龙江形成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重化工业、食品加工为四大支柱的工业产业结构,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107电力装备生产基地、108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109拥有大庆油田等企业。107能源和装备制造业以哈电集团为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核电、水电、煤电、气电、风电、船舶动力装置、电气驱动装置、电站交钥匙工程等主导产品的产业布局。108110重工工业以西部炼化一体化、东部煤化一体化为发展主线,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化工四大领域。109同时,黑龙江省还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产业链,,打造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吉林省。吉林省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152,其中汽车产业、旅游业达到万亿级规模,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接近万亿级规模,石油化工、医药健康、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5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冰雪、新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商用卫城、生物医药、通用航空7个新兴产业集群41。吉林省的加工制造业发达,汽车、石化、食品、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为五大重点产业,其中汽车、高铁制造在中国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装备制造业,以轨道交通装备、航天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精密仪器与装备、农业机械装备、农业装备、石化装备、矿山装备、冰雪装备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是林省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了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畜宰及肉制品加工和蛋加工产业集群、饮料加集群、特色资源加工产业集群4个产业集群。
3、辽宁省。中国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石化工业、装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是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包括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工业和煤炭、石油、电力、钢铁等传统工业。辽宁省作为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第二产业以工业为支柱,传统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正处于传统工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数字型工业转型期,辽宁省集合工业基础优势,形成以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输变电设备、冶金矿山、石化通用装备、通用航空、汽车、造船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同时,辽宁省以石油化工、钢铁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和以食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在中国各省列前位。
4、内蒙古自治。内蒙古自治区工业领域的主要产业有现代煤化工、生物医药、奶业、印染行业、有色金属、羊绒制造业、稀土、风电光伏新能源、氢能、新型储能等。其中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分别建成全球最大的高端靛蓝生产基地、现代煤化工基地、稀土钢轨生产基地。第二产业以煤炭行业、奶业、有色金属产业、羊绒制造业、稀土为主,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国的1/4 、全球的1/8,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伊利位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9年保持亚洲乳业第一,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中国绒都”,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矿。
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六大标志性指标体系是建设大农业示范区的标准
千百年来,中国第一次离农业现代化如此之近的距离。全面加速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崛起和复兴的前置性根本任务。那么,什么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呢?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指标是什么呢?概括的说,这个六大标志性指标就是:土地国有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生产组织化、种养科技化。达到了实现了六大标志性指标,就实现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以此,作为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的标准。
(一)土地国有化。解决土地规模化、土地所有制问题:通过土地承包制有偿转变为土地国有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土地规模化。也就是说,必须将分散化的、碎片化的土地连成一片,形成大地块,才能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的大农业生产。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土地的私有化兼并完成土地规模化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不仅需要土地规模化,而且必须是通过土地国有化的制度安排,实现土地规模化,而不是土地私有化。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的体现。可以通过“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将土地承包制转变为土地国有制,实现土地国有化。防止土地私有化,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二)农业工业化。解决农业问题: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工业化大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改变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建立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方式。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工业化的管理方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的农业职工,从事工业化、工厂化、社会化、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用工业化的手段和方式,将种子、粮食、农产品、食品业等,形成大产业的强大的农业工业化产业链,将产业链做长、做大、做强。中国农业必须走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利化的农业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解决农村问题:实行农村属地城镇化,根本改变原生态农村生存环境,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匮乏和落后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城市化。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城市化的正确道路,应该是“属地城镇化”。当前农村空心化、房屋空置化现象普遍且严重。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合村并居、合乡并居、合乡并县,建立“乡域”、“县域”的新型农民生活住宅社区。例如:以“一个乡镇”,或者“几个乡镇”,或者整个“县域”为单位,将其区域内的自然村、乡镇等,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等要求,整体搬迁,全面整治,按照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标准和要求,建立新型居住小区,以“属地城镇化”的方式,既实现了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又能够彻底避免大城市病,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式城镇化。
(四)农民职业化。解决农民问题:改变农民祖祖辈辈就是种地的传承的身份,使得农业成为一种现代职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与其他从业者拥有同样的就业政策待遇,享有社会保障的权益。农业在实现农业工业化以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再是传统的农民,而是现代的农业产业工人、农业从业者。他们以农业职业从业者、农业职工的身份,将传统农民置换出来,农业成为一种职业选择,农民成为农业职工,而非祖祖辈辈继承的传统农民身份。享有同样的社会地位,享受“五险一金”等各种社会保障,实现农民职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五)生产组织化。解决农业组织问题:彻底改变一家一户、一盘散沙、小农经济无组织无纪律“去农业组织化”的问题。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全国性的公有制为主体的,以其它所有制为辅助的农业组织。例如、以周家庄人民公社、南街村等为榜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集团等为榜样的“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建立中国农业航母。建立中国农业组织,必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旗帜。
(六)种养科技化。解决农业科技化问题:广义的种植和养殖构成大农业的概念。在“互联网+”的时代,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互联网+农业”,打造“农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有机农业”,高标准农田、吨粮田、优良种业建设等。现代化农业,是承载现代科技、现代种植技术、现代养殖技术的载体和平台。现代科技的将广泛应用在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等大行业、大产业之中。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会在现代化农业各个环节中得到运用、得到推广、得到体现,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北大荒农垦集团完全符合且达到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六大标志性指标
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六大标志性指标”作为标准尺度来衡量,可以发现“农业国家经济道路”,即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农垦集团,完全符合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六大标志性指标。因此,可以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农垦集团,作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榜样,作为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的模式。现以北大荒农垦集团为例加以说明:据新华社采访报道:“2017年10月适逢北大荒开发建设70周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同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北大荒每年调出的粮食量,可供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以及解放军全军等1.6亿人一年的口粮供应”。
北大荒曾经是地老天荒、人迹罕至的极寒之地。经过75年开发建设,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性变迁。北大荒人把亘古荒原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战略基地,全面打造集粮食生产商、产品制造商、农地运营服务商、粮食和农产品贸易商于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为解决温饱问题、为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效实现形式。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大规模开发建设高潮。1959年粮食产量超过10亿斤,1978年达到52亿斤。改革开放40多年,北大荒出现井喷式发展,粮食产量连翻三番,四次突破百亿斤大关。1995年、2005年、2009年、2011年分别达到102.9亿斤、205.3亿斤、330.5亿斤、407.4亿斤。2021年4500余万亩高标准良田每亩产粮1038.9斤,粮食总产463亿斤。2022年粮食总产量451.3亿斤,比2017年增长了32.5亿斤,粮食商品量在428亿斤,粮食综合单产988.3斤,其中,水稻平均单产1240.7斤、玉米平均单产1330.8斤、大豆平均单产365.6斤。2023年预计粮食总产量在450亿斤以上。连续20年丰收,连续13年产量达到400亿斤以上。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一代代北大荒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生产的粮食从每年1亿斤到50亿斤,再到450亿斤的综合生产能力,每年400多亿斤商品粮保障能力,堪称人类农业生产的奇迹。2022年全年营业总收入1948.4亿元,实现增加值633.2亿元,农场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32234元,是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6倍。垦区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万和131万人;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在第167位。目前,北大荒农垦集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7.0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7%。北大荒垦区全面推进工农一体、城乡一体、区域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群建设,实现了“属地城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农都”。成为了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成为了中国农业的航母。
四、以北大荒农垦集团为榜样率先在黑吉辽三省及内蒙东部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的可操作性实施办法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具体来说是指: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四个市盟),称为东北“三省一区”。该地区地处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大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光照集中,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是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高粱等的主产区,而且农林牧副渔都能够蓬勃发展。这种自然资源的禀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以农业为抓手,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契机,拉动第二产业的振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东北全面振兴。通过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为一揽子解决“三农”问题,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可供借鉴做法和政策法律的改革和建议。
(一)建立统一组织:建立“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三级主体结构组织管理体制
“三省一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地区,组织架构建设和保障是关键。必须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建立三级组织:中央级、省区级、农场级。中央级以下组织,实行“党政企三合一”的组织管理体制,即政治、社会、经济、企业合一的领导体制,对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进行管理。
1、中央级。建立“国务院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三省一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进行统一组织、协调、统筹、管理。建议设置“副国级建制”。在大农业示范区,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生产方式,既能够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能够发挥计划经济在国家粮食安全、国家战略安全中的担当性关键作用。
2、省区级。分别建立“三省一区”的大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例如:“黑龙江省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其他省区以此类推。建议设置“副省级建制”。实行“党政企三合一”的政治、社会、经济、企业合一的领导管理体制,统一组织、协调、统筹、管理大农业示范区的各项工作。例如、黑龙江农垦总局、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就是“党政企三合一”组织管理体制。实践证明,北大荒集团七十多年的发展壮大,是与这种“党政企三合一”组织管理制度密不可分的,如果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只能削弱党的领导、政府的领导、企业的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的“党政军企四合一”的组织管理体制,同样是适合其自身实际情况的,是行之有效的。
3、农场级。在“三省一区”的大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下,设置农场级组织管理机构。建议设置“副厅级建制”。同样实行“党政企三合一”组织管理体制。农场级以下可设立“二级农场”,可以参照“北大荒模式”设立,或者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设立。
(二)确立榜样模式:对“北大荒模式”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整合修订,为推广和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标准模式
北大荒农垦集团,是中国特色的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是农业国家经济道路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大农业、大农场模式的典型代表,形成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它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概念,是经历过七十多年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取得的,已经成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中国农业的航母、中国农业的脊梁。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六大标志性指标”作为标准,对“北大荒模式”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整合修订,为推广和运用提供可操作性标准模式。
基于此,以北大荒农垦集团的农业制度、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为榜样和模式,为建设“三省一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提供制度、组织、人才、管理、生产、经营等模式,特别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具体来说:对北大荒农垦集团的组织、制度、体制、机制、管理、经营、生产等,进行归纳、整理、总结、修订、提升,使之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在此基础上,编纂出统一的政策制度教程,或可称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操作指南》,或可称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教程》。在北大荒农垦集团,建立“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教育培训学院”,作为“三省一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进行全季节、全时空、全过程、全地域,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现代化教育培训。建立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统一生产作业管理标准,使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农业生产设施化和工业化。以此来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为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做好组织和干部的准备,同时为今后建立10个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农业集团,以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应用做好准备。
(三)转变土地制度:通过将土地承包制转变为土地国有制,实现土地规模化,是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前提条件
中国目前的农业制度、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分田分地的、小农经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称“土地承包制”,也就是说,实行的是“小岗模式”。然而,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阻碍中国农业强国建设、阻碍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桎梏和藩篱。那么,我们应该这么办呢?国家必须制度层面上,从根本改变现有的农业制度、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其核心关键问题就是,“土地承包制”转变为“土地国有制”的问题。具体可行性实施办法如下:
建立“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确立“确权、确股、不确地原则”。具体来说:“确权”就是明确农民对承包地的经营权。“确股”就是在明确农民对承包地权益的同时,使农民脱离实物形态土地的经营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以“一亩一股”(可以精确到0.01亩)为标准,明确农民的股权份额,按照股权份额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不确地”就是对于农民原有的承包地,只是确定权利、确定股份,并不确定对应于实物形态的土地,没有土地的四至田界,土地实物形态虚拟化。通过对承包地的有偿退出,农民的承包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国家保证农民的权益不受侵犯,农民交还土地给国家,实行“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给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
实际操作“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置换“土地股权证”:根据“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原则,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置换“土地股权证”,将承包地交给国家,成为国有土地,农民从国家获得经济补偿金,实现承包地有偿退出。
(四)政策制度配套:属地城镇化、农民养老制度、土地使用税(农业税)等政策与制度安排
1、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属地城镇化。这是解决“三农”问题之一农村问题,让农民享受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农民在承包地有偿退出之后,也可以选择宅基地有偿退出。承包地有偿退出是宅基地有偿退出的前置条件。当农民承包地有偿退出之后,改变了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农民与村庄和土地相伴为邻、共相厮守的生活、生产、生存方式,农民不再需要耕种土地为生,脱离了土地的羁绊,那么农民可以选择离开原生村庄,迁移到城市、城镇居住生活。此时,农民可以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将宅基地交给国家,在县域内通过“合村并镇”的方式,农民可以获得基础设施完备、社会服务齐全的现代化的城镇住房,实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属地城镇化。
例如、北大荒农垦集团,积极推动现代化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十三五”期间,垦区着重提高城镇化水平,重点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农场小城镇绿化覆盖率,建设“生活圈”和“生产圈”,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秀美、宜居小城镇。目前,北大荒垦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7%,实现了属地城镇化。完成了农村的“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能源革命”、“菜园革命”等,使得小城镇更加宜居宜业。
实际操作“农村宅基地不动产证”置换“城镇房屋不动产权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置换“土地股权证”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的股权,脱离了实物性土地的束缚,农民没有必要还居住在原来的农村,可以选择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服务齐全的城市、城镇居住生活。届时,农民可以将宅基地交给国家,由国家对农民的住房进行资产评估,农民在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条件下,通过“合村并镇”的办法,农民在不涌入大城市造成大城市病的情况下,可获得县域内的城镇住房,即用“农村宅基地不动产证”置换“城镇房屋不动产权证书”,实现“属地城镇化”。城镇化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2、农民养老制度。建立“承包地置换养老金”制度。农民应该有退休制度,有养老金,让农民安度晚年。城镇退休职工,在工作时,由单位和本人缴纳养老保险金,退休后领取养老保险金。他们是“无产阶级”,退休后在城镇没有生产资料。农民,有承包土地,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保障,农民是“有产阶级”(承包地延长期)。农民老年以后,无力耕种承包地,可以将承包地交还给国家,国家可将土地交给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耕作,国家向新型经营主体收取土地租金,或者征收农业税。再由国家支付农民的养老金。用承包地置换养老金,建立农民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农民养老金来源的问题,以及农民退休后土地由谁来的耕作问题。
3、建立“土地使用税”征收制度。国家对国有土地开征“土地使用税”。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能否得以实现,关键是要有支付能力。目前土地流转费是由种粮大户、合作社、公司企业等支付给农民,而后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交给他们。今后,国家成为土地所有者,那些种粮大户、合作社、公司企业等,将原来交给农民的土地流转费,以“土地使用税”的形式上缴国家,从国家手中获得土地使用权,国家再以土地有偿退出补偿费的形式支付给农民。实际上是恢复在2006年1月1日停止的“农业税”。但是,征税对象不再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而是具有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能力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了腾笼换鸟。另外,“土地使用税”作为地方税,可以成为地方财政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此举对于农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国家,对于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4、建立“国家农业用地规模化生产经营准入制度”。该准入制度,简称为:“农业用地准入制度”。土地国有化后,彻底解决了土地分散化、碎片化问题,实现了小田变大田,为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社会化的大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因此,对于在国有化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必须具备经营大面积农田的实力和经验,需要有一个土地数量准入起始点,具体是多少亩,可因地制宜,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成为拉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动力源和工业反哺农业的载体和平台
(一)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成为了拉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动力源,为东北工业基地创造了源源不断的需求
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大农业示范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粮食转运车、为各种农机服务的人工智能导航控制系统;需要配套的犁、耙、灌溉、施肥、打药等农业机械;需求烘干仓储机械设备、粮食初加工深加工机械设备;需要农用飞机、无人机等;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农用物质;针对土肥水种等各种科技在农业的运用;农田水利建设的机械设备;设施农业建设的机械设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格田改造、田间道路硬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合村并镇现代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林牧渔等产业,高附加值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链建设;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在农业的全面运用┄┄。由此,可以持续的、全方位、全产业链的拉动各行各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不仅可以拉动东北地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而且还能够拉动全国的经济增长。
(二)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为现代化大工业反哺农业、吸纳工业产品、化解工业产能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就是工业品有大量的市场需求、生产能力极大的释放、科技水平不断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更新换代,这一切需求一个承载接纳的载体和平台。一家一户的、分田分地的、包产到户的小农经济模式,是与上述各种述求是背道而驰的,土地承包制使得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至少滞后了二十年。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恰恰满足了上述要求,能够更大的需求、更大的体量、更大的资金、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技术,接受工业对农业的反哺。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大农业对于大工业的反哺,能够做到装得下、兜得住,成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聚宝盆”。基于上述逻辑关系,所以说,建立强大的农业组织,获得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为大工业基地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切入点,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东北全面振兴。
六、实施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与东北全面振兴“双重战略”的意义和作用
(一)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取得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已经实现了除农业现代化之外的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成为了实现中国全面现代化的一块短板。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其重要意义和作用还在于,这是一次农业制度、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是战略层面的而非战术层面的革命,是对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终结,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彻底解决了土地分散化、碎片化的瓶颈问题,为实现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社会化大农业,创造了提供了基本实现条件。为建设农业强国,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彻底终止了企图瓦解公有制根基将土地私有化的图谋。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取得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战略安全,可以解决10亿以上人口的吃饭问题
中国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天下粮仓”之称。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商品粮量占全国的1/4以上,粮食调出量占全国的1/3以上。如果在加上“大东北”的内蒙古地区,上述数据还应该更高,即“三省一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6.55%,占全国的1/4以上。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把粮食端在自己的饭碗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根据北大荒农垦集团的“北大荒指标”测算:如果按照“北大荒标准”全程托管的土地,与农民自种土地相比,黑龙江省内,大豆、玉米、水稻每亩增产分别为50斤、200斤、120斤;黑龙江省外,小麦、玉米每亩增产均在100斤以上,水稻、青稞每亩均增产120斤以上,每亩经济效益提高200-300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 黑龙江省:播种面积14683.2千公顷、粮食总产量为7763.1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为5287.1公斤/公顷,即704.94斤/每亩;吉林省:播种面积5785.1千公顷、粮食总产量为4080.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为7053.9公斤/公顷,即940.52斤/每亩;辽宁省:播种面积3561.5千公顷、粮食总产量为2484.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为6976.1公斤/公顷,即930.14斤/每亩;内蒙古自治区:播种面积6951.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为3900.6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为5610.9公斤/公顷、即748.12斤/每亩。
综合归纳:实行“北大荒标准”,小麦每亩增产100斤以上、玉米每亩增产100-200斤、水稻每亩增产120斤、大豆每亩增产50斤。将此粮食增产量,增加覆盖在“三省一区”粮食总产量上,据此推断,“三省一区”每年的商品粮产量,可供全国10亿-12亿人口一年的消费量。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了国家战略安全。
(三)彻底一揽子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事实证明,北大荒农垦集团的“北大荒模式”,不仅可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中国的国家战略安全,而且可以一揽子解决所有的“三农”问题和矛盾。具体来说,解决了或者说杜绝了以下问题的产生:土地分散化、碎片化问题,劳动力短缺无人种地问题,土地撂荒问题、空心村空置房问题、留守妇女儿童老人问题、农民退休制度养老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匮乏问题、农村厕所问题、属地城镇化问题、农村治理管理问题、村匪村霸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农村医疗问题、农村住房问题、农民养老问题……概括起来说:“北大荒模式”,解决了土地国有化问题、农业工业化问题、农村城镇化问题、农民职业化问题、生产组织化问题、种养科技化问题,实现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了国家战略安全,成为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榜样。
那么,在“三省一区”率先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将“北大荒模式”在示范区全面推广应用,取得经验、吸取教训,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改变阻碍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对传统农业、传统农村、传统农民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实现从小农经济农业到现代化大农业的一次革命,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四)实施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与东北全面振兴的“双重战略”可以拉动中国经济再次以10%的速度高速发展20年
实施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与东北全面振兴的“双重战略”,把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作为第一动力源火车头,拉动东北全面振兴;把东北全面振兴的实现,作为第二动力源火车头,由此形成“两个动力源”和“两个火车头”的双重动力驱动,拉动整个中国经济再次以10%的速度高速增长和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需拉动,彻底摆脱中国经济“三匹老马——投资、出口、消费”乏力的窘境,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引擎。实现了大东北地区的农业与东北工业与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和发展的“双重战略”,以此可以再次给中国经济带来20年的高速增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