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作为一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与方向的思维方法。体现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战略思考。
战略可以分为阴谋和阳谋。阴谋的特点在于隐秘,在于不能明言。阳谋的特点是光明正大的告诉你我下一步将要怎么做,但你就是没辙。阳谋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和矛盾运动的深刻认识,超脱现象抓根本,就抓住了必胜的钥匙。
毫无疑问,《论持久战》属于阳谋。《论持久战》是公开发表的,这样一来,不仅是所有中国人民能够看见,日本侵略者也看得见。为什么我们不怕日本侵略者看了之后有所防范?因为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隆中对》中,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告诉他:“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毛主席就属于这样的人。
1938年5月,全面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军事上接连失利,淞沪会战失败、徐州会战失利;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4大城市相继失守,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人民普遍对时局感到悲观失望。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时年45岁的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文章采用矛盾分析法,抓住中日双方的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一步步论证自己观点,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先说政治,再谈军事,从国际形势、民心向背、日本内部矛盾等方面入手,点明了日本军国主义失败的必然性。对于抗日战争的形势,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战争形式的运用,以及战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得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说服力。
论持久战是从战略层面对抗日战争进行分析,是利用唯物辩证法对抗日战争本质的分析。里面对为什么会进行持久战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预测了战争要经过的三个阶段。看完你会发现,战争的推演与本文所写几乎吻合。全文逻辑之严密、条理之清晰、视野之广阔、论证之无可挑剔,堪称完美。
《论持久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只写给知识分子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民众看的,作者把自己最深刻的思想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让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能看得懂,甚至说给文盲听他们也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
《论持久战》通篇都是在描述矛盾的辩证运动,将马哲的三大基本规律活生生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它显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威力,促进了理性的回归。它展现了活生生的事物运动规律,促进了辩证思考的流行。
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写下这篇足以名垂青史的《论持久战》,是因为他足够地痛过,是失去亲人、是迷失理想后以天才般的见解客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个人只有经历地足够多、而他还能从挫折和磨难中忘记自我客观地分析问题,才能拥有承受更多的胸襟与能力。
很多人在人生的路上,要么被生活的毒打折磨死了,要么为了避免生活的毒打向生活妥协,或者还正在接受生活的毒打。
单凭这篇文章,作者就不愧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
作者:徐伟 湖北黄冈人,中国小说学会、中基会会员,洞庭之北公众号运营者。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