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唱读讲传 > 读经典

为什么是《论持久战》?

2025-08-22 11:01:39  来源: 毛著和毛时代史Maoism研究   作者:铁穆臻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序言:

  《论持久战》为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而诞生,其内容为全中国人民提供了在抗日战争全过程中行动的指南。为什么主席的《论持久战》有惊人精确的战争指导作用?为什么《论持久战》的地位和作用是《国防论》等其他抗战军事论著都无法代替的?因为《论持久战》是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在军事科学领域的具体化的成果。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作为共产主义者的毛主席探索战争规律的尖锐武器。

  毛主席辉煌军事专著《论持久战》的胜利,是唯物史观的胜利。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1)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阶级斗争中,大资产阶级国家的殖民侵略具有落后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大资产阶级国家侵略的战争具有革命性、进步性。(2)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必须团结广大农民群众,代表最广大反侵略、反殖民主义的人民的利益。(3)共产党人必须支持有利于社会上层建筑进步、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正义战争,反对阻碍社会进步的非正义战争。(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毛主席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者与发展者。他在《论持久战》精确指出:

  (1)从抗日时期阶级斗争形势来看:日本是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落后的,而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革命的、进步的。

  (2)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在抗日战争中最进步的力量。中共在进步性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武器落后、人数少,这些劣势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进步性、群众性,是根本性的、任何敌人都不可战胜的优势。

  (3)从战争性质和作用来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有利于推动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觉醒、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并推动社会的变革,而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将中国变为比半殖民地更落后的殖民地、打的是非正义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性,使日寇不得最广大人民支持——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失败的不可消除的根源。日本帝国主义的优势是暂时的、非根本的、可以消除的,其劣势则是必然的、根本无法消除的。

  (4)人民群众是战争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必须坚持全面抗战、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抗战、启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明白为什么而战,发扬广大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陷敌人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军队必须明白自己在为人民而战,必须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三大原则”——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主席的《论持久战》全篇贯彻唯物史观,指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在阶级斗争中失败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必然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必然性、人民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决定性、政治建军对于抗战军队的第一重要性,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指出了最根本的方向。这是包括《国防论》在内的其他任何抗战著作都无法相比的。

  毛主席辉煌军事专著《论持久战》的胜利,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矛盾无处不在:(1)正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矛盾性,其内部才会出现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从而推动事物内部的变化发展。(2)正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矛盾性,我们必须注意对事物一分为二的分析。(3)正是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矛盾,事物之间才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从而推动事物的统一载体的变化、发展。(4)正确认识一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正确处理一对矛盾,可以实现矛盾双方的相互促进。(5)在事物由于内部矛盾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

  毛主席创造性的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并将唯物辩证法创造性的运用于研究军事科学之中,首创军事辩证法。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精确指出:

  (1)国力强、武器强、军队战斗力强,是日本这一矛盾体的一面;战争落后、阶级腐朽、不得广大人民支持,是日本这一矛盾体的另一面。日本优势的一面,是暂时的、可以消失的;日本劣势的一面,是根本性的、不可消失的。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弱的一面占据日本这一矛盾体的主要方面、日本最终失败,是必然的。

  (2)在抗日战争中,敌人的战略进攻,是敌人对我们的包围;我们战役上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各个包围、歼灭,则是我军对敌人的反包围;敌人攻占我们的领土,是敌人对我们的包围;敌后游击战争和正面战场的相互配合,则是我们对敌人的反包围;敌人对各个敌后根据地的“围剿”,是敌人对敌后根据地的包围;敌后各个根据地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战斗,则是我们对敌人的反包围。主席精确指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内部存在的包围和反包围的所有形式——这真是老人家用一分为二、内部矛盾性思维分析和指导抗日战争的神来之笔!

  (3)中国和日本在抗日战场这一统一体之中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国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和避免自身的劣势、利用敌人的一切劣势,从而做到慎重初战、有利决战、利用和制造敌人的错误,最终战胜敌人,实现自身在矛盾斗争中占据主要方面、优势地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多打歼灭战,尽可能避免消耗战”,都是主席“在矛盾双方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正确思想在战争艺术领域的具体化诠释。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战略上的内线持久防御战,战役上的外线速决进攻战”。战略上、全局上,敌强我弱,敌人处于外线作战、我们处于内线作战;敌人力求迅速消灭我们,我们需要逐渐消耗敌人;敌人在进攻我们,我们在进行防御性作战。战役上、局部上,我们集中局部的优势兵力,从而主动出击、进行外线作战;我们由于武器差,打不起长期消耗战,只能迅速歼灭被我们包围的兵力占劣势的敌人;我们在进攻敌人,敌人则转入了防御。这就是全局的以弱胜强、局部的以强胜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役战术上重视敌人”。以此方针处理战略和战役、全局和局部的矛盾关系,我们才能逐渐积累局部的以强胜弱,从而实现全局的以弱胜强,使战略和战役双方在矛盾中相互促进、健康发展。

  (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敌人的战略进攻,我们的战略防御;敌我的战略相持;敌人的战略防御,我们的战略反攻。在我们的战略防御阶段,我们主要以运动战为作战形式,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此时,游击战和阵地战起辅助作用。敌我战略相持阶段,我们主要以游击战为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起次要作用。在我们的战略进攻阶段,运动战再次提到了主要的地位,而游击战逐渐向运动战发展、阵地战的作用相对于以往有所提升。这就是不同阶段主要的作战形式的不同、不同的物质运动阶段主要矛盾的不同。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全面贯彻了唯物辩证法,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诞生后又一次精妙绝伦的呈现。毛主席在《论持久战》精确论述的敌人内部矛盾规定的其失败的必然性、抗日战争中敌我“犬牙交错”的战略矛盾、抗日战争这一矛盾斗争的三个阶段及不同阶段不同的主要作战形式,都是包括《国防论》在内的其他任何一部抗日军事著作都没有提出的;毛主席《论持久战》讲的“战略上内线持久防御战,战役上外线速决进攻战”这一唯一正确、全面包含矛盾规律的战略方针,是对他老人家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军事报告就最早论述过的正确战略方针的具体呈现。

  结论:

  毋庸置疑,毛主席的辉煌军事专著——《论持久战》,最彻底的贯彻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部无可代替的长篇军事专著,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现实指导性的长篇军事专著。实事求是地说,放眼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毛主席是唯一一位能以一部长篇军事专著全面指导了一场战争、兼具军事理论家与战争艺术家职能的无敌军事统帅。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