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怎么办?》中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2-09-04 09:58:37 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作者:汪康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摘 要]列宁《怎么办?》是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经典文献,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列宁从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手段、组织队伍和媒介阵地等方面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核心要义。《怎么办?》指导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要在同错误思潮的理论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定政治原则前提下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策略的灵活性;在总结工人革命运动经验中把握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今天重释《怎么办?》,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它启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增强理论宣传教育的自觉性;要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保持意识形态领域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加强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建设,增强媒介意识形态治理的协同性。

  意识形态建设是任何政党都无法回避且必须直面的问题。早在1902年出版的《怎么办?(又名《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一书中,列宁就通过对俄国经济派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判,深入阐发了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学说。从历史维度而言,作为伯恩施坦主义变种,经济主义所鼓吹的各种错误论断严重阻碍了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该书的出版为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从当下视角来看,列宁在《怎么办?》中的经典论断具有很强的时代预见性,意识形态斗争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当前学界对这一经典文献已进行了一定研究:有学者从整体性视角分析了《怎么办?》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并从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等方面提出对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启示意义;有学者从思想理论、工作方法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怎么办?》中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并针对新时代党建中开展有效批评、重视“首创精神”、抓好“关键少数”等方面提出这本著作的现实启示意义;还有学者深入分析了《怎么办?》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并围绕一些直接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断阐发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启示意义。可以看出,当前学界对《怎么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针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解读却不多。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怎么办?》这一经典文本,解读其中蕴含的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其中蕴涵的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论意蕴,以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启发与实践指导。

一、《怎么办?》中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世纪之交的俄国在经济领域的各种矛盾愈发尖锐,并反映到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革命派和经济派之间的矛盾以及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等思潮之间的斗争更是此起彼伏。在这样一个“理论混乱的时代”,本应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领导力量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也陷入了“混乱、瓦解和动摇的时期”,党内出现了思想动摇和组织混乱的状况,特别是在党内意识形态中产生了“总的意见分歧”。基于俄国社会民主党所处的这样一个背景,列宁在《怎么办?》中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从多个方面深入阐发了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第一,革命的理论是引领革命运动的关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针对机会主义者伯恩施坦派用“反对正统”“批评自由万岁”等时髦的口号来“批评”马克思主义、否认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列宁通过对其主张的“批评自由”进行尖锐的批判,系统阐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在列宁看来,“批评自由”流露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伪性表征和虚无性实质,在内容上“它是直接从资产阶级的书刊上搬到社会主义的书刊上来的”,在目的上,它是要“把社会民主党变为主张改良的民主政党”,最终将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因而其意识形态本质是要否定革命的理论对工人运动的科学指导作用,是批评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并要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同时,这种倾向还使“理论修养很差甚至毫无理论修养的人”加入工人运动,造成党的理论水平出现了某种程度降低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假借马克思的名义来竭力贬低理论意义的人。对此,列宁强调决不能在理论和原则上进行交易和作出“让步”,“绝不宽容任何有意或无意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而言,这个革命的先进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只有确保理论上的清醒,用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政党,才能抵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腐蚀,进而提升党的先进性与战斗力,更好地领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第二,工人阶级不会自发地形成社会主义意识,要通过“自觉性灌输”手段不断培育其科学的政治意识。针对社会民主党内关于工人运动中“自发性”与“自觉性”的错误认识问题,列宁在澄清二者之间关系的同时,阐发了无产阶级政党“自觉性灌输”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在列宁看来,“‘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通过对比19世纪上半叶到90年代以来的工人运动,列宁发现虽然工人阶级能够自发地进行“罢工”“毁坏机器”等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运动,表现出某种自觉性的觉醒,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而且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因而他们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列宁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分裂与对立决定了他们中间没有任何“第三种”意识形态,在二者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下,“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特别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渊源”“加工手段”“传播工具”等条件优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背景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总是“自发地而又最猖狂地使工人接受它”,如果不进行“自觉性”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而任由其自发的发展,将导致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支配”以及“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因为工人关于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任何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推崇和对“自觉因素”的轻视,都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轻视和消解的表现。只有通过“自觉性灌输”手段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教育,提升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才能促进工人阶级将理论武器转化为推动革命运动的坚实物质力量。

  第三,坚定的革命家组织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保证,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专业化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组织。随着工人群众运动积极性的高涨,工人运动的增长逐渐超过革命组织的增长和发展,具有足够修养且能够领导和组织革命运动的革命家愈发落后于群众的自发高潮。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组织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政治宣传、政治鼓动和政治教育等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不足,进而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在群众中的影响。针对这种“落后性”,列宁提出了要建立“革命家组织”特别是培养“职业革命家”的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就是要建设专业化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组织。“任何革命运动,如果没有一种稳定的和能够保持继承性的领导者组织,就不能持久”,就不能让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斗争’”。“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一方面,自发状态下的政治鼓动工作无法形成继承性和连贯性,且人们在理论、政治和组织问题上缺乏修养和眼界狭小,很容易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蒙蔽,科学社会主义往往很难实现对工人阶级有效的凝聚和引领,甚至“使工人根本不相信知识分子而躲开他们”。另一方面,职业革命家“富有天才、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他们具有宣传鼓动所需要的“特别的品质”;并且他们善于领导工人运动,且能够与时俱进地制定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计划”。因而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既是同资产阶级展开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锤炼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需要,专业化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实保障。

  第四,“全俄政治报”是传播思想、组织工人和理论斗争的重要阵地,要重视党报党刊的意识形态宣传和鼓动作用。早在1990年,列宁结束流放后就以《火星报》为阵地,先后发表了《我们运动中的迫切任务》《从何着手》等文章。根据俄国当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列宁提出从创办“全俄政治报”入手来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计划。“生动的政治工作”也只能从生动的政治鼓动着手,而生动的政治鼓动又非有经常出版并且正常发行的全俄报纸不可。这是列宁在《怎么办?》中强调“党报”重要性的著名论断。列宁认为,培植起“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利用“全俄报纸”作为支撑。在俄国当时的条件下,地方报纸存在眼界狭小、原则上不坚定、政治上无意义等诸多缺点,且它的分散性使得无产阶级没有能力收集和利用充分的材料来为工人运动提供指导。只有“全俄政治报”能够发挥工人革命运动所需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它是促进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发展、加深和扩大的“一条基线”,集体性的宣传和鼓动为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它是把革命家的一切力量“集合起来和组织起来”的“脚手架”,能够领导无产阶级为了“一种共同的工作”而进行统一的斗争;它能为不同职业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工人提供“精神食粮”,进而为党的革命运动培养“职业革命家”和“政治领袖”,是促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星星之火燃成熊熊大火的“鼓风机”。因此,在工人革命运动中培植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并且能够迅速组织起工人阶级进行革命运动是建立“全俄政治报”的主要目的。在列宁看来,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党报党刊一方面是经常性地开展理论斗争和宣传鼓动等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能够保障革命运动的“爆发时期”和“平静时期”都能“阐明实际生活的各方面、深入广大群众”,并且能够在全俄范围内进行统一的政治鼓动工作。另一方面,党报党刊能够巩固无产阶级政党“工人群众”及“一切不满专制制度的阶层”之间的联系,对于进行“极有条理的组织性灌输”即通过“自觉性灌输”来引领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传播,以及提升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权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怎么办?》中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方法论意蕴

  《怎么办?》是列宁深入俄国工人运动实践,在回答“建立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一问题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学说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理论成果。《怎么办?》蕴涵着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精髓要义,对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一)在同错误思潮的理论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列宁写作《怎么办?》的直接动因是揭露欧洲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鼓吹的“批评自由”的实质和危害性及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错误,并从思想上确立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地位,从而为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列宁认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是密不可分的,但对于俄国无产阶级而言,理论斗争的意义更为突出,用革命的理论指导工人运动是目前的迫切任务。为避免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正和对社会主义意识的腐蚀,列宁指出要通过“恢复理论工作、积极地同‘批评自由’作斗争、揭穿并且驳斥一切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我们的纲领和我们的策略的行为”。同时,列宁还提出要“密切注意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方面”,号召人们同伯恩施坦主义等各种反对革命的倾向进行坚决的理论斗争,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如《怎么办?》序言中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从头讲起,那我们就不可能谈出什么结果。”也就是说,对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的批判,只有从它的理论出发点和根源入手,才能辨别掩饰其真实利益立场的各种“流行词句”和“种种诡辩”而看清其实质性的理论根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分裂对立,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各种腐蚀性思潮之间的理论斗争具有长期性特征。只有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理论斗争,批判和揭露其理论本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指明正确的道路方向,最终“使战斗的马克思主义巩固起来”,马克思主义政党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加坚强壮大。

(二)在坚定政治原则前提下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策略的灵活性

  政治原则是关系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性质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针对当时社会民主工党各个组织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况,特别是在俄国特殊的意识形态环境下,列宁在《怎么办?》中从理论立场和组织原则上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原则。在理论立场上,列宁提出“决不能拿原则来做交易,决不要作理论上的‘让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在组织原则上,针对经济派无视工人革命运动的政治任务,否定党的领导作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这一前提下,无产阶级政党还要注重意识形态工作策略的灵活性。例如在话语策略上,列宁提出要尝试用尽可能通俗的方式和大量具体的例证,让理论“说明”更加具体形象且能够呈现事实。在政治鼓动上,列宁提出党员要以“理论家”“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等多重身份到一切阶级中去,针对不同对象“因人”“因事”“因地”地进行差异化动员教育。在阵地建设上,列宁提出要建立起全俄机关报形成党的宣传主阵地,同时让各个地方组织“为全俄机关报工作”,形成以中心阵地为主导的分散化宣传模式。归纳而言,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辩证统一是《怎么办?》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条重要方法论。在当时俄国工人阶级政治觉悟参差不齐以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强烈冲击的背景下,列宁正是基于这一方法论清算了党内各种错误意识形态倾向,并在此过程中阐明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三)在总结工人革命运动经验中把握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

  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探寻规律启示是《怎么办?》中蕴涵的关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又一重要方法论。一是要批判性地借鉴别国经验。列宁认为,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运动,不仅要反对民族沙文主义,还要创造性地借鉴别国的经验。“只有在运用别国经验的条件下”,在“年轻的国家”里开展的革命运动才能顺利得以发展。但借鉴别国经验并不意味着简单了解或者简单抄袭,还“必须善于用批判的态度来看待这种经验,并且独立地加以检验”。在列宁看来,德国工人运动正是批判性地利用了英国和法国的经验和教训而发展起来的,它启示俄国的社会民主党也要用科学的态度去总结和研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摆脱错误思想观点的影响,并建构起巨大的理论力量去引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二是要总结和传播国内工人革命运动的经验。列宁认为,为了能够从革命运动经验中吸取实际的教训,必须“充分认识各种缺点的原因和意义”。因为革命经验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在革命事业中,认识到以往革命运动中的缺点和不足“就等于改正了一大半”。同时,列宁创办“全俄政治报”的另一个目的就在于传播并利用工人革命运动中的各种经验教训,从而为分散状态下的无产阶级指明方向。而这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都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去总结工人革命运动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并在新形势下予以发展和超越。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理论总结的成果,坚持批判性与建构性辩证统一、继承性与超越性辩证统一是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而言,同样需要坚持在总结过去工作经验中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基本规律,与时俱进地用真正的革命理论来武装全党和引领工人革命运动。

三、《怎么办?》中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在《怎么办?》发表期间,意识形态混乱是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列宁在《怎么办?》中不仅解决了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纷争,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地位愈发凸显,重温《怎么办?》可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启发和实践指导。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增强理论宣传教育的自觉性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全党和教育引领人民群众,提升宣传教育工作的自觉性,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怎么办?》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核心观点。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指导思想决定了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实践中的价值指向,是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和“魂”。列宁反复强调要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的理论斗争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用自觉性的理论灌输手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意识。列宁充分认识到了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的重要性,就是为了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改革和建设等一系列伟大胜利,创造性地化解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风险挑战,用实际行动和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立党治国的根本思想,也是同各种错误思潮开展理论斗争的重要武器。

  新时代,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西方敌对国家更是加紧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诸如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其目的都指向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的时代起点上,面对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形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一方面,要在理论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在同各种思想观点的理论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新时代面对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必须坚决与其开展理论斗争,加强理论批判的全面性和彻底性,只有从理论上揭露其实质,保持理论上的清醒自觉,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彻底划清界限,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引领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更是如此。只有深入持续地推进对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全体党员在系统学习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筑牢抵御不良意识形态入侵的内部防线。同时,理论教育更要深入“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中去,“思想的闪电”只有“彻底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才能避免自发状态下的人民群众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侵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认识新时代的灌输教育主客体问题,赋予灌输教育新形式,建构科学的灌输方法”,以高度的热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和引领人民群众,让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武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才能为“堡垒”建立起坚强的外部防线。

(二)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保持意识形态领域先进性和纯洁性

  勇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鲜明的政治特征。在1882年10月20日,恩格斯在写给伯恩施坦的信中就曾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规律进行过总结,并提出“内部斗争”这一重要论断。他指出:“一个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拉萨尔在1852年6月24日给马克思写的一封信中也提到:“党内斗争给党以力量和生气,党本身模糊不清,界限不明,是党软弱的最大明证,党是靠清洗自己而巩固的。”列宁将这句话作为《怎么办?》一书的题记,正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开展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党要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错误,必须开展“内部斗争”和“自我清洗”来清除党内各种不良思想和错误倾向;只有保持意识形态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抵抗外部各种风险、引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正确方向。列宁在《怎么办?》中对“批评自由”等党内错误思想倾向的批评,为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建设更具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启迪。

  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怎么办?》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出的重要要求,列宁着重强调要突出宣传工作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性,正是抓住了政党意识形态领域政治性这一根本。因此,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既要正风肃纪、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等直观显现,还必须抓住党性和政治建设这个根本,以党的政治建设统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诸多方面,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以纯洁健康的肌体引领先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二要继续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针对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解决党内思想问题的主要方法,他提出要“通过整党,使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能经常开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内思想斗争的锐利武器”。可以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用先进思想理论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也是党不断净化和完善自身、经受“四大考验”和克服“四大危险”的重要武器。新时代坚持和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必须进一步提升其在党的建设中的位置,推动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机制建设;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从严从实等原则,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让“四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清除错误思潮和不正之风对党的影响,永葆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通过加强党的纯洁性为先进性提供保障,维护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地位不动摇。

(三)加强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建设,增强媒介意识形态治理的协同性

  列宁在《怎么办?》中强调报刊媒介不仅是同各种思潮进行理论斗争的载体,更是向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社会主义意识的重要阵地;同时,他还指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产生较大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传播工具”。因而列宁提出建设“全俄政治报”的计划,其目的就在于掌握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用坚强而有威信的领导核心来领导和协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近120年过去了,虽然媒介传播技术和意识形态斗争阵地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怎么办?》中媒介阵地建设思想的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新时代,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是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变量”。近年来网络空间频发的意识形态事件已经充分证明,意识形态传播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面对日渐多样复杂意识形态传播媒介,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抢占新阵地,不断提升媒介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协同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其一,培养适应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媒介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出于全面提升无产阶级政治意识的迫切需要,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人要以“理论家”“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等多重身份,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进行革命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这里的不同“身份”事实上就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者综合性的能力素养的强调。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也应以此为典范:既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深厚理论功底,以及进行理论宣传教育和同形形色色错误思潮进行理论斗争的基本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媒介技术素养,善于把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特征和规律,能够适时改进话语方式、优化传播形态、创新传播技巧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

  其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增强党报党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力。列宁用“基线”“脚手架”“精神食粮”“鼓风机”等形象化事物来比喻党报党刊,正在于说明其进行理论宣传斗争、政治教育以及组织群众的重要载体作用。党报党刊是党的“喉舌”,是连接党心民心的重要帮手。在当前媒介技术快速更迭的网络时代,党报党刊只有保持在各类传播阵地中的实时在场和及时发声,才能牢牢抓住思想引领与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为此,要“坚持媒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使命”,在坚守原则立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党报党刊的生活化传播手段,加大对党报党刊建设的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的投入,发展党报党刊的智能化传播平台,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同时,要以主流媒体为中心不断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面,推动党报党刊与网络新媒体的多样化融合,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引领力,“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

  其三,落实传播主体责任,加强传播阵地之间的联动协作。在当前自媒体信息传播“去中心化”趋势下,党报党刊于传播场域中的格局地位早已不同于列宁时期,若仅仅依靠党报党刊的孤军奋战很难应对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很难凝聚中心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这就需要以党报党刊作为政治引领,发挥各领域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协同作用,构建以党报党刊为中心阵地的主流意识形态联动传播机制,落实从政府到企业、社会组织乃至民间自媒体等不同平台的主体管理职责,筑牢媒介意识形态安全的协同治理屏障。

四、结语

  《怎么办?》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断,在当时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领域混乱动摇时期形成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行动纲领,指引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正确方向,为后来社会民主党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怎么办?》中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手段、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党报党刊工作等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方法论指导意义。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地位愈发突显,特别是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背景下,更加呼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此,我们更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汲取力量,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推进意识形态领域自我革命,不断提升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建设水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进而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凝心聚力。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