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批判

2022-03-08 15:33:00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刘光晨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再贴前言

  本文再贴,有两个原因:一是文章刚写作的时候还没有完整的读马克思的《1844手稿》,所以当时对马克思把握的还不是很准,后来在士心的提醒下系统看完了,需要有个调整。一是当时对主席的内因论思考也还是比较笼统,现在已经比较清晰了。

  对于动因问题,到现在为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搞政治经济学的只强调作为客体条件的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定义为生产资料,更早可以理解为人化自然)的推动,搞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又只强调人或事物本身的主体条件或内因的作用,前者流于机械唯物主义,后者往往流于唯心主义,各执一词,实际都不是从人事物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外部矛盾看待动因。这次增补就是对事物与世界矛盾运动中事物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内因和外因各自起的作用进行了全新的概括和说明。也算是对过去未完成工作的一个总结。依然希望引起朋友们的讨论。

  刘光晨

  2022.03.07

正文: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以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主体论实践唯物主义特质,我们以往的体系或是不知或是已经逐渐忘记了这个特质。一是,列宁在本体论问题上翻拍黑格尔得来的事物的自己运动——事物自相矛盾的动因论。过去主体论问题说的比较多,所以文中不做详解,而围绕事物动因问题还需要多填些笔墨。

  马克思对两个问题实际是都已经解决了的。之所以会出现后来理论体系出现问题,应该主要是马克思早期的一些作品发表的晚,后人的理解也不到位。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立论

  对马克思本人哲学观点的理解,基础的应该依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圣家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总起来看,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经过《1844手稿》,到《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基本完成了从对神本思辨哲学的批判到主体论实践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整体构建。如果说,马克思在主体论上还有什么缺点,那就是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叙述,虽然暗含坚定的主体论意绪,但在表达上也还是很有些晦涩(或说有欠火候),甚至还需要读者自己前后左右地互相联系,除了几部重要作品发表的晚,这应该是后人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主体论特质缺乏理解甚至多有争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马克思要建立的关于人的科学,今天看来就是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科学,但也必须前后联系着才可以得出结论。再加上马克思后来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学,主体论问题逐渐退出视野,致使前期的主体论(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逐渐淹没于后期随政治经济学研究而渐显的本体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代表)当中。

  所以,对马克思的准确理解,就还需要后人自己来综合它的《提纲》和《序言》、主体论和本体论。

  而这本身也就反证了马克思当时这样一种思想状况:即马克思实际对主体论还缺乏其最终的理论自觉。而大家知道,自觉的主体论,和尚不够自觉的主体论,其最终的效果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马克思这个状态,或许是由于对黑格尔过强唯心主义主体性意绪的一个矫枉过正,但却也已经解决了唯物主义主体论的主要基本问题。

  这实际和他在辩证法上的问题是一样的。他实际也已经解决了他辩证法的几乎所有基本问题,但却也没有达到最终的理论自觉。所以给后人在此一问题上的误入歧途留下了后门。

  首先,马克思的哲学是在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家族的颠覆性批判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从踏入哲学和社会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个也是一直在批判的就是黑格尔系那种在玄想中把事物、观念拟人化主体化从而自然目的论化与世界的外部联系无关的事物——实际是观念自己运动的玄想思辨哲学。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意识的生产》中说自己的历史观,是从现实的个人的直接物质生活出发解释整个社会历史,而“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44页”

  这实际是在说,黑格尔系的思辨哲学无一不是抛开了人现实的生活矛盾、抛开了人与自然界的这个外部联系,看待历史运动的。而脱离了人、事物与世界现实联系的历史运动,也只能是哲学家玄想中事物的自己的运动。它与事物真实的历史运动无关。

  马克思说“黑格尔善于用巧妙的诡辩把哲学家利用感性直观和表像从一实物推向另一实物所经历的过程,说成想象的理智本质本身即绝对主体本身所完成的过程”(神圣家族·思维结构的秘密)。比如,黑格尔在有论中,从玄想的纯有(即纯无)到限有的玄想的发展,就被玄想成了纯有本身的一个自相矛盾的主体自为过程。在这里,事物是玄想中的事物,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的外部联系,它只能继续玄想的自己运动。

  马克思说“真理,对鲍威尔先生来说也像对黑格尔一样,是一具自己论证自己的自动机器......历史和真理一样变成了特殊的个性,即形而上学的主体...”(神圣家族·绝对批判的第一次讨伐)。

  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眼里,黑格尔系都是些唯心主义主体论者,他们把非人的东西拟人化,其所言的运动,无论是真理、绝对的精神、绝对的批判,还是观念玄想中的事物,都好像自己有了人的生命一样,都不需要任何现实的世界联系就可以自相矛盾自相异化的运动发展。

  马克思曾经在《神圣家族·思辨结构的秘密》中,举思辨哲学家“把他自己从苹果的观念推移到梨是观念这种他本人的活动,说成‘一般果实’这个绝对主体的自我运动”的例子,以揭露思辨哲学的把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谈到思辨哲学是统治阶级的哲学的时候,马克思又一次拆穿这种把戏:

  他们先是把统治者的思想和作为统治者的个人分割开来,从而完成统治思想与其所由以产生的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切割、确立思想的统治。然后寻找历史上各个统治思想之间的继承关联性,此即概念的自我规定。再然后,把思想打扮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完成自我异化自我回复自己运动的把戏(55页)。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一系,不管是臆造与人的实际生活无关的思想观念的历史,还是臆造与人这个真正的主体无关的把思想观念主体化拟人化的所谓的自己的运动,都是捏造,都是不可以当真的。

  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才是自己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只有有生命的人,才可以具有真正的主体性和目的性,才可以真的自己运动。而一旦承认了人本身历史活动的主体性目的性,就不可能再有与世界实际联系无关的什么纯纯的自我运动了。马克思说,人是主体性存在的人,这实际等于说人是客体对象关系性存在的人。没有客体对象性的存在,就无所谓主体性的存在。所以,主体所有的自为自己运动,都是围绕主客体矛盾的运动,人所有的自为的运动,都是人它为的运动——它从来不是什么纯纯的自己的运动。人类的意识、交往、分工、政法上层建筑,肉体发展历史、社会组织发展史——作为人的内部联系的自组织活动及其历史,都要从人与自然界主客体联系的历史解释。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人类精神领域的活动和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时,是这么说的。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当然,我们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遇到的各种自然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而这明确就是人与自然的主客体联系。马克思开宗明义就提出人与自然的主客体联系。并且这种主客体联系还是随人的主体条件和自然的客体条件而不断变化的。开宗明义,主客体的联系、主客体矛盾的对立同一,主体条件客体条件,都提到了。为了生存这个前提,人类任何历史第一个要确定的,就是人与自然的主客体联系。任何的对历史叙述和解释,都应该从这个主客体联系及其历史变化出发。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唯物史观的基础前提。但它不是抛开了人与世界的外部联系的主体纯纯的什么自己运动,而恰恰是围绕主客体外部联系的运动。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区别人和动物。”马克思说:随便你了。你怎么区别都行。但是“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说,这里不管你们怎么说,最终还是要从人与世界的外部联系的变化,看人内部联系本身质的变化。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也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加上上面一条,这就是外部联系决定论。是主体与客体的外部联系的状况规定着主体内部联系的自组织状况,它的质和它的变化。人们内部联系的自组织运动,总是围绕主客体的矛盾运动这个外部联系展开的。

  下面马克思接着谈,围绕生产的交往、围绕生产的分工合作、围绕生产的争夺、所有制、阶级、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总之,依然是人内部联系围绕人主客体外部联系的运动,依然是从人主客体的外部联系解释人内部联系的变化。

  而围绕主体外部联系的运动论,即主客体外部联系的决定论,同时也就是主体外部联系的动因论。

  马克思在历史这部分对动因问题讲的更加直接。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这明确就点出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体矛盾的终极动因。

  马克思再早提人本性力量的外化。人的本性力量是什么?人的本性力量的外化是什么?你不管怎么表述,不管是说人的生命本性、主人本性、价值本性,还是说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它立即就表现为已经内化成人本质本性的主客体矛盾。人是主体性的存在,这本身就等于说人对自己客体世界的对象性关系性存在。所以,再怎么说,主客体矛盾始终是动因。

  接下来,是为满足上述需要,引起的新的需要(包括对新工具是需要)。

  为了家庭的需要。

  围绕物质利益联系的社会关系的需要。

  而所有的这些方面,都是代表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类的主客体矛盾。所有的需要标示的都是主客体矛盾。

  在这里,人与世界(不管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的主客体矛盾,这个外部联系,总是作为主体的人本身历史活动的动因。

  所以这个地方,就不但已经是彻底地从外部联系看人的内部联系,而且是完全的没有了黑格尔系割裂事物外部联系玄想事物、玄想它的所谓的自相矛盾自我异化自己运动的任何的影子。

  并且,马克思接下来,还说“只有现在,当我们考察了最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也有意识。但是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意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出来的。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被删除句)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在这里,马克思又一次提到了 “需要”,即主客体矛盾。

  马克思说,即使语言、黑格尔他们说的精神意识,都是主客体矛盾的产物,都是随主客体的联系、随人的社会实践而变化的,都是主体围绕与世界的关系为我自为的运动,它何曾脱离这种外部联系的什么自己的运动!

  马克思在随后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及社会组织形式的也是如此,都是主体内部联系(思想观念、生产关系、社会形式)随主客体外部联系(人与自然的生产力关系)的矛盾运动,而非与外部联系无关的生产关系作为事物自相矛盾的什么自生运动。包括对生产力的看法也一样,不是生产力的什么自相矛盾自己运动,照样是人与自然主客体矛盾的运动。

  以上是马克思的。马克思基本的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当然马克思对自然界的辨证运动基本未做涉猎,但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奠基人物恩格斯做了。虽然最终对辩证法的总结不完全理想,但也基本把事物自生的自己的运动挡在了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哲学之外。

  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所以,恩格斯的辩证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明整个自然世界的联系即运动过程。所以,他并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有限事物的辩证法上。但即使如此,恩格斯对待有限的作为世界联系片段的事物的运动的态度,都是很明确的。他是把事物放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当中,看待它的运动的。

  恩格斯赞赏狄慈根的“凡自在之物,都是幻想之物”。

  世界上哪有自在之物!人是关系性存在,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中的关系性存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质问杜林:所谓原则能从他的思维中自生吗?(哲学·分类。先验主义)。说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部分纯有(即纯无)的自己运动是“热昏的胡话”(反杜林论·自然哲学·实践和空间)。

  在《自然哲学·有机界》部分,再一次批判杜林所剽窃的黑格尔“内在目的论”,及其所导致的“自觉地思维和行动的自然界”的自然神论(把自然界人格化)。证明正是杜林们所试图否认的有机生命界的生存斗争、适应变异、自然选择,这一生命主体与自己客体世界的主客体矛盾运动,促进着自然界物种的千差万别的不断发展变化。

  这里,又没有内在目的论的自相矛盾的自己运动什么事了。当然,只有进入有机生命界,思辨哲学家们在自己脑子里臆造的各种自然界的精神的历史的拟人化捏造出来的主体性,才真正具有了由低到高的逐次发展的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生命主体性。但一旦承认了有机生命界的生命主体性,那么它的运动,就一定不可能再是与其外部联系无关的什么自在自为的自己运动。所有生命的自己运动一定是因为它主客体的矛盾对自己客体世界的运动。从生命(即蛋白质)的“主要机能(即其运动)——通过摄食和排泄来进行的新陈代谢中,从蛋白质特有的可塑性中,可以导出所有其它最简单的生命要素:刺激感应性...;收缩性;成长能力...;内在的运动...”,总之,它总是在世界矛盾中为了保有自己而建立与世界联系的运动。

  所以,当恩格斯抱怨说生命的定义还很不充分的时候,他实际是忘记了从生命主体性探讨生命现象。因为,只有主体性才可以代表生命的特征。

  上面是自然界。而接下来,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则进一步在人类形成的自然历史中阐述了生产劳动这一人与自然主客体联系的运动在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这里依然是主客体外部联系对人机体内部联系的形成这一历史运动的作用,依然是外部联系中的运动,而不是脱离外部联系只在内部联系中的什么自相矛盾自生运动。

  再接下来,关于人类社会运动的部分,就是要回到马克思上述已讲的了。

  所以,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谈列宁的事物的自己运动,为什么说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死地了。

  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战略家的成功,在他的《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论》完成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分析,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战略的理论来源,是《资本论》的完成或续论。全世界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正因为此,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才叫马列主义。因此,忘记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就不是共产党。所以,我们今天谈列宁在哲学上的错误,首先就要明确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中和马克思等量齐观的伟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说他在哲学上的个别问题,并不应该影响到他在其它方面的成就和历史地位。就像我们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分析其他导师的学术问题不会影响他们的历史地位一样。二十世纪的实践出现了巨大的挫折,其中必有理论的原因。总结过去,是为了提高未来。我们是在这个前提下讨论这个问题。

  二、列宁的错误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影响至今的事物的自己运动,出自于他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正是这篇短文,短文开宗明义的事物在自身矛盾的对立同一中运动的观点,基本的规定了甚至是限定了整个二十世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面貌,甚至因此给辨证唯物主义的未来发展带上了紧箍咒。

  列宁很直接。文章开头第一句,也就是第一段:“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第二段大意:对立面的同一,作为一种认识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它在辩证法中的重要性,在过去往往认识不足。“对立面的同一,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都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下面是“两种基本的(或两者可能的?或两者历史上见到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源泉、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源泉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第一种观点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灭亡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列宁影响整个二十世纪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就在这短短的几句话。

  有一种说法,说列宁的事物自己运动是黑格尔那种纯有的自己运动、绝对精神的自己运动的唯物主义翻拍。结合列宁《哲学笔记》对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本质论的相关笔记,主要是关于本质论143-147页(1956年版)列宁的相关论述,大概确实如此。在这个地方,列宁实际已经把事物的自己运动,作为他探究黑格尔辩证法的出发点了。而主观逻辑部分的238-240页那段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辩证法核心的著名的话,也唯独没有涉及这种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同其外部联系的关系问题。

  看来,列宁只是把黑格尔的观念的自己运动翻拍成唯物主义的事物的自己运动,是确定的。

  那么,把马克思恩格斯同时都批判过的黑格尔想象捏造的纯有缺乏外部联系的自相矛盾自己运动照搬到唯物主义,换上唯物主义的名词,成了无视事物外部联系的事物的自己运动,是不是就可以正确了呢?

  不一定。

  它的核心的思想有四。一、把事物看做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体。二、实际是把发展看做是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对立同一。三、把运动纯粹看成是事物内部联系自相矛盾的自己自生的运动,从而否认因外部联系的运动。四、把事物内部联系的对立同一看做辩证法的核心。

  列宁是矛盾论的开辟者,这点需要肯定。但他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恐怕立即就要遭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反对。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分工、马克思对本体论不愿多做言论,起码立即就要引起到恩格斯的反对。因为这种观点完全是撇开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对事物本身发展的作用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运动的。并且,因为是切断了与世界的联系,这个事物与周围的世界是完全无关的,它不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它进一步的发展也与周围世界进一步的历史进程无关。因而它完全是孤立于世界历史进程之外,是完完全全自在自为的自己运动的。总之,它不是从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普遍联系当中产生和继续发展。但这可能吗?

  这里只能用恩格斯赞赏狄慈根的话说:一切自在之物,都是想象之物。

  所以,把事物看做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应该大体不错。但黑格尔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从发展的角度,从事物在发展中的同时要肯定自己和否定自己的两个同时并存的矛盾倾向看这种矛盾对立的,而不是从静止的事物的内部结构看这个矛盾。

  把发展看做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对立同一,这没有错。这确实可以看做辩证法的核心。但完全的把它看做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同一,说事物的动因就在它自身,而与外部联系无关,从而仅从内部联系中的矛盾运动看待运动,明确把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同一看做辩证法的核心,就已经错了。因为它已经完全的割裂了事物与外界事物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外部联系。

  前边说了,恩格斯的辩证法由于主要是为了说明整个世界的历史过程,所以他星辰大海一样浩瀚的大脑并没有把有限事物的的运动和动因问题作为他的主要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对整个物质世界来说无所谓动因问题,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种物质特性,物质世界总是在运动,没有不在运动的物质,也没有不在运动的事物(反杜林论·自然哲学·天体演化、物理化学)。

  当然如果单纯这么看也还是有其缺点的。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针对整个的物质世界,而只是针对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来说仅是其极有限的一些片段,即一件件极有限的事物。所以,基于此,基于要认识这些有限事物的方便,在恩格斯普遍联系的宇宙观前提下,在辩证法上探讨有限事物的运动规律和动因问题以为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极为必要的。并且,基于此,辩证法也确应以事物运动的辩证法为核心。在这点上,列宁在辩证法上首倡这个问题,绝对是正确的。非如此,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可以为我们实际观察方法的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然而,恩格斯虽然没有把有限事物的运动作为自己辩证法的中心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实际的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只要是涉及到有限的具体事物,只要科学已经可以解释的地方,恩格斯都是明确的论述的。比如,关于随着热的得失的这一外部联系,水的固态液态气态的变化的例子。比如关于有机界生命界的例子。生命的运动,都是生命的主体性运动,都是从周围环境摄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的运动。且,生命物种的发展也都是在生存斗争、适应变异和自然选择中实现的发展。人更是如此。

  在所有这些例子中,根本就没有脱离了外部联系的变化而在内部联系中自相矛盾自生变化的任何的例子。在生命界这里,也根本不存在什么脱离了与自己客体世界关系的主体本身的纯纯的自己运动。相反,都是围绕外部联系矛盾运动的内部联系的矛盾运动,都是主客体矛盾中的运动,都是它为了才能自为的运动。

  然后,即使不谈具体的例子,单从普遍联系的角度,也已经推翻了整个宇宙进程中有限事物自己运动的观点。在恩格斯看来,整个世界都是普遍联系的。所有的有限事物,都是物质世界的历史进程的局部片段,都是在物质世界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它的历史联系产生出来,并在它和世界的横向联系中进一步发展的。在这里,脱离了世界的历史进程和与周围世界的联系看待事物本身的产生、存在和运动没有任何意义。在这里,恩格斯用各种形式的能的互相转化,从而也就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互相转化,来描述整个世界的历史过程。这本身就已经给出了作为历史和世界片段的具体事物,它的动因的具体答案。

  实际上,恩格斯也确实已经很明确的在理论上给出了这个答案。在《自然辩证法·辩证法·因果性》(在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第一版是第三卷550页。下面网上搜索的一段,前后顺序有颠倒,但大意不差)——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恩格斯说:

  “我们在观察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就是单个物体的单个运动间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制约。但是,我们不仅发现一个运动后面跟随着另一个运动,而且我们也发现,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中发生时所必需的那些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甚至我们还能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发生的运动(工业),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发生运动,并且我们能赋予这些运动以预先规定的方向和范围,因此,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起因果观念,即一个运动是另一个运动的原因...(下面是恩格斯用人类实践对因果率的两个例证)”

  “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今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来在整体上考察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一系列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光、电、磁、化学的化合和分解、聚集状态的转化、有机的生命,这一切,如果我们现在还把有机的生命排除在外,都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在这里是原因,在那里就是结果,运动尽管有种种不断变换的形式,但是运动的总和始终不变。机械运动转化为热、电、磁、光等等,反之亦然。因此,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在什么地方?):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比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认识追溯得更远了。因为在这之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由于自然科学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的确还有很多缺陷),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格罗夫对因果性的全部误解,就在于他没有形成相互作用这一范畴。他只看到事物,但是没有抽象的思想,所以陷入混乱。第10-14页210)。只有从这种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达到现实的因果关系。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而在这里出现的就是不断变换的运动,一个表现为原因,另一个表现为结果。”

  所以,正是在这些地方,列宁犯了错误。事物是在世界历史中产生的,它也必然在世界历史中、在与周围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互相作用中运动,既在与周围世界进程的对立同一中运动,也在内部世界的对立同一中运动,但首先是在与周围世界进程的对立同一中运动。

  所以,这就很清楚了,无视与世界外部联系(列宁不会是不知道这个外部联系)的自相矛盾自我生成自在自为的自己运动,在黑格尔一派的思辨哲学那里不正确,把它翻到唯物主义这里来,也照样不正确。所以后世以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事物自己运动的观点为核心所构筑起的那种辨证唯物主义,就是很成问题的,起码在这个问题上是很成问题的,现在应该重新订正。生命界、人,可以谈自己运动,但也是主客体外部矛盾运动中的自己运动。而无机界、事物,根本无所谓谈自己运动,更不能脱离与世界的外部联系谈论事物的运动或自己运动。

  列宁,包括后来形成的辨证唯物主义,之所以会得出事物自己运动的结论,或许是因为唯物主义否定了上帝的推动,因而世界当然要自己运动。历史上唯物主义为了反对有神论,先是搞出泛神论,后来干脆连泛神论都不要了。这样,世界当然就是自己运动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也主要的是讲自然世界如何自己运动的机制。但实际即使如此,也不应该影响到作为世界片段的有限事物本身在世界历史进程当中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为它的运动。都是关系性的存在物。它为了才可自为,受动了才可主动。

  根据后来形成的辨证唯物主义体系,首当其冲也是谈世界的普遍联系。但这个普遍联系不是像恩格斯那样,谈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不谈互相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不是谈世界各种运动形式、各种能的互相转化运动的互为因果的关系。

  然后谈具体的事物,又只谈它内部联系的对立同一关系,而不是把事物看做它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统一体,从它外部联系的对立同一、进而外部联系的对立同一引起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对立同一,再到内部联系的对立同一,总之不是从它与世界内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关系来考察它自身的运动。这种割离了外部联系考察事物的片面的方法,必然要导致对事物认知的片面失实的结果,实际已经脱离了真正辩证唯物主义的原貌,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真正需要的那种认识方法论。而在真正的辨证唯物主义中,实际一切事物都是世界历史过程的结果,也必然随其与周围世界外部联系的进一步发展而继续变化。只有这样看问题,我们才能沿着列宁提出的关于事物运动的辩证法的道路,把辨证唯物主义真正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我们需要的高度。反过来看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实际总是列宁个人的一份私人学习笔记而非正式发布的文章,所以即使它在矛盾论上有所意义,也不一定就完善,用它来代表列宁的最终态度,并不一定完全附和列宁的心意。所以,我们这些后人如果能以分析的而非盲从的态度对待这份理论遗产,可能更加符合列宁的心愿。

三、对辩证法的新概括

  恩格斯把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他在叙述的时候,用的却是自然科学的而非哲学的语言。所以,我认为既然问题已经基本清楚,用哲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概括还是必要的。所以,我建议不妨重新引进古人物质存在与虚空并存对立的范畴,以便于问题的阐述。当然,这看似好像又有点想像中的成分,但实际不是,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由物质存在和宇宙虚空共同构成的。把虚空只说成物质的广延性,把运动只说成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属性,实际只是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用自然界的自己运动反对超自然力量的终极作用的一个在当时还可以有一定的解释力的不怎么算坏的办法。而一旦恢复存在和虚空同一共存的世界模式,那么在存在和虚空的对立同一中,虚空就成了物质存在的动因,就既不需要造物主的作用,也可以在物理学的运动属性说之外,从另一角度即从哲学的角度,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了。这是哲学概括的一种高度。

  哲学的概括可能还是有些猜测想象的成分。也正因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表示,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应该退出对自然界的解释。但实际世界是无限的,而自然科学又总是有太多局限,这就需要哲学的必要的补充。并且,恩格斯也说过,哲学的概括高度往往比一般的科学站的要高些。所以,既然如此,既然从恩格斯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对自然界发表意见、且总要继续发表些意见,那么在哲学表述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概括推演猜测的成分,就不是不可理解的,只要它是建立在到今天为止的科学成果基础上、能囊括到今天为止前人的所有认识成果就已经可以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断接近绝对真理的真理。当然,我们这里的有无和黑格尔的有无也是有本质区别的。黑格尔的纯有和纯无没有任何区别,实际是一个东西。而我们的有无,则是对古代唯物主义先哲的存在和虚空对立、把世界看成是由存在和虚空共同构成、把虚空看做物质存在动因的历史传统的一个恢复,对把存在和虚空的对立同一,它们各自向对方地位的转化、扩散、回归看做宇宙运动的本源的恢复。在这里,在向虚空地位运动转化过程中,物质存在总要分裂成光热和各层级的世界有形物态,在光热的得失中、在本身的排斥和吸引、能的各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在与虚空的关系中,无休止的运动。

  当然,这也不是要描述一个简单的宇宙模型。面对无限的世界,人类当前可知者总归有限,但人类未来认识的世界样式却有无限的可能性。一切交给未来解决,我们只关心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这样,这种发端于列宁的关于事物的辩证法以恩格斯普遍联系的辩证法为背景和印证,就可以简述如下:

  首先,世界是物质的。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存在——也就是有,向无物质存在的虚空——即无,地位转化的过程中,分裂了的有,各个部分之间必然发生的、前后相继的、纷繁复杂的互相联系。

  因而,事物即联系。是分裂了的有,各个时期、各个部分之间阶段性的暂时的联系。

  所以,一切事物作为阶段性的联系,都注定处在有向无地位的继续转化进程当中,因而注定都是要消亡的。消亡,是事物所必须面对的自然。

  并且,在这里,一切事物都是它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统一体。一切事物又都是在其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其中,事物作为阶段性的有,它自身历史的必然的要向虚空地位的继续转化,和它必须要与同样处在同一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周围外部世界必然要发生的互相联系,就决定了事物内部联系的必然的变化。同时,外部联系中事物为保有自己对自身内部联系有意无意地自为性影响,使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必然的要产生一定的变化。

  所以,一切事物又都是它它在和自在、它为和自为的统一体。是事物外部联系的这个消亡它和保有它的矛盾运动,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规定着内部联系矛盾的状况和发展。内部联系只能被动地能动地反映和支持外部联系消亡它保有它的这个矛盾运动,并随外部联系这一矛盾运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外部联系的变化发展(量变)超出一定的度,内部联系即发生质变。旧的内部联系让位给新的内部联系,旧的规定性让位给新的规定性。旧事物灭亡,新事物诞生。

  所以,也是从把这个地方看事物内部联系为什么会同时处在保有自己和消亡自己两个矛盾方面的对立当中。这是它与虚空联系与它周围世界进程联系的必然的结果。是事物为应对要消亡它的自然对自己内部联系自组织的结果。但绝不是什么自生的结果。

  所以,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特定的外部联系作为条件的。超出一定的条件,此事物即不复存在。所谓无中生有,有归于无。在这里不过是说事物作为阶段性联系本身的生灭问题。是前后相继地不断由一种物质存在形态向另一种物质存在形态过渡;由一种规定性向另一种规定性过渡;由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过渡。而不是真的凭空而来,又凭空而去。

  以上即外部联系的决定和动因论。是关于事物、世界动因问题的一个哲学总结。它认为事物的历史联系作为遗传因素,规定事物即有的内部联系。事物与世界的现实联系——世界要消灭它,而它要保有自己,即其外部联系,则规定事物内部联系的进一步变化,事物与世界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因。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不是有异于此的其它的什么不同的东西。而是物质世界发展到生命界以后,尤其是在人类产生以后,随生命主体性的进步外部联系决定和动因论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在物质世界的早期,在无机界那里,无机物自在自为的成分还是很低的。无机界至多还只是靠无机物本身的惰性、属性来迟滞着自己作为阶段性的有向无的转化。实际是无可避免地处于被外界自然分解、裂变、衰变、消亡的过程当中。只能说是暂时性的还存在着而已,即使这个暂时性的时间很长。

  而到了有机生命界就不同了。即使只是最简单的蛋白质,它都已经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当中吸取着保有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即使存活的时间很短,再简单的生命都已经可以通过代代传递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对抗必须要消亡自己的那个自然过程。动物界发展出了能动性,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境。而人则开始直接的驾驭物质运动(恩格斯说的驾驭自然)。中国人称人的这一过程叫人定胜天。

  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能保有和发展自己、越来越能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反必须要消灭自己的自然而动,能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越来越发展出自己对于客体世界的主体能动性,并占据主要矛盾方面。这就是生命的主体性。

  自从有了生命界,就已经有了生命界相对它客体世界的这种生命主体性。有了这种生命主体性,生命界与自然世界的外部联系,就演变成了主客体的关系,即生命主体为保有和发展自己,要取得对客体世界自由的这么一种关系。然后是生命主体意识——即意识的出现——随内部联系的质变,生命主体性得到越来越明显地加强(一切意识,都是主体意识,主体对客体世界的为我自由关系性意识。主体意识不能单从反映论讲,那是旧唯物主义对意识的理解)。直到最后人类出现——生命主体性达到全新的高度。

  可以说,自有生命现象以来,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取得对客体世界的自由。这当然也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然后是与人类社会现象联系着的更为复杂的主体论——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

  在马克思主义主体论中,人和所有的动物界一样,依然是一种关系性的从而主体性的存在,主客体的关系性和主体性已内化于人的本质力量当中。在这里,主体的决定就是主客体外部联系的决定;主体与世界的主客体矛盾作为外部联系,依然是人机体、观念、生产关系、人与人内部联系的组织形式——总之主体的内部联系、主体本身变化发展的动因。

  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哲学,之所以要重新梳理过去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否定掉它脱离外部联系看问题的事物发展的自己运动论,重新确立事物发展的外部联系动因和决定论,就是为了便于阐述上述主体论问题的原因。因为脱离外部联系看问题的事物内部联系的自己运动论,已经与此产生矛盾了,唯物主义的而非唯心主义的主体论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有颜色。

四、主席在辩证法上的问题和成绩

  主席是矛盾论的主要发展者。

  主席延续列宁继续讲内因论。如果说,列宁主要的还是在事物为什么动的原因上讲动因,那么主席则已经把为什么动深化到依据什么动、怎么样动、为什么会怎么样动讲动因。主席的内因论在侧重点上主要回答的就是事物依据什么动和怎么样动的问题。就此而言,主席的内因论当然是有其合理性的,放在人的发展上,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主体论。但主席又完全继承列宁不是从事物与世界的外部矛盾关系而是仅从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理解运动,这就导致了他在动因问题上犯了列宁同样的错误,就是实际并不把外因当做真正的动因而只把内因当做真正的动因(主席虽然说过唯物辩证法并不排除外因,但实际并没有当真),这样他实际就依然是错误的。

  我们在关于事物的辩证法的新的概括中,总言事物与世界外部矛盾或外部联系的动因。在事物与世界的矛盾运动中,世界的历史进程世界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做这一矛盾运动的外因,事物本身可以看做这一矛盾运动的内因。世界的历史进程世界环境的变化作为外因总是事物否定性的因素,事物本身作为内因总是事物自身肯定性的因素。看似外因规定运动的形式内因规定运动的属性,任何事物都可以有万千多样的存在或运动形式样式但却有唯一不变的属性,实则外因的任何一次变化,都是对事物性状的一次质的否定,而事物本身为了保有自己借变化的环境也在积累自己质的变化向新的自己跃升。世界环境通过改变事物的存在条件改变或否定事物,事物本身通过改变或否定自己肯定保有和发展自己。所以,这里也是可以说事物的自己运动的,但是事物外部联系中的自己运动,而不是脱离事物外部联系的自己运动。因此,事物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就同时包涵了要否定事物和要肯定事物、事物要肯定自己和要否定自己、为了肯定自己才要否定自己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矛盾的运动。所有的事物就是在外部联系的这种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引起内部联系的矛盾运动,内部联系的矛盾运动反应支持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从质的量变的积累,到质的根本的变化,从旧事物消亡,到新事物诞生,无不是事物外部联系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所以,没有永恒不变的世界和环境,也不会有永恒不变的什么属性,都是随条件变化的,事物任何存在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事物不同以往质的不同。如铁是铁的属性,铁可以有氧化铁的形式,硫化铁的形式,单质的形式,固态的形式、液态的形式、离子态的形式,这些互不相同的存在形式都是不同的世界外因条件造成的,但铁外因条件引起的哪一种铁具体存在形式的变化,相对于它旧的存在形式不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质的变化呢?当环境的变化还只是在造成电子量的得失的时候,铁还只是存在形式运动形式的变化,而当环境的变化造成的是原子量的得失的时候,铁甚至都不再是铁了。人也一样。人类运动的客体条件它的客体对象——马克思说的人化的自然界——生产力所引起的人类的具体存在形式,有采猎时代的形式、有农业时代的形式、有工业革命后智能机器生产逐渐否定人的劳动时代的形式,其中任何一种客体条件所引起的人存在形式新的变化,都包涵了人本身质的变化。当动物还只是适应物质运动生产自己,它是动物。当动物驾驭物质运动生产自己的时候,它就变成人了。当人驾驭物质运动还只是改变劳动的形式和劳动的能力,人就还是发展中的人。而当人驾驭物质运动的能力已经可以否定人的劳动本身的时候,人也就不再是今天发展中的人,而成为实现了的人了,包括那时的人类社会也不再是今天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而是真正意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否则,只要劳动还在,哪来真正意义的自由呢!

  所以,从无机界到有机界到动物到人类,自然界这一系列的发展无不是事物自身为保有自己的内因发展了它与世界的联系方式,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世界环境的变化的外因促进了事物本身不断的质变的结果。。。

  所以,内因也不是像以前说的那么伟大,好像内因自己就可以规定事物整个的存在和运动方式了,内因只是动因的一个方面,绝对不能夸大内因在运动中所应该具有的作用。外因也没有以前说的那么渺小,外因是真正的动因,千万不要小瞧了外因对事物运动形式和对事物本身质变所起的最终的作用。实际上唯物史观研究的就是随客体条件(人化自然、生产力)变化,作为主体的人本身的如何的变化。当前就是重建共同体的主体组织形式的变化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它们作为世界潮流对各国的影响。

  当然反过来讲,外部条件再怎么变化,它也不可能绕过为保有自己的内因这个根据起变化。尤其对人来说,客体条件再怎么变化,也不可能绕过人主体性的主体条件这个内因起作用。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再怎么出现质的不同,都绕不过“我”的依然存在,所有的过程都是事物本身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过程。人永远是自己一切实践运动的根据和主人,永远是人根据自己的主客体矛盾和主客体条件在改造自己的主客体世界。主体创造新的客体条件,新的客体条件也推动主体本身的发展。在唯物史观中,主体和客体、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内因和外因,是互为因果、互为动因、互相推动、对立同一的。

  这就又是马克思主义主体论了。

  主席的内因论它的实际价值就在于它在还没有提出主体性问题的时代提出了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在与自己客体世界的矛盾运动中的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实际就是主体论。当然,它是以列宁的事物自己运动论为其理论依据的,这是它的缺点,今天总不能还要继续脱离事物与世界的矛盾看待事物的运动。主席的内因论,就它正确的方面讲,是列宁的事物自己运动论结出的唯一正确的果实。

  总的来讲,主席如同列宁实际还是切断了事物与世界的历史进程看事物的自己运动的。而我们今天则是试图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研究事物的发展。主席的解说框架还仅是基于列宁的事物内部矛盾的矛盾运动,而我们的则是事物外部联系的矛盾运动和事物内部联系的矛盾运动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结论只能是,事物在它的关系性存在中变化发展,事物外部联系的关系性存在是动因。

  主席相对完善的是实践论认识论。矛盾论成功在借助内因论发挥的人的主体性问题、成功在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两个问题在革命实践中独特的方法论意义。但动因问题总还是有一些缺憾。实际这也正是主席对矛盾论直觉不满意,而又最终无奈的根源所在。实际只要不动及列宁内因论的根本,只要不是从外部矛盾不是从主客体矛盾看事物和人的动因,矛盾论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且,也只有外部联系决定和动因论,才真正可以使主要矛盾的历史变化问题落在实处。

  主要矛盾不是随便变化的,是随主客体矛盾的外部联系变化的。

  比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主要外部联系和矛盾有两个。一个是同中国以外的外部世界的联系和矛盾——工业革命的影响、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世界民主潮流的传入;一个是同自然的矛盾。同自然的矛盾深入进去,实际是同自然化的社会的矛盾——实际就是中国内部的土地矛盾,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矛盾、同整个封建的政治经济关系的矛盾。这就规定了中国人民需要组织起来,尽量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内国际力量,反帝反封建、建立现代人民国家、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实现民族独立和强国富民的任务。是在这两类外部联系和它们的交替中,看内部联系中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这样,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主要矛盾,接着封建帝制因适应不了反帝矛盾而成为主要矛盾;北洋军阀成主要矛盾;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民的启蒙成为主要矛盾;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以后,整个封建地主阶级和它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也成了主要矛盾;日本侵略,土地矛盾退后,反帝又成了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在抗日中基本组织,在紧接又成为主要矛盾的土地革命中完成组织,在又成为主要矛盾的抗美援朝反帝战争中打败十七国联军,革命成果得以保护反帝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前期能不能建立足够强大的以装备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在国际帝国主义体系中保卫新生的人民国家,成为主要矛盾;后期,能不能让全国人民过上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更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生活,成为主要矛盾;前期的技术追赶,靠苏联技术外援时期,内部联系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后期靠西方技术外援时期,内部联系的主要问题又在哪里?所以,改革时期经济体制本身的改革,并不是错的。国际环境变化了,内部体制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最大化的学习和赶超任务。错在别处。错在另一条中国人民的外部联系——他们与自然的联系与自己生产力的联系,已经悄然变化,他们原本公共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已经被悄然的公然的剥夺。这说明人民主体的国家人民主体的社会已然失落(?),而文革曾是主席这个问题最早的解决尝试。

  所以,中国人民的主要矛盾,在今天也还依然需要在两个外部联系的变化中权衡交替。

  毛泽东在动因问题上虽还有问题,但另辟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提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提群众路线、提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问题,在建党建军建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项运动中,总结和提出了一系列认识和指导运动的科学方法,加上其内因论对人主体性问题的发展,实际是在实践中最终发展和完善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内容的实践唯物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实实在在的发展。这些东西,共产主义运动需要好好总结。

五、公式化唯物史观问题

  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共同的问题,是都没有在理论上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论特质(对列宁和毛泽东来说,这正好和他们的实践相反,他们在实践中在关于实践的言论中,实际是大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恩格斯的功绩在对世界历史过程的解释,在从唯物主义角度对历史的阐述,总之是在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本体论哲学的体系构建。列宁关注的是事物辩证法,实际依然主要是本体论。毛泽东关注的是方法论。主体论实际一直隐没于哲学理论体系之外在实践中隐秘的潜行。

  我们过去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其叙述原典的。这个原典本身由于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的需要,它主要不是为了研究革命,主体论的成分就少些,本体论的如何解释世界的成分就多些。再加上无休无止的抽象化、简单化、公式化,最后就形成了教科书式的公式化唯物史观表述。在这种公式化唯物史观表述中,生产力又有了被拟人化主体化的倾向,可以代替人这样那样了,反而是人什么都说了不算。而实际,在主体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永远是人围绕自己的主客体矛盾,根据自己实际的主客体条件,在自觉组织自己的生产生活,当然包括自觉组织自己的生产力——阶级斗争也是自觉的组织。但公式化唯物史观,却只片面地强调作为客体的生产力的发展对人这个主体的改造和决定作用,只强调客体怎么样改造主体。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可以一定程度的解释一下过去自发时代的历史,并且它也确实是只在解释过去时代的历史,但对眼下虽有挫折但已经开始还依然在进行着的群众共产主义联合主体的主体自觉实践就不好办。关键是在它的极致化形式上这种公式化唯物史观,实际已经是唯条件论的、唯生产力论的、唯经济决定论的很方便被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分子所利用来告别革命毁坏革命毁坏社会主义的东西。

  就过去公式化唯物史观不从主体方面看问题,和只是在试图解释世界(当然包括解释历史)讲,它很大程度已经重新掉回到马克思批评过的旧唯物主义那里。马克思说过了,过去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共同问题,是不从主体方面看问题、而仅从客体方面看问题,仅知道如何解释世界,而不知道是人要改造世界。

  所以,新唯物主义要从主体实践的唯物主义解,历史唯物主义要从主体论的历史观点解。

  在把唯物史观公式化方面,苏联时期的教科书体系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也要承认也正是它们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普及。我们自己长时间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自己研究不够。

六、朝鲜的主体哲学和主体思想

  金RICHENG和朝鲜劳动党提出以主体思想作为朝鲜革命和建设一切事务的指导思想。首先要肯定,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时代当家做主的大众,就应该有建设自己联合主体社会的自信。并且。也只有社会主义的大众,才真正敢于有这种自信。

  金RICHENG 金ZHENGRI主体哲学的缺点,是他们同普遍的情况一样,是对马克思的主体论尚缺乏必要的理解。他们所批评和援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还仅是苏中旧的教科书体系。所以无法和马克思真正对接,他们仅是立足革命实际工作,所以也缺乏理论的系统性。

  其缺点主要表现有几个方面:它所言之主体,不是基于主客体的对应关系提出来的。它最开始的被提出来,可能仅是基于不事大、不做大国附庸、自主根据本国需要和国情搞自己的革命和建设,体现的主要是一种自己做自己主人的主人意识。这或许也正是它最大的优点,它直接是从人民大众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革命实践而来的。这正是共产主义时代哲学主体论的核心。然而它暂时没有客体概念,这总是个缺点。由于这个缺点,作为理论体系来讲,它暂时就很难提供一些更多的更系统的东西。没有客体的概念,起码很难准确理解和表述人的主体性,包括人的主体意识。不理解主体组织形式历史的变化,也很难真正做到从主体哲学出发阐释历史。

  它的优点,是在各国共运因领导层而出现挫折的时候,划时代的高扬了一个新的哲学时代的开始,一个人民主体时代从而人民主体哲学时代的开始——社会主义时代是人民主体的时代,人民群众已经是自己历史的主人、是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是自己革命和建设的主人、是整个世界的主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人在决定一切。每个群众都应该在思想上树立主体,以肩负起建设守护自己主体时代的历史责任,以此塑造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守护自己主体新社会的真正主人。

  这就是人民主体时代的哲学。不管它暂时还有多少缺点。一条、并且仅就这么一条,就已经足够。它创造了世界历史。

七、八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人本主义人学

  中国80年代以后的主体问题讨论,其主流主要是受只关注个体人权从而反对集体人权的现代西方人本论影响产生的,其总的结果就是90年代以后出现的人学。所以,虽然这个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没有有益的影响。比如它从主体视角方面已经对客体视角的公式化唯物史观开始产生了松动,在主客体的关系上边敲碎打的弄出个价值论,已经意识到历史的决定论和人的目的论选择论的统一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浅了,始终不敢提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没有主体论这个总前提,零打碎敲的提出些问题,当然也就难言对主体论问题的深入和完备。最关键,它始终不是真正为群众社会主义的联合主体服务的目标,而是牵就资产阶级人本论的目标,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配合某种更整体更完整的“人学”,在中国搞它们所谓“尊重人、说清人、塑造人、关注个人的生存”的某种关于人的“现代化”的启蒙(主要参考资料为中央党校研究生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结果最终把中国人民都“塑造”到劳动力的自由市场或下海“捞鱼”去了。这也就是说,80年代主体问题讨论,其最终实际的效果,并没有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改善群众的联合主体、为大众的社会主义联合服务,而是实际的向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看齐为解构群众社会主义的共同联合主体及公共劳动服务了,是为资本主义的运动服务的。因而,实际并没有起到多少革命性的作用。它只能为未来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哲学准备一些素材。

  这也就是说,在过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实践中,是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和公式化唯物史观的极致化倾向(唯生产力论、唯条件论、经济决定论为社会主义早产论、告别革命论、资本主义合理论和补课论提供理论依据)共同构成了复辟运动的理论形态。当然,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完全复辟,复辟运动的理论形态也就就此走到了它们的尽头,那种最完备最理想的人学怕是永远也看不到了,因为资产阶级人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历史正在重新呼唤人民联合主体的时代和人民联合主体时代的哲学。

  2019.10.20

  主要参考资料

  《神圣家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列宁的《哲学笔记》

  《毛泽东选集》

  金正日的《关于主体思想》

  《主体思想问答集》

  金正日的《关于先军政治》

  庞元正董德刚主编的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