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探寻知与行的关系

2021-03-03 15:06:34 来源: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作者:肃清四野
点击:评论:(查看) 字体://

  这是毛主席论述认识的来源、深化,以及认识与实践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章。该文和《矛盾论》是关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哲学姊妹篇,既独立成文又互为一体。

  本文主要阐明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得出“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等一系列科学结论。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表明自己对知和行,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本看法,即:认识依赖于实践;第二部分阐明人的认识怎样从实践中产生,即:认识是由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三部分阐明人的理性认识还必须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完善,使之成为能够指导实践的科学真理;第四部分总结认识的发生规律,阐明了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的无限性,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这样的过程,是循环、螺旋发展,逐渐上升的。

  人先有认识还是先有实践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毛主席表明了自己对知和行,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本看法,即:认识依赖于实践。

  本文名为《实践论》,首先告诉大家实践是什么?人的实践最基本的是生产活动,还包括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概括起来就是“三大实践”,即:阶级斗争、物质生产和科学实验。因为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以上三大实践,所以,人的认识有以下特点。

  一是人的认识有阶级性。由于人的最基本实践是生产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在不同阶级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所以,人的认识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由于单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合作,形成分工,结成某种生产关系,继而形成阶级(阶层),这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某一类人,由于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相同,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利益相一致,生产活动方式相近,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会更一致,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近。延伸来说,不同区域(尤其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的人和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他们之间的思想认识存在着一定差异,距离越远、生产生活方式越不相同,思想认识差异越大。

  二是人的认识是由简单向复杂、由片面向整体、由浅入深发展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依赖于社会实践,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生产活动是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其他社会实践也是由简单到复杂。

  三是人类认识必须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人类的认识从实践中抽象出来,要确定其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它是否与客观实际一致,如果一致就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就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对于正确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指导相同的实践;对于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还要通过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继续研究,去伪存真进一步形成认识,使其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由于以上三个特点,可以进一步发现认识和实践有以下关系。

  一是由于人的思想来源于实践,所以,一种社会制度实行的越久,人们对它的认识就会越深刻、越全面。在这个社会中,人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分化为支持统治阶级的认识和支持被统治阶级的认识,两种认识就越对立,社会矛盾就越容易激化和扩大。

  二是物质决定意识。人们在哪个阶级中生活,就受这个阶级的认识影响最多、最直接、最深刻,他的思想反映出的就是这个阶级的样貌,这也是阶级给认识打上烙印的过程。一句“贫困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调侃,形象的说出了人的思想认识有鲜明的阶级分野。

  三是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影响。在主观方面,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具有绝对话语权,他们是否想向全体人民群众宣传正确的思想认识、历史和事物的真相。在主观上想让大家知道,那么人的认识就更接近于现实,反之,就更偏离现实。在客观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使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更大、观察事物可以更细微,观察事物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认识事物的能力就越来越强。

  四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受主观和客观的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快有慢。在主观方面,就是个人资质问题,但是对资质差不多的大部分人来说,认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认识快慢和优劣。在客观方面,社会发展使人的认识能力随之提高。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越来越强,认识速度越来越快,这主要因为我们站在前人实践、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世界,而认识可以积累。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怎样从物质经过实践而形成的?毛主席告诉我们,人的认识通过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这个过程形成。

  人的认识是通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感观作用(看、听、闻、尝、触摸等),对事物产生感觉后,对事物产生初步、直观、片面的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大脑的判断、演绎、推理等加工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表面的、最直接的感官认识,是片面初步直观的认识,经过大脑对外在客观事物各表面片面初步直观认识的思考、演绎、对比、联系后,人们对事物有了较全面、系统、抽象正确的认识,发现事物的本质,形成具有概念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直接源于实践的初步直观认识;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抽象深刻认识。感性认识的重点在现象,理性认识的重点在本质。感性认识有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趋势,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结果,是理性认识的深化。

  毛主席一贯重视并身体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原因就是人们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后,才能对事物产生比较正确的看法。调查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从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研究是为了最有效的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从实践到感性认识阶段,重要的是全面系统收集信息,为感官(眼、耳、鼻、舌、触觉等)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感受物,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感性认识阶段应该重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迅速、有效的收集信息,以提高感性认识的效率。

  一是提高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可以从两方面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加强训练。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人对外界事物信息收集的敏感性,使其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感知收集更多外部信息。一个专业侦察兵和普通民众同时去观察一个军事设施,侦察兵所收集到的信息必定比普通民众收集到的信息更丰富、更准确。另一个方面是增强设备,通过设备对事物观察的更深入、细致、全面。一个拿着专业工具的科学家和一个两手空空的科学家同时对一个事物进行考察,拿着专业工具的科学家一般来说能够比两手空空的科学家更快、更准确、更全面的得到考察结果。

  二是用好的方法。结合自己和要认识的事物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计划,组织好力量,明确所收集事物的重点、方法,以及具体的程序步骤。能够迅速采集到可以反映事物本质并能够给予人的感官以深刻印象的信息。例如:观察一个人,匆匆的看一眼和经过与他认真交谈、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所得到对这个人的了解肯定不一样。

  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阶段到理性认识阶段,在资质相同的前提下,人的经验和思维方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此阶段主要是把前期感觉到的信息,通过分类、推理、演绎和判断等抽象出具有概括性的认识,更深层次和更抽象的表现事物内部特征。假设两个人的感官敏锐度一样,他们能够收集到的信息一样,但是,他们对与这些信息相关的知识积累(经验)不同,那么,他们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也会不同。例如:一个有十余年工作经历的老工人和一个刚入职的学徒工,他们操作同一台新机器,老工人必定比学徒工更快掌握操作机器的技巧,操作的更熟练,生产效率更高。在对该机器的操作规程提建议时,老工人的建议比学徒工的建议更客观准确。

  一般来说,人的感性认识产生之后,就会立即产生理性认识,只是在认识的前一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为辅;后一阶段以理性认识为主,而以感性认识为辅。由于认识的规律如此,所以,在教育时就要把握好阶段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实践。在少年儿童入学的初期,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是培养锻炼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最大程度的开发少年儿童的感受能力,提高感性认识能力。让他们多接触事物,感知世界,尽可能多的形成感性认识。在教育方法上是教育他们怎样多、快、准的感知客观事物。到了高中大学成人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教授他们如何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分类,如何探寻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能够在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把感知的事物有序化、系统化,形成更加深刻的概念化的认识。

  古人说“四十不惑”。主要是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已经有了一定人生阅历,见多识广,在四十年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形成了自己梳理、判断、推理等思维模式,只要看到一般事物的现象,就会条件反射般的立即用自己已形成的思维模式进行梳理、判断、推理,得出(抽象出)一个结论(概念),使自己很快的完成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个认识过程,形成自己的见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十分重要。感觉到的东西,只是解决了表面现象问题,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还不全面系统,还在认识的现象阶段,理性认识还比较抽象,不能被感官直接感觉。没有感性认识,就不能形成理性认识。如果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就会出现思想僵化、就会成为狭隘经验论者,只能看到事物表面和局部,无法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全貌。只有理性认识而不经常接触实际进行实践,就会成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者。

  人的认识到理性阶段还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必须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完善,使之成为能够指导实践的科学真理。

  认识事物是为了改造事物,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使事物按照预想的结果运行。认识与实际相符合,实践才有可能按照预想的结果前进;认识与实际不相符合,实践就不会按照预想的结果前进。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则事成。所以,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理性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还有待于实践检验。与实践相一致,就是真理;与实践不一致,就不是真理,还需要修改完善,有时甚至要反复修改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仍然适用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个模式,只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用理性认识得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和在实践中检验,进而再得到感性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向上,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通过实践形成的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且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实践中去接受检验,经过纠正、充实、完善、升华,产生新的感性认识,能够与更复杂、更大范围内的类似实践相契合,能够更有力的指导推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实践。这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类的实践是无穷尽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穷尽的含意。

  人的认识一般来说只是相对真理,不是绝对真理。因为事物在矛盾的作用下运动发展,旧的矛盾消亡,新的矛盾产生,事物就向前发展,从旧的矛盾阶段发展到新的矛盾阶段,同样的事物在新阶段的特点必然与旧阶段的特点不同,反映出的现象也不同,使人产生的认识也不同。事物由旧阶段发展到新阶段,人的认识也从旧阶段发展到新阶段。人类的社会实践随着事物的运动而向前发展,所以人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以前在低级阶段认为是真理的,在高级阶段也可能无法完美的解释相关事物。例如:三国时期曹操认为华佗的开颅手术是荒谬的,在那个时代开颅无异于谋杀是真理。而如今科技条件下,开颅手术能够有效治愈头部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普通常识,也是真理。同一事物在不同时代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真理,原因就是时代发展了,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发展了。

  人们不断总结提高认识的目的是能够指导实践,提高三大实践的效率,不断提高发现改造世界的能力,并用这种能力去改造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过程是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每一次通过实践得到的感性认识,总结出的理性认识,再由此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和升华的理论,都比上一阶段的认识更高级。

  在人的认识中实践是第一位的。毛主席写实践论,虽然也反对经验主义,但主要是反对教条主义,反对那些熟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毛主席所说的“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是基于实践重要性得出的结论。一般来说,所谓的“高贵者”都脱离生产实践一线,至少远离生产实践一线。他们认识生产实践一线的情况,主要来源于别人的生产实践总结,是别人实践后抽象出的概念,是别人实践认识的结果,对他来说是间接实践。这使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存在缺陷,其感性认识一般不会超越给他提供总结的人,其理性认识也是在别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判断、演绎而来的,他的认识不是完全唯物主义的,甚至有较多唯心主义成分在内。所谓“卑贱者”,一般都是直接参加社会实践的劳动者。他们的认识完全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甚至还进行过反复实践检验,他们不但从实践中感性的认识了事物,抽象出概念,还形成了理性的认识,而在实践中检验了理性认识的正确性。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全面和客观。这样的正确认识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越来越多,他对事物的普遍规律认识就会越来越清晰深刻,甚至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这就是“卑贱者最聪明”的原因。

  实践出真知,这是古已有之的名言。它精准的指明了认识的正确途径。以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为例,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是穷苦工农出身,没有上过什么学,但是他们参加革命后积极投入到各类社会实践中,反复进行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成为历史车轮前进的推动者。

  实践环境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影响很大。在大变动的复杂情况下进行实践的人,更能通过实践调动主观能动性,更好的获得对事物的准确认识,成长为有才干的人。以建立西汉王朝的刘邦和他的功臣僚属为例。刘邦在没有参加反秦斗争之前,只是一个亭长,没有什么出名的政绩和良好名望。但是在参加反秦斗争后,由于形势严峻,各种斗争残酷复杂而且频繁,又因为刘邦是一个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并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人。所以,他能够很快完成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使自己从实践得来的经验(认识)成为指导自己后来实践的理论,如此反复,使其终于成为对当时社会各方面斗争都有深刻认识的领导者,在与各方的斗争中占据主动,建立了西汉王朝。当然,刘邦的成功有其自身资质的内因,但是更有其积极参与实践的外因。如果他没有参加反秦斗争实践,他就得不到那么多对社会各方面的感性认识,更无从形成理性认识,也就不可能成为推翻秦朝的重要一员,建立汉朝。刘邦集团中的萧何、陈平、樊哙等,在他们参与反秦斗争之前只是小吏、小司仪和屠夫,追随刘邦进行反秦斗争并一起建立汉朝,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和历史名臣,主要原因也是在反秦的复杂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真知,提高了才干。如果他们不参与反秦斗争的实践,仍然干着他们的老本行,就不可能有那么丰富的社会实践,也不会那么快的提高聪明才智,也可能一辈子就是小吏、小司仪和屠夫。因此,实践环境对一个人的认识和成长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即所谓“时势造英雄”!

「 支持红色网站!」

188金宝搏体育官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188金宝搏体育官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Baidu
map